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新銳恒豐研究院
作者 | 江祺祥
今天,利用我們大家都尊敬的褚老師創(chuàng)建的平臺,把我?guī)资陙淼木居N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如果我的體會和經驗能使目前還奮斗在第一線的同行們少流一點汗,多出一份成果就心滿意足了,不當之處請朋友們批評指正。同時也希望我的水稻育種理念成為一次拋磚引玉的起點,大家共同來進行討論,達到相互提高,為今后的水稻育種能起到些作用。
每個育種人從進入育種門檻的那天起就想著要出品種、出成果、出大成果,為了這一目標大家都起早摸黑,辛勤地耕耘在自己的試驗地里。當時有位記者用三句話把我們水稻育種人描繪的淋漓盡致,說遠看像個要飯的(一根竹竿,一個挎包),近看像個燒炭的(整天在太陽下曬得黑咕隆咚),其實是個育種的。說明我們育種人很辛苦,其實每一個育種人并不感到苦,而是很快樂,因為為了實現育種目標我們都一步步對水稻育種產生了感情,只要看到水稻一切煩惱都沒了。所以我有時開玩笑說,我們選種好比在找夢中情人。但是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些育種人很成功,品種一個一個地出,但也有些育種者起早摸黑一輩子,搞不出一個像樣的品種來,越是這樣心里壓力越大,工作強度越大、越苦,別人上去了他能不著急嗎?雖然那些成功的育種人成果也都是辛苦得來的,但他與不成功的區(qū)別在于思路與目標之間,他的路走對了,目標正確了,加上機遇,結果十月懷胎,一朝分娩。
都說一粒種子能改變世界,誰掌握了種子,誰就掌握了世界,那這顆種子現在在哪呢?怎么去找到它呢?其實育種人辛辛苦苦一輩子都是在找這顆種子,我認為要找到這顆種子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目標,而這個目標不是在你云我云大家云的理論上,而是在二種人的心里,第一是種地的農民心里,農民想要種的是什么樣的品種,這就要育種人面對現實,去了解農業(yè)、農村、農民,他們需要的類型就是我們要找的目標。第二是吃米的廣大群眾,他們想要吃什么樣的品種大米,就是我們育種的目標,農民愿意種推廣就快,百姓喜歡吃就是市場,所有不符合這二條的品種即使審定了,推廣面積都大有影響。目前每年審定的品種很多,但歸納起來只有三種類型品種,其中一是老百姓品種,就是在他種植的區(qū)域內好種、好收、好吃;二是領導品種,就是不但有較高的產量,潛力達到高產更高產。但這種類型的品種需肥量大,栽培要求高,但在肥力中等或較差的地區(qū)就不一定適合;第三類就是領導和農民都喜歡的品種,但這種類型必須是在肥力條件及土質條件比較好的地區(qū)才適合。本人生長在農村,工作單位在農村,因此農民需要什么類型品種比較清楚。
三十多年前,我們育成的武育粳3號在江蘇種植,畝產超過當時風靡世界的雜交秈稻,而食味品質能與日本品種越光相媲美。它的育成曾引起國內外許多育種家的重視,農民好種、好收、好吃、好賣。因為米好吃,米業(yè)公司為創(chuàng)品牌,農民地里收下來就被搶著買走了。好賣,價格比同類型品種每公斤高0.4元,所以效益好,農民非常喜歡種 。比原來推廣品種增產、增效,深受廣大農民和消費者歡迎,它的育成當時在江蘇起到了轟動效應,于是改變了江蘇水稻品種的推廣戰(zhàn)略決策,其推廣速度非???,推廣面積多年列全國常規(guī)品種前十名之中,而且促使江蘇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大米品牌。它為什么能推廣這么快,而且面積大,關鍵是種糧的農民喜歡,吃米的百姓喜歡,種、銷二頭都喜歡,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一個地位低下的基層小單位,拿這么大的成果已經是不錯了,它的育成感動了農民的同時,也感動了政府這個上帝,因為我們早期的工作條件實在太差了,住的是草房,睡的是竹床,試驗田沒一點水泥的設施,連辦公室都沒有。后來一切都改善了,也改變了我的生活。但是,由于我們工作在基層,無論是單位的綜合技術力量,還是試驗條件都比較差,所以無法對自己的品種進一步深入研究,把它的優(yōu)良基因充分挖掘出來進行后續(xù)品種的培育。目前知道它有二點是值得研究的:其中一是食味穩(wěn)定性好,據北方粳稻協作組對眾多品種食味穩(wěn)定性測試,武育粳3號是當時測試的品種中穩(wěn)定性表現最好的。