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都想不到,玉米種的密度和高粱的密度一樣,真是大開眼界。去年農夫大田合作社就是這么種的,我跟人家壟挨壟、地挨地,人家一公頃玉米能打3萬多斤,我家使挺大勁整2.1萬斤。今年我也按照農夫大田合作社的種植模式種了5公頃玉米,增產5萬斤一點不費勁兒。”吉林省通榆縣新興鄉(xiāng)新興村村民韓濤高興地告訴記者。
韓濤所說的玉米種植模式就是密植精準調控水肥一體化技術,這種種植模式下公頃保苗能達到9.6萬株以上,以往村民做夢都不敢想,可現在通榆縣很多種植主體運用密植精準調控技術,不僅把玉米的種植密度提高了,而且果穗大小均勻、籽粒飽滿,最優(yōu)地塊產量在今年農業(yè)農村部門的觀摩測產中預計達到每公頃3.5萬斤以上。
走在新興村農夫大田種植合作社的玉米種植基地里,密植玉米植株高矮一致,秸稈粗壯,而且果穗大小均勻、籽粒飽滿,這不禁讓大家好奇:挨挨擠擠的玉米植株是如何做到不倒伏、不空稈的呢?農夫大田種植合作社經理李明解開了這個謎團:“我們采用的是‘黃金糧MY73’這個密植高產新品種,種植模式是在咱們原來傳統(tǒng)的大壟雙行的基礎上把壟距改進了,從原來的40~80公分改到40~120公分,然后這個品種呢,你看都是上沖的,葉片之間都是15度的夾角,這樣就更利于通風和透光,它最大的特點是根系特別發(fā)達,45度的垂直根,所以特別抗倒伏。”
據了解,2023年通榆縣就與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簽訂了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服務框架協(xié)議,引進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水肥一體化技術,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專家團隊對此項技術在通榆縣的實施進行全程指導,各關鍵時間節(jié)點視情況開展現場培訓會、片區(qū)培訓會,特殊情況親赴田間解決疑難問題。水肥一體化技術就是以水治旱,讓“小水滴”通過淺埋滴灌系統(tǒng),保障作物水肥生長需求。通榆縣十年九旱的生產難題被破解,各鄉(xiāng)鎮(zhèn)很多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紛紛采用這種先進的種植模式,不僅玉米田間表現突出,玉米產量也噌噌往上漲,糧食單產、總產不斷提升,同時助力農業(yè)生產提質增效。
過去種玉米,肥料清一色采用“一炮轟”,在播種的時候就一次性施到地里,中后期基本不會管理。密度大的玉米地很容易倒伏、空稈,籽粒還沒有定漿,葉片早早就枯黃了,密植并不會增產,反而減產的風險很高。如今,密植精準調控水肥一體化技術讓玉米從一出土就吃上了“細糧”,田間管理仿佛是嚴格的“軍事化”。秋分時節(jié),采用傳統(tǒng)方式種植的玉米就開始“黃腳”甚至枯萎,而采用密植精準調控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的玉米則依舊翠綠欲滴,玉米果穗個個金黃瓦亮。種植戶王天禹說:“這種模式得精細化管理,需要一整套科學的營養(yǎng)套餐,因為是密植,所以必須保證根系發(fā)達,在6到8個葉片的時候必須控旺,就是把玉米稈底下的三節(jié)縮短,這樣玉米穗位就降低了,它就能抗風了,再一個呢,要防蟲、防止營養(yǎng)過剩,如果玉米稈長瘋了,玉米穗就小了。”
玉米大壟雙行密植精準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可以通過滴灌水肥一體化設施,按需、分次、定向地供給水肥,不僅滿足了密植群體全生育期水肥需求,還能夠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實現增產增效協(xié)同、輪茬倒作、培肥地力,為有效提高玉米種植密度提供了物質基礎。通過實際種植操作,通榆縣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及種植合作社紛紛將原有井灌設施提升為滴灌水肥一體化設施,采用先進模式種植玉米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據統(tǒng)計,通榆縣今年種植玉米380多萬畝,實施水肥一體化160萬畝,密植精準調控地塊50萬畝,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正逐漸由點到線再及面,全面推動玉米增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