老板和員工重新界定了他們共同面臨的問題的實質:水庫的業(yè)務有雨季和旱季的區(qū)別。雨季的時候,水位上漲而且很容易發(fā)生溢出,導致堤壩的崩潰,最終造成損失,另一方面,從銷售的角度而言,雨季的時候,別的鎮(zhèn)的水庫產量也很豐富,整個水市場供過于求,賣的價格偏低,每桶只有1塊錢,產量增加并不意味著銷售額的同步增加;旱季的時候,水位下落而且很快干涸,導致水的數量和質量都下降,另一方面,從銷售的角度而言,旱季的時候,別的鎮(zhèn)的水庫產量也下降,整個水市場供不應求,賣的價格偏高,每桶賣2塊錢,價格高了產量下降,導致銷售額也未能增加。但是老板娘卻打聽到隔壁鎮(zhèn)的一個水庫卻在旱季提供大量的水供應市場,市場份額在整個舟山群島急劇擴大,并在廣大漁老大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由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顯著,這個水庫的老板還當選了區(qū)里的政協委員,群眾送外號:及時雨。
老板的另外一個親戚的小孩在省城讀研究生,暑假回來參加當地的掛職鍛煉,做鎮(zhèn)長助理。于是這個水庫的管理問題被列入掛職鍛煉期間的項目,并成立了項目組。
研究生搞了一個水庫模型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他確定了水庫合理庫存的上限和下限,分別記為a和b。當實際水位介于a和b之間時,庫存結果為合格,數據記錄為1;當實際水位大于a或小于b時,庫存結果為不合格,數據記錄為0。
其次,他開發(fā)了一個EXCEL的工具,來幫助采集數據。他改進了月報表,表格的橫向依然是日期和平均值,表格的縱向除了記錄每日的原始數據以外,還增加了用于記錄合格與否的一欄,合格=1,不合格=0。
第三,他與老板一起制定了當年的水位標準,a=12米,b=9米。
第四,他與老板一起制定了關鍵績效指標,叫水位合格率p,p=合格數/總數*100%。
第五,根據前面3個月的原始數據測算,現階段的水位合格率=75%。于是確定全年的水位合格率的目標值=78%,同時根據季節(jié)性的特點,確定1、2、3月和10、11、12月的水位合格率的目標值=75%,4、5、6、7、8、9月的水位合格率=81%。
第六,利用EXCEL記錄數據并設計了公式鏈接進行自動計算。
第七,設計了激勵方案,就是把每月的600元工資劃分為固定收入和浮動收入,固定收入=500元,浮動收入=100元。
第八,把績效考核與浮動收入進行了掛鉤。當水庫合格率大于等于78%時,績效考核分數=100,考核等級為A,獎勵系數=1.5。當水位合格率大于等于75%且小于78%時,績效考核分數=90,考核等級為B,獎勵系數=1.2。當水位合格率大于等于72%且小于75%,績效考核分數=80,考核等級為C,獎勵系數=1。當水位合格率大于等于70%且小于72%時,績效考核分數=70分,考核等級為D,獎勵系數=0.5。當水位合格率小于70%時,績效考核分數=60分,考核等級為E,獎勵系數=0。
第九,試點并根據試點結果進行獎勵。
研究生召集老板、水庫主管和統(tǒng)計員召開了績效管理的培訓會議,將這個方案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因為解釋的比較通俗,老娘舅和村民甲都明白了這個方案代表的意思。
為了淡化家族企業(yè)的味道,實現人員與職位的匹配,研究生建議老板試行崗位競聘。根據競聘結果,村民甲擔任水庫主管,老娘舅擔任統(tǒng)計員。
在這個方案的刺激下,新的水庫主管改變了以往的方法。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控制水位的高低,增加水位合格率,以得到獎勵。經過市場調研和分析,他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實現他的目標:
首先,他在水庫的另外一邊又造了一個地下水庫,做蓄水池,目的是把雨季的多余雨水存儲起來。同時,他在通往海邊地方建了一條渠,目的是雨水太多的時候,可以瀉掉一部份。再次,他與隔海相望的寧波的一個鎮(zhèn)簽訂了協議,確保在旱季的時候以較低的價格購買水。
這樣,當雨季的時候,他通過把水引到蓄水池里,或者到暴雨的時候,水位超過警戒線上限的緊急時刻,他通過渠把水放到海里去,確保每天的水位不超過上限a。當旱季的時候,他通過把蓄水池里的水引入水庫,或者到非常干旱的時候,水位低于警戒線下限的緊急關頭,他通過低價購買寧波的水,確保每天的水位不低于下限b。通過這樣的控制,他基本實現了水位合格率在78%的目標值,從而獲得了獎勵。而公司在雨季的時候大量積壓庫存,減少市場供應量,在旱季的時候大量批發(fā),增加市場供應量,通過旱季的高價格,使全年的銷售額增加了50%。及時雨的稱號被當地漁老大贈送給了水庫公司。公司老板立即注冊了“及時雨”的品牌,并成立了中外合資的及時雨(舟山)水庫有限公司。這個案例一時被傳為美談。
這種把焦點集中在如何采取措施想盡辦法實現目標的思路被稱為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