第二個優(yōu)點更是優(yōu)秀,即抗氧化特性(它不屬于耐陳化型),它的種子一年收獲后2~3年發(fā)芽率都保持良好,它的大米加工后只要水份達標,一般常溫下2~3年不陳化,抗氧化即抗自由基,而自由基是身體代謝之垃圾,是萬病之源,抗自由基的食品不但能減少人體疾病,而且抗氧化能延緩衰老,這是所有人的渴望。可惜當時我們沒有能力把它這一優(yōu)良特性發(fā)現和公布于眾,影響了它的利用價值。最近有一個米業(yè)公司希望把它的抗氧化成份提取出來制成保健功能產品,這倒是我們大米生產的一大創(chuàng)新,這個企業(yè)的模式我認為是目前國內最好的大米生產模式,他們雖然也是從水稻生產到大米加工銷售一條龍,但是他們的加工方式卻與眾不同,他們把稻谷脫殼后先把米胚取出,然后把大米的果皮、種皮及糊粉層一層層分離剝下來,提供給相應的制藥企業(yè)或制保健營養(yǎng)品企業(yè)去生產。這種高產品附加值的加工模式使原來的米糠變廢為寶,提高了大米生產的價值。而我們目前國內的大部分大米企業(yè)都是粗放的加工一條線,讓這些大米表層的許多寶貝變成廢品,大大影響了大米的價值,導致效益低下。這也為我們今后水稻育種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培育更有價值的稻米表皮營養(yǎng)物質”的品種創(chuàng)造新的水稻品種類型。
過去的事業(yè)雖有一些遺憾,那是難免的,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總比一浪高,這句話本來是形容一代人與一代人的進步,但我們育種就自己也應該是后來的成就超越前面。下面介紹我最近二十多年的育種體會,要說我過去培育的武育粳系列品種曾經的那些輝煌,與我現在的研究相比,在我心目中有著天壤之別,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因為現在的研究更貼近廣大老百姓的需求了,或許我目前的研究真能像星星之火那樣去改變世界,改變人們對大米的認知,改變您的育種方向,使您的水稻育種邁向更高的價值點,當然我目前的育種還尚存在著許多不足,需要一批有共同理想的專家們一起來共同完成。
水稻育種的成敗與領先取決于育種人能否想在前面,做在前面,發(fā)現在前面,三者缺一不可。在當今社會吃不飽飯已成過去時,老百姓需要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健康,身體健康不但是每個人的需要,也是家庭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乃至國家的需要。所以如果我們還是在單純考慮高產加優(yōu)質的育種方式顯然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因此必須是高產優(yōu)質加健康才是今后育種的方向,但光想沒有用,怎么去做,用什么來做又成為問題的焦點。別人都在做的你也跟著一起去做不一定能成功,因為競爭太激烈了,只有別人還沒有想到而你別具一格地想到或發(fā)現了,成功的把握才比較大,但你坐在辦公室里冥思苦想沒有用,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尋找,去發(fā)現那些特殊變異的的類型或物質,因為這種特殊的東西往往是大自然中千千萬萬個有利變異中的一個,其中不但會有你想要的東西,有時還會超出你原有的設想和思維的東西出現,從而促進更大的前進。如雜交水稻的研究與成功起源于袁隆平先生的一次田間發(fā)現,但是這種特殊的發(fā)現在歷史的長河中僅是曇花一現,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所以我們不但要善于發(fā)現,更要在發(fā)現后認真深入下去研究。袁隆平先生在發(fā)現那株強優(yōu)勢水稻后與他們老一輩育種家們一起付出了多年艱辛的努力,終于育成了造福于世界的雜交水稻。
我這輩子在水稻育種后期幸運地遇到了一個新的發(fā)現,獲得了與身體健康有關的多個優(yōu)良基因聚合在一起的功能性大米,經多年的定向選育,育成了一批具有廣譜健康基因的武育粳系列品系,它的出現不但符合我們最初的愿望,而且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它的出現不但能改變大家對大米的認知,或許能成為今后改變世界的那顆種子,今天我把這些品系的培育經過及其性狀表現和大家一起分享,供大家作參考。
