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麥S說 ,作者麥S
問題的提出
有人問:我們某一個小麥品種,在河北遵化做越冬抗寒性鑒定時,其能夠抵御零下18的低溫,但在河北中部或南部種植,冬季降溫超過零下10時,就發(fā)生凍害了,這是為什么呢?所在種植區(qū)域冬季氣溫較河北遵化要高多、幼苗基本條件也達到了冬前壯苗標準,這凍害怎么就發(fā)生了呢?
可能,這樣的問題或困惑不是發(fā)生在一兩個人身上,或也不是光在河北某個地區(qū)發(fā)生,它或成為過不少人所一直糾結、不解的問題。
忽然就“不抗凍了”!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籠統(tǒng)回答
簡單的說,是同一個品種,由于種植區(qū)域(環(huán)境)變了,其表現(xiàn)就會跟著發(fā)生改變——基因型與環(huán)境互作。
在遵化沒有凍害的原因
近些年,在不少的高產品種中,它們大多有一定的“春性”表現(xiàn),但越冬抗寒性又表現(xiàn)較好,這樣的品種種植在河北遵化,由于遵化那里秋季+冬前的氣候冷涼,從秋季到初冬,氣溫都是在平穩(wěn)的下滑,直到入冬。
生長在這里的小麥,即使是其有“春性”成分,但由于環(huán)境因素的不具備,讓其“春性”不能充分表達,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瘋長”的表現(xiàn)沒有;且,這里的幼苗,它們所經過秋季到冬前、再到冬季氣溫變化是實實在在的規(guī)律,它們冬前有充分的“練苗”期,入冬時,由于氣溫規(guī)律下降的作用,它們早已經進入了“休眠期”——細胞液或生物膜變得粘稠,活性淀粉轉化成糖,蛋白質明顯增加……我們知道,進入休眠期的小麥,會對外界環(huán)境條件反映遲鈍,而這個“遲鈍”就是對自我、對小麥最好的保護。
此時,氣溫再降低,對它們的影響也不會很大,哪怕是零下18,它們也照樣兒。
在河北中南部種植發(fā)生了凍害的原因
同一個品種,種植在了河北中南部時,由于這里秋季或初冬、乃至冬季的氣溫變化都較大,冬前小麥幼苗不僅很難得到“練苗”的機會,想要在冬前進入“休眠期”則可能更難!可能,很多小麥品種、材料,今天(12月9日,曲周的最高氣溫是零上11)還在長呢!特別是一些對光周期(長日照)反映遲鈍或不敏感的品種、材料,它們在某時段“極端高溫”的作用下還會進入二棱期,甚至基部節(jié)間都有了要伸長的“意圖”,這是不是又有了“基因型與環(huán)境互作”的嫌疑呢?
此時它們的細胞液、生物膜較稀,糖類物質還是以淀粉形式存在,更少有蛋白質的大量積累……低溫來了,特別是突如其來的降溫,這一類小麥沒有準備,或還沒有準備好,于是凍害發(fā)生了。
此時,哪怕降溫不是過于劇烈,小麥凍害發(fā)生也會有可能。
品種有春性表現(xiàn)不一定是壞事兒
說到了這里,我一下想到了蔡旭先生較著名的高產小麥品種——農大139.
農大139是一個復交組合的后代,四個親本中,有一個親本是春麥。
農大139,與蔡旭先生以前的眾多小麥品種不同,它雖然越冬抗寒性很強,但它有了“春性”的表現(xiàn)——幼苗顏色淡了,葉片較寬大了,幼苗習性直立了,幼苗生長很強了……或,(我個人認為)也正是由于農大139的這些“春性”表現(xiàn),才成就了農大139在當時的高產超高表現(xiàn)……這又與我們當下很多高產品種表現(xiàn)及背景有些近似了。
只是可惜,蔡旭先生那個年代,沒人將農大139拿到河北中部、或更靠南的地方種植,這樣我們也就很難知道農大139在秋季、初冬,甚至冬季對環(huán)境變化、特別是“極端高溫”下的反應了……
小麥高產更高可能產離不開“春性”表現(xiàn),但更加離不開越冬抗寒性強的表現(xiàn),這看似是矛盾的,但可能有另外、我們希望有另外!
這是曲周小麥育種田昨天(12月8號)的模樣,看其嫩綠的表現(xiàn),說明還沒有進入休眠期
來源:麥S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