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色影院不卡中文一区二区|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后宫|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搜索|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88|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在线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yè)商務網 | | 手機版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fā)布信息
發(fā)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三農 » 正文

小崗之路——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紀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8-10-16  來源:經濟日報  瀏覽次數:430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組

  小崗村村口的門牌樓。 郭如亮攝

  2018年5月,安徽首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在小崗村掛牌。郭如亮攝

  2015年7月,小崗村民領取安徽省首批土地確權證書。 郭如亮攝

  圖為小崗村按有十八個鮮紅手印的分田到戶契約。 (資料圖片)

  1979年秋,分田到戶后的小崗村迎來大豐收。(資料圖片)

  2018年2月份,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展示集體資產股份分紅紅包。郭如亮攝

  編者按 一個人口只有100多人的小村莊,卻醞釀出了中國農村改革的一份宣言;一張有18個紅手印的契約引發(fā)的蝴蝶效應,卻演變成了一場惠及億萬人的改革巨浪。歷史事件的重大價值和深遠意義,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益彰顯,經歷實踐的檢驗愈益明晰:1978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34元,2017年,這一數字猛增到13432元,后者恰好是前者的100倍!這一切的源頭,正是在那個叫小崗的安徽小村里。

  習近平總書記曾盛贊小崗村的壯舉:“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經歷了40年氣勢磅礴、風馳電掣的發(fā)展,中國農村已站在了全新起點,正沿著全面小康的大道疾馳。小崗之路,就是中國改革之路。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重溫“小崗精神”,回望小崗和中國農村改革的來路,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極強的針對性。

  “小崗村當年的創(chuàng)舉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小崗村“當年農家”院落的大包干簽字室時這樣為小崗點贊。

  40年前的這聲春雷,沖破思想桎梏,喚醒沉睡大地。也正是從那一年起,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民眾,開啟了改革開放這場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偉大變革。40年來,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崗村,隨著改革的脈動,見證了中國農村的一次又一次發(fā)展跨越。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到本世紀初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再到如今的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領跑、有追趕、有同步,小崗村可謂是完整參與了中國農村改革發(fā)展的每個階段。

  按下紅手印 搞起“大包干”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社員們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yǎng)活到十八歲。”

  步入位于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大包干紀念館,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展墻上那放大的按有十八個鮮紅手印的契約。契約內容寥寥幾十字,卻震撼人心。40年前,這一紙紅手印,成就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掀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這是淮河岸邊的一個普通村莊。1955年成立互助組時,因地處崗地,起名“小崗互助組”,小崗由此得名。1978年前的小崗村,是遠近聞名的“三靠村”,吃糧靠供應,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當時的小崗是梨園公社嚴崗大隊的一個生產隊。“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鍋里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正月出門去逃荒。”這句當年小崗人討飯所唱的鳳陽花鼓詞,真實反映了那時的生活狀況。

  那時的小崗有20戶人家,共115人,耕地1100畝,但適種面積只有300畝。大包干紀念館里的圖片,清晰地記錄著小崗人當年的窘迫。1976年的小崗,每人每天只有6兩多的口糧,一個壯勞力辛苦一個月賺不到3塊錢。“那時,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大家生產積極性很低,社員普遍消極怠工。”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介紹,自1957年開始,全村年年吃國家供應糧,很多時候一年要吃11個月。

  29歲的嚴宏昌當上生產隊副隊長的1978年,鳳陽發(fā)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糧食幾乎顆粒無收,農民們更大規(guī)模地外出討飯。

  窮思變,變則通。在那個后來人盡皆知的夜晚,村西頭一間低矮破舊的茅草屋里,嚴宏昌、嚴金昌等18個衣衫襤褸的村民就著微弱的煤油燈,醞釀著一件驚天大事。“一家妻兒老小,幾天不燒鍋。我父親餓得就想吃一口芋頭干,但我弄不來。”嚴宏昌說,為了活命,大家起誓,瞞上不瞞下,瞞外不瞞內,把田地分到各家,搞起了包產到戶。他們冒死在契約上留下了紅手印。如今,這張10多厘米見方的紙片原件,作為改革開放的珍貴物證,靜靜地陳列在國家博物館。按手印的這18人中仍然在世的還有10人。