三十多年前我們培育的武育粳系列品種完成了使百姓從吃飽(高產)→吃飽又吃好(高產加食味優(yōu)質)二個目標,下一步走什么路?這時候感謝萬建民院士提供了我一個低谷蛋白親本資源,目的是培育使糖尿病人吃飽飯的品種,然后就用我們的材料與之配組雜交,穩(wěn)定后經米質檢測,發(fā)現其除低谷蛋白外還有幾個與健康有關的成份含量特別高,于是經多次雜交和定向選育,終于育成了一批具有廣譜健康功能的武育粳系列品系。為了使我這個培育故事能引起大家的重視,因此對品系功能的介紹可能比較詳細,請各位諒解。目前我們的這批功能米品系屬于適合糖尿病人食用的低谷蛋白類型,但其功能之廣泛大大超越了糖尿病這一范疇,總體概括起來不但能降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并對預防糖尿病有較好的效果,而且具有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功能。并能降低能引起腫瘤等多種疾病的炎癥因子,增強免疫能力、抗氧化等多種有益于健康的功能,特別是對糖尿病并發(fā)癥有較高的預防和消除作用,似乎有一種吃飯防多病的感覺。經過十年的推廣,超過萬名糖尿病患者的體驗,以及北京協和醫(yī)院等臨床試驗。
具體功能情況如下:
對各種疾病的效果
1)對糖尿病方面的效果
據北京協和醫(yī)院試驗,我們的功能米不但糖分含量低,而且糖分釋放緩慢,并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同時加上顯著的降血脂效果等多條途徑促使血糖的下降與平穩(wěn)。因此在臨床試驗中,與五谷雜糧相比,在降糖、降糖化血紅蛋白等多方面效果明顯并能促使胰島細胞活力的恢復。通過這種內外兼修方法,使糖尿病患者打破了降糖藥品越用越多的規(guī)律,使藥品用量逐步減少,特別還能減少對胰島素的依賴性,使用量減少,有的甚至能停打胰島素。凡藥三分毒,這樣對保護身體健康有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對糖尿病并發(fā)癥有奇效。俗話說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發(fā)癥,據統計有60~80%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死于并發(fā)癥。我們的功能米對身患一個或多個并發(fā)癥都能有較好的預防和消除效果。下面舉一個實例:江西有位姓張的退伍軍人,多年的糖尿病使他身患多種并發(fā)癥,其中最嚴重的是雙腿壞疽,二條小腿發(fā)腫,皮膚發(fā)黑潰爛并淌膿水,這種病嚴重時不但要截肢致殘(我國每年有28萬以上患者踞腿),而且還得花一大筆醫(yī)療費用。后來他食用我們的功能米三天就見效(消腫),七天痊愈(停止淌水),一個月后二條小腿皮膚完好無損。這樣的奇跡世界上少有,別說是米,就是這么好的藥也找不到,像這種世界難題我們用幾碗米飯就把他的二條爛腿變好了。這種情況不止一例,凡是糖尿病并發(fā)癥中有爛腿的,只要能堅持食用我們功能米的都能使其好轉。目前這種爛腿并發(fā)癥很多,一般占糖尿病患者的15~20%。另外此人還患有嚴重的痛風,二只手的手指粗得不能彎曲,很痛苦,可他吃我們功能米一段時間后痛風完全消失了,他還患有高血壓,目前血壓也正常了,并且其虛弱無力的身體現在也強壯有力,渾身是勁。糖尿病并發(fā)癥種類很多,但只要認真吃我們的功能米都能有效。這種例子很多,以上僅是一個代表。
2)對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較好
據北京協和醫(yī)院試驗,我們的功能米不但對降血脂、降膽固醇、降低密度脂蛋白效果好,而且對容易引起血管硬化的炎癥因子效果也較好。加上降血糖等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可促使血液濃度和粘稠度降低,這樣不但促使了血液流通順暢,而且能減少血栓及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加上它能有效的降低容易引起血管硬化的炎癥因子,達到血流的暢通預防堵塞,這對降低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促進健康有較好的作用。其實降低炎癥這一塊從理論上講,不單是對心腦血管疾病這一塊有好處,它還能減少很多疾病的發(fā)生。從十年的推廣過程中,體會到了它對胃炎、口腔炎、創(chuàng)口炎癥以及婦女病炎癥等都有一定的減輕作用。
3)增強免疫能力
