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天,海瑞站在自家田地間,痛苦地彎下了腰。6個月前種下的五百畝土豆,根本產不出量,全賠了!
“買他家種子只是想少擔些風險”
事情的起因全源于權貴那一點“小心思”。海瑞的父親權貴(化名)原本是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一直以種土豆為生。2022年4月12日,正值春耕,權貴與內蒙古薯都裕農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薯都裕農)和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薯都凱達)分別簽訂了農資購買合同和馬鈴薯收購合同。
可是為何買種子和賣果實要趕在一塊呢?海瑞是這樣解釋的:土豆每年的收購價格并不穩(wěn)定,行情好時,農民可以賣到7-8毛/斤;不好時,只有4-5毛/斤,若土豆的個頭、重量不達標,只能批量賣給淀粉廠,價格更是低到4毛左右。而影響當年收購行情的因素有許多,農民在四月份種植時,并不能完全預估到十月的收購價,因此每年都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于是,當薯都凱達在四月份提出以7毛/斤的收購價預訂十月份的土豆時,權貴自然欣喜若狂,收購公司確定了,自己也不用擔心受到今年收購價格的影響,何樂而不為呢?
雖然當時權貴是和兩家公司簽訂的兩份合同,但卻是跟同一個名叫申彥軍的業(yè)務員簽的。換句話說,申彥軍既是薯都裕農的員工,也是薯都凱達的員工。由于沒有了將來售賣的后顧之憂,權貴也就放心地從申彥軍手中向薯都裕農購買了60噸的化肥和種子,共計54萬余元(54萬為合同所寫數目,實際成交價48萬余元)。
權貴說,他沒有查看這批種薯的任何資質證明或檢驗報告,甚至在合同上都沒有標明究竟是種薯還是商品薯,就這樣稀里糊涂地將這批種子種到了自家承包的地里。
我國對馬鈴薯種薯有嚴格的質量標準
馬鈴薯作為農作物中較特殊的一個品種,其種薯和果實薯從外形上看幾乎一模一樣,極難分辨。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商品薯是馬鈴薯經過自然生長周期所結出的塊莖,若將這類馬鈴薯直接種到地里,可能會導致品種退化,馬鈴薯越種越小。部分商品薯由于市場流通周期較長,還會進行抑芽處理,讓其無法正常發(fā)芽。而種薯在培育過程中會進行“脫毒處理”,通過技術清除薯塊內的病毒,獲得“脫毒種薯”。
我國目前現行的《馬鈴薯種薯國家標準》2012版(GB18133-2012),根據種薯的生長環(huán)境和質量,將其分為原原種、原種、一級種和二級種。每級種薯的經營、銷售都有嚴格的標準,且需獲取相應資質。
權貴說他對此毫不知情,只記得當時那批種子就是裝在一個個大網格袋中運過來的,袋子上沒有任何產品說明或合格證書。之后他將全部種子都種到了地里,沒有留存樣本。他本以為,自己種下的是一粒粒希望的種子,殊不知他埋下的,只是一顆顆心酸的苦果。
種子的問題初見端倪
海瑞回憶稱,同年九月,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農牧和科技局行政執(zhí)法大隊的工作人員找到海瑞,詢問其父是否從薯都裕農買過馬鈴薯種子。在得到肯定答復后,他向海瑞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一個名叫李茂的薯都裕農前雇員拿著當年簽訂的三份馬鈴薯買賣合同找到察右前旗農牧局,舉報薯都裕農用商品薯冒充種薯銷售。
據海瑞回憶,當時他看到的三份合同都與其父所簽的相同,全部是農資合同。由于當年那批馬鈴薯已全部種到地里,取證困難,因此察右前旗農牧局并未繼續(xù)調查。這件事讓海瑞開始起疑,而隨后的一件事,更加深了他這種懷疑。
海瑞打聽到農民購買種子可以享受到政府補貼,于是向薯都裕農索要購買種子的發(fā)票。“薯都裕農左推右諉,遲遲不肯出具發(fā)票。”海瑞說,薯都裕農種種不合理行為讓海瑞確定了其父購買的這批種子肯定有問題,但當時距秋收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現在再追究早已為時已晚。
