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農業(yè)部最近為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系頒發(fā)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過程,加重了關于轉基因糧食安全問題的不安。
這一過程十分隱秘:一家國外通訊社最早發(fā)現這個消息時,它被擺放在一家“幾乎很少更新”的專業(yè)網站上,混雜在“2009年第二批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中,連幾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的綠色和平組織工作人員都沒發(fā)覺。
該安全證書由全稱為“農業(yè)部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的部門頒發(fā)。獲得證書的是華中農業(yè)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轉抗蟲基因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yōu)63”。證書自2009年8月17日起,有效期為5年。據此,這兩個水稻品系將可以在湖北省境內成規(guī)模種植。
對于安全證書的頒發(fā)過程,農業(yè)部只提供了一份簡短的書面回復。根據這份回復,證書發(fā)放是“經過嚴格的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huán)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等5個階段的多年安全評價,依據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評價結果”作出的決定。
1
這份回復,使普通人開始關注“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這個聽上去十分專業(yè)的機構。
有很多證據都表明這個委員會的重要性。資料顯示,它的設立,根據是《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組成人員則是“從事農業(yè)轉基因生物研究、生產、加工、檢驗檢疫、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專家,每屆任期3年。前一次換屆,新華社曾專門就此發(fā)布消息。
不過,人們很快發(fā)現,這個擁有數十名成員的龐大機構,平常人根本難以觸及。盡管許多人努力地尋找它的成員身份,網上也充滿各種詢問和打探,但都沒有結果。連這個機構最早成立的時間,外界都很難查到。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認為,作為轉基因作物生產安全證書發(fā)放前的最終環(huán)節(jié),該委員會的作用不容小視,而這個證書則是“轉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難突破的關口”,如果有誰能擔保轉基因食品不會出現問題,那么“我們請求公布這些專家的名單”。
這個請求無人理睬,蔣覺得這一切“是暗箱操作”,他認為,這說明相關人士對轉基因水稻“自己也沒底”。
綠色和平組織的工作人員,曾花費很多時間來搜索這個委員會的信息。最終,他們只在中國農業(yè)大學的校園網上找到一篇新聞,透露該校的5名研究人員被聘為第三屆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
綠色和平組織負責農業(yè)項目的官員方立峰覺得,與轉基因相關的整個共同體都失聲了。這種失聲,成為人們的質疑重點。
作為一家民間機構,綠色和平一直強烈反對轉基因糧食作物的種植?!拔覀円恢毕M?,這種關系到人們生命安全的信息應該公開,人們即使不能決策,起碼該有知情權?!痹摻M織這樣解釋其立場。
而與民間組織的活躍相比,事涉其中的政府機構與科研人員,則顯得極為低調。
蔣高明是為數不多愿意公開表態(tài)的專家之一。他的研究領域與轉基因技術無關,是生態(tài)農業(yè),這讓蔣高明覺得有點尷尬,因為那些更應該表態(tài)的人“實在太安靜了”。
“由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至今還存在爭論,對轉基因水稻的審批起碼應該透明?!彼ㄟ^博客和發(fā)表文章數次呼吁。不過,他沒有收到任何反饋,無論是贊同的還是反對的。
事實上,在媒體將各種質疑重復了幾遍以后,農業(yè)部工作人員在電話里表示,“現在各大媒體、部屬媒體和地方媒體都已經不再炒作此事了?!?
2
人們要求知情權和信息公開的聲音背后,是對轉基因食品一直存在的巨大憂慮。人們擔心,經過轉基因的作物,在被人類食用以后,會不會有“無法預料”的后果。
新獲得安全證書的“Bt汕優(yōu)63”轉基因水稻,被認為可以殺死昆蟲,并且防治蟲害。針對這一特性,網上最常見的攻擊是這樣開始的:既然蟲子都不能吃的東西,人能吃嗎?
這個質疑已經被專業(yè)人員化解。中國水稻研究所一名研究員表示,這種導致昆蟲死亡的基因,針對的是某種昆蟲特有的基因編碼的蛋白質,不會對人造成危害。
為了證明這種作物的無害性,早在獲得安全證書以前,參與研究的華中農業(yè)大學研究員林擁軍就曾表示,對這種轉基因水稻,他們先后在小鼠、大鼠等身上進行了毒理試驗,并沒有發(fā)現任何問題。
這種論調,也在網上引起攻擊。一種質疑是:“你們能把人當老鼠嗎?”