據統計,人類疾病99%來自于免疫能力下降時產生,提高免疫能力能有效減少疾病,目前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比較多,如嬰幼兒童,中老年人群,因病而體弱的群體,這些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起生病,而我們的功能米球蛋白含量特別高,比普通米高50%以上,而球蛋白是合成免疫功能的主要蛋白質,長期食用能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減少疾病,減輕醫(yī)藥費用及疾病的痛苦。
4)抗氧化
一切抗氧化食品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它能有效清除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而自由基是一種對身體有害的毒素,可謂萬病之源,抗氧化食品不但能使自由基排出體外,而且還能延緩人體衰老。對它的抗氧化功能,我們目前憑以下三點判斷:一是我們在培育過程中導入的親本“武育粳3號”有抗氧化特性;二是加工后的大米只要水分達標2年都不會陳化;三是長期食用我們功能米的客戶,精、氣、神都比較好,似乎比一般同病同齡人看年輕,但是具體的抗氧化功能在有條件時還得測試證實。
市場推廣情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市場也是判斷產品好壞的一把尺子。幾年來我們的功能米基本上供不應求,因為許多糖尿病患者他不但把它視作身體健康的保證,而且是身體力量的保證,甚至是生命延續(xù)的保證。所以目前客戶為購到我們的米,都要提前一年預訂,為了防止斷供,他們都會每次訂2~3年的用量,而且一直保持這個量,不足就添上,然后分次領取。因為老百姓已經嘗到了好處,把命都拜托于你的大米了,所以凡是能促進健康的稻米品種市場前景一定看好,因為沒有誰不需要健康。因此如果我們育種再不引起重視,那你的產品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前功盡棄,浪費了財力和物力是小事,浪費了育種人的青春是最大的損失,因為它是一去不復返的。
總結
隨著多年來水稻育種者們共同努力,目前單產水平已很高了,似乎到了瓶頸階段,上升空間較小,因此育種必須像打仗那樣,正面攻不上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從側面繞過去,同樣可以繼續(xù)前進。就是把高產、優(yōu)質加健康結合在一起,這樣大米的作用與價值會更高。一種能通過吃飯就能使身體健康的米誰不歡迎,今后發(fā)展一定會前途無量,與目前普通大米相比競爭力將更高。
但是真正要做好這個目標還有幾個問題要解決:一是產品的適應面要廣,不能僅適用于一種群體,應該是所有人群都能食用。不但是糖尿病人食用,廣大的普通人群更要考慮,因為它占人口的90%。由于低谷蛋白大米一般口感欠佳,但通過不斷改良,目前我們的主推產品食味值已達80分左右,特別是最新育成的品系食味品質更優(yōu)良,能達到武育粳3號這種優(yōu)良食味的類型,不但使糖尿病患者感到吃飯也是一種享受,促使他對功能米的喜愛,有利于他的健康,而且普通人群也可以共同食用,為功能米的拓展市場創(chuàng)造了條件。二是必須開展早、中、晚多種熟期水稻品種的選育以及多類型品種選育,如多種秈稻、粳稻、常規(guī)稻、雜交稻等等(我們目前是屬于常規(guī)粳稻類型)。三是開展多學科合作,如生物育種、分子育種,特別是米質分析等單位,一起來共同努力,特別是深入米質分析,弄清這種大米的功能機制,才能在今后的育種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希望有興趣的企業(yè)或單位一起共同努力,從育種及產品推廣通力合作,并將一切有益于健康功能的其它品質資源逐步加進去,培育出功能更廣泛的稻米品種,造福于民。
寫的不好,各位同仁如有什么想法,請交流。
作者:江祺祥 農民育種家、推廣研究員(教授級)。1946年出生,1961年于鄭陸初級中學畢業(yè)后回鄉(xiāng)務農,任生產隊農技員,在工作中看到優(yōu)良品種對糧食生產的奇特作用,便愛上了育種這一行,成為“種子迷”。他培育的“武育粳3號”被譽為世界十大粳稻品種之一;他培育的“淇糖米”,可以讓血糖高等患者能夠多吃兩口飯。他就是江祺祥,“武育粳之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級育種專家。原常州市武進區(qū)稻麥育種場水稻育種課題組組長,推廣研究員,江蘇省第八、九屆政協委員,常州市十一、十二、十三屆人大代表,武進區(qū)十二、十三屆人大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