果不其然,到了十月,田產大減。正常畝產應該在2.5-3噸左右,而海瑞家畝產只有0.6噸左右,比正常畝產少了將近五分之四。畝產不夠,再高的收購價也挽救不了他的損失。權貴細算了一下,這批馬鈴薯只賣出了45萬元左右,減去購買種子和化肥的48萬余元,權貴不但分文不掙,還倒貼了3萬多。再加上承包土地的費用、工人的工資和開銷、一年的時間成本,權貴的直接損失在200萬以上。
海瑞說,當年他父親向他借了100萬元用于種地,海瑞通過向銀行貸款、信用卡提現等方式湊夠這筆錢,本想著一年的時間就能還清。但如今這個局面,不僅套住了種一輩子地的權貴,也困住了因此事欠債的海瑞,讓海瑞一家難以維持生計。
還有農戶發(fā)現此類問題
有著同樣遭遇的不止海瑞一家。察右中旗的大娃子(化名)在2022年也從薯都裕農手中買了20噸左右的馬鈴薯種子,但經驗豐富的他很快就發(fā)現了不對勁:“我種土豆已經種了好幾年了,從它出苗我就發(fā)現不對。我從不買一種土豆種,就怕它萬一收成不好,那不全賠了。每年我都分種不同的品種,這樣即使有賠有掙,我虧的也不算多。這批種子從出苗開始,就比別的品種小的多。那一刻,我心里就清楚這恐怕不是種薯,而是商品薯。”
大娃子在發(fā)現種子有問題后,也曾嘗試聯系薯都裕農,但薯都裕農遲遲沒有處理。之后大娃子忙于照料其他馬鈴薯,也無暇再顧及此事。記者詢問大娃子當時薯都裕農的銷售員向其售賣的是種子還是商品薯,大娃子說:“當然是種子,普通土豆的價格我又不是不知道,我買那么貴的土豆回來吃?”
萬幸的是,當年大娃子家其他品種土豆長勢良好,產量也多,彌補了大娃子這20噸種薯的損失。“以后我肯定不會再從他家買種子了,這種虧吃一次夠記一輩子的。但我不能理解的是,這么大個公司,為啥要賣給我們這些‘假種子’?這不是害人嗎?”
薯都凱達和薯都裕農的買賣模式值得深究
記者通過“天眼查”查詢到,內蒙古薯都裕農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注冊資本為1億元,注冊地址在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共有2個資質證書和8項專利。該企業(yè)主要經營范圍有馬鈴薯種子的引進、選育和銷售、加工等。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冊資本也為1億元,主要經營范圍有薯類制品深加工、倉儲、銷售;貨物進出口等。記者了解到,兩家公司作為關聯企業(yè),其在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卓資縣等多地的營銷模式都是通過薯都裕農將種子賣給農民,再由薯都凱達提前簽好收購合同,等到十月按實際收成收購,這一套完整的營銷模式。
記者致電當初將種子賣給權貴的銷售員申彥軍,他直接掛斷了記者的電話。記者又聯系到了薯都裕農監(jiān)事王一凡,她并未正面回應此事。但記者從王一凡之前的一段采訪視頻中看到,王一凡親口承認薯都裕農賣給海瑞家的是商品薯而非種薯。王一凡稱薯都裕農只負責賣商品,至于農民將這批商品薯買回去做什么,與薯都裕農無關。隨后記者又撥打了薯都裕農法人金亞麗的電話,她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訪。
對于王一凡的話,海瑞表示無法認同。他說:“內蒙古薯都裕農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種子公司,農民購買其產品的第一意圖自然是種子而非商品;其次,我父親與其所簽合同清楚標明該批馬鈴薯的單價為3500元/噸,這是當年種薯的均價。若是普通的商品薯,當年均價在1400元/噸。農民不可能不清楚當年商品薯的均價,為何要高價從一家種子公司購買大量商品薯?再者,我父親與其簽訂的合同內還包含了與馬鈴薯噸數相等的化肥和農藥。若只是單純的售賣商品薯,為何要配套出售化肥和農藥?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薯都裕農賣給我父親的60噸馬鈴薯能種500畝土地,薯都凱達與他簽訂的收購合同也是500畝。如果真如王一凡所說,薯都裕農不知道我父親買這60噸馬鈴薯究竟要做什么,薯都凱達又如何能未卜先知的簽下500畝收購合同呢?”
