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紡織網】據市棉花行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馬俊凱估計,今年全市棉花種植面積將由2008年的290多萬畝下降到110多萬畝左右,減少了近六成
價格疲軟,種植成本上升,籽棉質量和產量的降低,導致了棉農的收益下降,成為打擊棉農種棉積極性的最直接原因。
棄棉種糧則可以解放出大量的勞動力。農民種下糧食,只需要收割的時候雇大型收割機收獲,平時可以扔下糧田進城,掙取種糧收益之外的第二份收入。
棉花種植面積減少,意味著紡織行業(yè)原料將趨于緊縮,對于紡織企業(yè)而言,棉紡織加工企業(yè)庫存的原料經過加工,能賣個不錯的價錢。經過兩年的行業(yè)低谷期,棉紡織行業(yè)的春天就要來臨。
再過一周,棉花就要播種了。許德龍卻比往年悠閑了許多。
現年65歲的許德龍是夏津縣張寨村的農民。今年,他決定減少種棉面積。他家承包的14畝地,過去全是棉花。許德龍曾經是十里八村的棉農推崇的“好把式”,也是夏津縣的“鐵桿”棉農。
即便如此,今年他還是只種10畝棉花。
不止許德龍,在素有“銀城”之稱的種棉大縣夏津,據該縣棉花行業(yè)協(xié)會秘書處王安軍掌握的情況,今年種棉面積將可能由鼎盛時期的70萬畝,下降至40萬畝左右。
放眼整個德州,市棉花行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馬俊凱估計,種棉面積將由2008年的290多萬畝下降到110多萬畝左右,減少了近六成。
這背后到底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我市六成棉農放棄種棉?
“疲軟”的棉價
3月22日,許德龍賣出了去年收獲的最后一斤棉花。價格依舊波瀾不驚。
“每公斤8.6元,一直比較平穩(wěn),估計也沒有什么上漲空間了。”許德龍選擇清空存棉。而在2011年這個時期,他家的存棉還有1萬多斤。當時,棉花價格正在經歷過山車般的起伏,最高價格達到了每公斤14.4元。
然而,自去年9月份新棉上市以來,棉價平均售價一直徘徊在8元/公斤左右。根據許德龍的算法,每畝棉花的產值在1840元左右,而其中的純收益僅為500多元。這意味著,許德龍即使種20畝棉花,純收益也不過1萬元出頭,遠不如出去打工。
價格疲軟的另一端,棉花的種植成本卻在持續(xù)抬升。近年來,種子、化肥、水電費成本在上漲,而與小麥、玉米不同,種植棉花不但沒有任何補貼,而且還需要大量人工。隨著人工費用的增加,棉農的負擔進一步加重。
與此同時,據馬俊凱掌握的情況:“受去年7月下旬、8月上旬連續(xù)陰雨天氣影響,我市的籽棉質量和產量也有較大幅度下降,平均畝產籽棉460斤左右,比正常年份減少60斤左右。”
價格疲軟,種植成本上升,籽棉質量和產量的降低,導致了棉農的收益下降,成為打擊棉農種棉積極性的最直接原因。
2007年,在國內都頗有名氣的棉花產銷和加工地武城的棉花種植面積曾達30多萬畝,如今大量棉田被麥田“吃掉”,“全縣200多家棉紡加工企業(yè),以后可能都要從外地進棉了。”武城縣天元棉花專業(yè)合作社經理何玉濤告訴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