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再生稻,頭茬收割優(yōu)質飼料,二茬收稻谷,每畝地綜合效益提高1000多元
自2013年引進再生稻以來,信陽的農民對種植再生稻熱情一年比一年高。信陽市農科院副院長、河南省水稻產業(yè)技術體系信陽試驗站站長劉祥臣告訴記者,今年信陽地區(qū)種植再生稻的面積將超過47萬畝,比去年多了15萬畝。他說:“原來的規(guī)劃是到2025年推廣到50萬畝,但農民對再生稻的熱情高漲,這一目標將提前實現(xiàn)。”
光山縣北向店鄉(xiāng)李樓村農民李尚富是個養(yǎng)牛、養(yǎng)羊的專業(yè)戶,流轉了2000畝地種苜蓿草,給牛羊當飼料。去年他嘗試種植再生稻,頭茬一畝地能收割3000公斤優(yōu)質飼料,二茬收稻谷,每畝能收約500斤,每畝地綜合效益提高了1000多元。
李尚富嘗到了甜頭。今年除了自己的2000畝地都種再生稻外,還與附近農民簽了訂單,推廣種植再生稻1萬畝。他說:“今年4月中旬就該插秧了,目前要盡快訂購需要的秧苗。”
秧苗供不應求,育秧的農民心中樂開了花。
54歲的包乃勇是羅山縣周黨鎮(zhèn)桂店村人,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也是信陽最早種植再生稻的人,從最初試驗種植七八畝到去年種植3000多畝。同時,他也從中發(fā)現(xiàn)了新商機:再生稻育苗。去年他育苗13萬盤,掙了不少錢。今年他已經育苗20萬盤,可供種植1.5萬畝再生稻。他說:“天天打電話要秧苗的人很多,今年準備再育苗20萬盤。”
再生稻育苗用的是哪兒的種子?劉祥臣介紹,用的都是經過多年篩選、品質優(yōu)良的國內品種,所以不存在種子“卡脖子”的問題。經過十多年的研發(fā)和培育,信陽市再生稻種植已經形成成熟的模式,具備了大規(guī)模推廣的條件。一是選育出了適合信陽區(qū)域種植的再生稻品種。省市兩級農科院在信陽稻區(qū)試種了100多個品種,最終選出4個優(yōu)質品種推薦給種植戶。二是形成了“早播種、早插秧、早收割”的成熟種植模式。河南省水稻產業(yè)技術體系團隊專家試驗2月、3月、4月、5月等不同的播種時間,最后摸索出3月初播種、4月插秧、8月上旬收割頭茬的種植管理模式。
經過多年的努力,河南省也培育出了自己的再生稻品種。省農科院的鄭稻18號、新鄉(xiāng)農科院的新稻567,以及信陽農科院培育的多個新品種,在豫南稻區(qū)都有試驗種植。
“信陽是河南省水稻種植的主產區(qū),占全省面積的75%以上,再生稻將引領水稻種植產生一場革命性變革,并逐步在豫南成為水稻種植的主角。”河南省水稻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尹海慶研究員說,農民需要高產提高糧食種植效益,國家需要高產確保糧食安全,但過去豫南種植兩季水稻時間周期不夠、種植一季普通水稻效益不高,如今種植再生稻破解了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