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鱗翅目,螟蛾科。分布除青藏高原外,廣布全國各玉米種植區(qū)。其中北方春玉米區(qū)、黃淮平原春夏玉米區(qū)受害重,西南山地和南方丘陵玉米區(qū)次之。 寄主 亞洲玉米螟對棉花為害逐年加重,已成為棉花上重要害蟲之一。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玉米、高粱、谷子、麻類等25種農作物。 為害特點 幼蟲為害棉花致嫩頭和葉片凋萎下垂,蛀空的則折斷。葉片枯死后,幼蟲蛀食主莖,蛀入孔處有糞屑或堆積蟲糞,蛀孔以上的枝葉逐漸枯萎,遇風易倒折。蛀害棉花幼蕾時,蛀孔較大約4mm,易形成蟲害花,即“扭花”,一般不吃光。玉米螟為害鈴時,在鈴的中部有蛀孔,孔徑同蕾。大鈴易腐爛或鈴室內的纖維和棉籽固結成黑色餅狀或成僵鈴,孔內、外有淺黃色糊狀或鋸木屑狀濕潤的糞便,小鈴脫落,大鈴雖不落但鈴內纖維和種子被食光。別于棉鈴蟲。 | |
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 為害棉花的玉米螟老熟幼蟲體長23?25mm,乳白色,背部稍帶粉紅色或青灰色,頭褐色,有黑點。其他特征和生活習性參見本書上冊玉米害蟲一亞洲玉米螟。該蟲在黃河流域棉區(qū)年生3代,長江流域3?4代,以老熟幼蟲在受害棉花秸稈、玉米莖稈、蒼耳等枯稈中越冬。以第1代幼蟲為害棉花,5月下旬一6月上旬進入產卵盛期,6月以后為幼蟲鉆蛀棉稈或鈴為害期。近年在春玉米為害面積縮小,春、夏玉米及棉花交錯種植地區(qū)、麥棉套作面積大的地區(qū),玉米螟為害棉花已很突出。黃河流域 | |
棉區(qū)6月上中旬進入幼蟲為害盛期,江蘇棉區(qū)一代集中在棉田為害,二、三代轉到玉米田。夏玉米棉花區(qū)重點是一代,該蟲越冬場所主要是玉米稈。春玉米棉花區(qū)則為棉稈,這些特點應引起生產上注意,以利科學防治的實施。 防治方法 (1)農業(yè)防治 黃河流域麥棉問作田或地區(qū),小麥收獲后及時運出田外,嚴防玉米螟向棉株上轉移。長江下游玉米、棉花混種區(qū),要注意面積比例適當,盡可能做到分區(qū)種植,不交錯種植,能有效減輕棉田受害。必要時,棉田稀疏插花種一些玉米,誘集玉米螟產卵,然后及時滅卵。(2)生物防治 在2、3代玉米螟產卵盛期釋放赤眼蜂,每667m2釋放l萬頭,連放二次。幼蟲期噴灑白僵菌或B,t乳劑。(3)藥劑防治 棉田二代玉米螟百株卵塊超過3.72塊、三代百株超過4.97塊或新梢受害株率3%,應在卵孵化高峰期,馬上噴灑2.5%溴氰菊酪乳油2000倍液或50%對硫磷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5%銳勁特懸浮劑1500倍液、20%敵氰乳油2000倍液、25%廣克威乳油2000倍液、20%滅多威乳油2000倍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