盡管并不掌握完整的科學信息,人們仍然無法消除對于這種人工作物的憂慮。許多人在網上將批準生產轉基因水稻視作“科學研究”突破了“道德底線”,并為自己的健康感到擔憂。
事實上,關于轉基因作物是否存在危險,國內外的科學界一直沒有定論。相左的證據不斷出現。反對者引述國外科學家的報告稱,實驗中,幼鼠食用轉基因土豆后,內臟免疫系統受到了損害。但支持者的實驗結果則與此相反,是“絲毫沒有出現損傷”。
保守的國家和地區(qū),比如歐盟,因為科學家無法提供證據證明轉基因作物確實無害,因而嚴格地限制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和進口。在美國和中國等國家,因為反對者同樣無法提供證據證實轉基因作物有害,政策一直傾向于推廣轉基因作物。
之前,番茄、棉花、大豆等轉基因作物已經在我國大面積推廣,并且一度在防治病蟲害等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對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幾乎所有國家都采取了謹慎態(tài)度。
中國水稻研究的權威袁隆平表示,他本人的學生也參與了水稻轉基因的研究。不過,不久前,袁隆平公開表示,政府應該特別慎重批準轉基因植物商業(yè)化。他的理由是,科學家不能完全預知對生物進行基因改造,有可能導致何種突變。
“雖然實驗非常成熟,但其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或許要在未來幾代人后才顯現?!痹∑秸f。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一些轉基因項目的研究者,曾反復抱怨他們的研究成果市場化被“過于嚴格”的審批過程阻撓。
對于轉基因技術,還有很多別的質疑。許多科學家擔心,如果轉基因作物的基因通過授粉等途徑向四周“漂移”,可能會引發(fā)生態(tài)危機。另一個質疑指出,在推廣轉基因棉花時,因為管理混亂,棉花種子來源很雜,許多都沒有得到正式的評估和批準,有人甚至說不出自己所種的棉花來源。人們擔心,和穿在身上的棉花相比,最終要吃進嘴里的水稻,如果管理不善,可能會引起不可知的危險。
3
2008年,農業(yè)部官員曾表示,生物安全委員會每年舉行兩次例會,會上每次都要討論“是否批準轉基因水稻”的問題,始終無法通過。當時該委員會還是第二屆,委員共有74名,有成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轉基因技術“出發(fā)點是好的,效果是很明顯的,但危險是不能預計的”。
不過,說這番話之前,2008年4月,農業(yè)部已經完成為修訂《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而進行的調研。媒體報道,這次調研的結果是,認為應該“在科學、安全的前提下,適當簡化原先過于復雜的審批程序,縮短轉基因作物上市的過程”。此舉被視為針對轉基因水稻而作,標志著“轉基因水稻商業(yè)化提速”。
也有人注意到,早在2007年,關于轉基因作物發(fā)展的16字方針已經從“科學規(guī)劃,積極研究,穩(wěn)步推進,加強管理”調整成“加快研究,推進應用,規(guī)范管理,科學發(fā)展”。這個轉變沒有引起太多人關注。
隨著“提速”的開始,只過了大概一年時間,之前被認為存在“危險”的技術,就悄無聲息地被批準生產。
相關部門對轉基因水稻種植的許可,被認為是國家一個長期工程的必然結果。在2004年公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中,“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被定為16個重大專項中的一個,總預算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從那時起,轉基因就“變成了非常熱的研究領域”。蔣高明評價:“不管發(fā)現出了什么問題都不會停,因為錢一開始花,就停不住了?!?
此次得到安全證書的項目,據悉自1995年起就開始進行研究,2003年至2004年已經完成了生產性試驗。該項目的研究人員曾表示“不希望無限地等下去”,因為一個現在很有優(yōu)勢的品種,若干年后就可能喪失其競爭力。
如今,他的希望已經成真。盡管農業(yè)部在回復中強調,該轉基因水稻“還要通過品種審定并獲得種子生產和經營許可證,方可進入商業(yè)化生產應用”,但當消息傳出時,與種子生產有關的3家上市公司股票應聲暴漲。
農業(yè)部評價稱:“這是我國轉基因技術研究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成果,為商業(yè)化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