從薯都裕農處購買的馬鈴薯單價為3500元/噸
薯都凱達的馬鈴薯收購單價為1380元/噸
隨后記者聯系到在收購合同上簽字的薯都凱達負責人李鳴,想了解薯都凱達當時簽500畝收購合同的依據是什么。但當記者問起他是否認識海瑞時,他便直接掛了電話。記者多次嘗試撥打其電話,卻始終無法接通。
相關部門調查8個月仍未出結果
記者又聯系了當時調查此事的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農牧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大隊二中隊中隊長安東彪。安東彪起先聲稱他不清楚此事。當記者提及海瑞說過之前就是他來調查取證時,安東彪又稱記得此事,只是記不清了。 安東彪還說,去年九月他們的確調查過此事,但那批種子已經全部種到地里,沒有樣本就無法檢驗。且薯都裕農向其提供過相關資質證件,他們認為沒有證據證明薯都裕農賣的是商品薯。他也表示,影響收成的因素有很多,不僅僅是種子的問題。
接著,記者又采訪了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農牧與科技局局長姚建忠。姚建忠介紹道:“權貴這個事我知道,應該是去年就投訴到農牧局了。但我剛調過來幾個月,對很多事都不清楚。我只能說,影響收成的因素有很多,2022年天氣不好,土地干旱,大家的收成普遍都不好,不能因為收成不好就全怨種子吧?”姚局長說他們也曾聯系薯都裕農處理此事,但薯都裕農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諉拖延,遲遲不配合他們的工作,對此他們也很無奈:“由于無法認定,我們目前主要是以協(xié)調為主,對方一直不配合協(xié)調工作,我們只能是一遍遍的聯系薯都裕農。”
當記者提出海瑞對薯都裕農監(jiān)事王一凡所述事情的疑問時,姚局長表示不清楚,不了解,并解釋調查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不能采信海瑞的一面之詞,需要許多證據支持。記者告訴姚局長在一段采訪視頻中王一凡已親口承認薯都裕農賣的是商品薯,且是以種子的價格進行銷售,而二者簽的合同卻寫的是“農資”合同、乙方權貴為“種植戶”,這些都不足以作為事實依據嗎?姚局長仍然堅持認為無法認定。
最后,記者詢問姚局長是否知道我國對于“農資”和“農產品”的認定區(qū)別,他表示不清楚。
記者通過查閱資料獲悉,“農資”即農用物資,一般是指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如種子、化肥、生產及加工機械等。“農產品”則是指農業(yè)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及產品。商品薯作為農業(yè)活動中獲得的植物,理應屬于“農產品”而非“農資”。只有用于農業(yè)生產的種薯,才可以稱為“農資”。
仍有農民在購買薯都裕農的馬鈴薯
從去年九月到今年五月,整整8個月的時間,察右前旗農牧局都未能調查清楚此事,而更多不知內情的農民還在繼續(xù)購買薯都裕農的馬鈴薯。
今年三月份,烏蘭察布市卓資縣的春花(化名)從薯都裕農購買了20噸的商品薯,單價為2900元/噸,而今年商品薯的均價(收購價)在1450元/噸左右。記者詢問春花為何高價購買薯都裕農的商品薯,春花回答道:“當時買的是種子,但他們的銷售員說只能按商品薯簽合同,我就是個農民,人家讓簽啥就簽啥唄。”春花表示今年所購的馬鈴薯已全部種到地里了,至于收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薯都裕農所賣商品薯單價2900元/噸,今年正常均價約為1450元/噸
截至本文發(fā)稿前,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農牧和科技局仍未對此事做出認定,權貴和其他同樣遭遇的人仍在等待著。
對于此事,我們將持續(xù)關注。
來源丨內蒙古晨報,原標題《烏蘭察布多戶薯農將商品薯種下后產量銳減,有農戶損失多達約200萬元》作者杜娟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yè)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