  就在那晚,他們連夜將生產隊的土地、耕牛、農具等按人頭分到各家各戶,搞起了“大包干”。嚴宏昌一家分得近30畝地,沒有人再偷懶,一家老小沒日沒夜地在田地里干活。1979年春節(jié)前,分到田地的小崗人想的不是怎么過年,而是扛起鋤頭、挑著牛糞,爭著比著往自家的田里跑。第二年秋收后,嚴宏昌家里稻谷、花生、紅薯堆得到處都是。小崗村里沒人羨慕他,因為家家都豐收了。

  這是在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中至今仍然有據可查的史實:在很長時期內,這個貧瘠村莊一直飽受饑荒之苦。但到了1979年,如同釋放了魔力,小崗村的糧食產量由之前的每年的3萬斤左右一下子增加到13.29萬斤,相當于“文革”期間年均產量的4倍。

  分田單干在當時并不符合政策,嚴宏昌明白,這件事弄不好就得坐牢。小崗人咬緊牙關死守著秘密,卻不知這與以往大不相同的干活勁頭泄露了“天機”。很快小崗分田到戶單干的消息不脛而走。公社、縣里的調查一個接著一個,要求他們必須重新合到一起。可小崗人鐵了心要單干,哪怕不給貸款、不給農資和種子也不屈服。此后,不斷傳來反對“大包干”的聲音。包產到戶有著極大的爭議,國家會怎么看、怎么辦?嚴宏昌他們內心很忐忑。

  在如今已年近七旬的嚴宏昌看來,小崗改革的火種得以幸存,得益于當時安徽省委的支持,特別是隨后黨中央的肯定。他回憶,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同志專門來到小崗村考察,看見家家糧滿囤,戶戶谷滿倉,很是高興。在嚴宏昌家開的座談會上,萬里對村民們說:“大包干只要能增產,不僅今年干,明年還要干,允許你們試5年。”4個小時的座談讓干部群眾吃下了定心丸。“要吃米,找萬里”,這句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的話,與萬里對小崗分田到戶的支持密不可分。

  “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今天的小崗村民文化廣場上,一本攤開的《鄧小平文選》雕塑鐫刻著這一講話。這段話出自鄧小平同志1980年5月《關于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從那時起,有關包產到戶的爭論在全國范圍內停了下來。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通知指出,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wěn)定,大包干從此有了全國“戶口”。

  在小崗人按下紅手印前后,四川、甘肅、河南等多地農民也在想方設法擺脫體制痼疾,探索農業(yè)生產責任制。在安徽,鳳陽縣馬湖公社實行“包產到組”,來安縣、天長縣一些公社建立“聯(lián)產計酬”等責任制,肥西縣山南公社小井莊干脆把地分到各戶“先干一年再說”……到1981年底,全國已有90%以上的生產隊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

  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yè)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回憶說,從1982年到1984年,中央連續(xù)3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對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給予充分肯定。此后,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不斷完善,最終形成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后來鳳陽人把“大包干”編成歌謠,成為聞名全國的《大包干》歌:“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全國各地的人們蜂擁而至,紛紛來學習“大包干”經驗。到1984年底,全國569萬個生產隊中99%以上都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擁有量達到800斤,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記者旁白:改革是從農村起步的,分田到戶是農民的首創(chuàng),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改革就是在“無人區(qū)”探路,小崗村以18個紅手印標記了一個村莊在中國改革史上所能達到的高度。當然,小崗人也要感謝時代,感謝鄧小平同志和萬里同志這樣的改革倡導者。

  三按紅手印 留住帶頭人

  1993年,作為“小崗二代”的嚴宏昌之子嚴余山、嚴金昌之子嚴德雙、關友江之子關正景相約到廣東沿海打工。他們一下子便被城市里矗立的高樓大廈、夜色中閃爍的霓虹燈所震驚,嚴余山跟記者回憶說:“那是小崗人從沒看到過的景象,深深感覺自己落后了。”1995年,嚴金昌全家合力給兒子蓋了一棟二層小樓,這在全村算是很早的。不過,從平房到樓房的轉變,小崗人慢了些。

  在首創(chuàng)“大包干”后,小崗村的經濟發(fā)展在一段時間里卻滯后了,村民增收乏力。那時,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如火如荼,不少農村地區(qū)快速壯大集體經濟,村民率先致富。而此時的小崗,躺在“大包干”的功勞簿上,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對外界的支持產生了依賴感,奮斗精神日漸不足。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一位長期跟蹤調研小崗村的專家為記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小崗村較偏遠,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欠缺,村民缺乏一種凝聚力、向心力,再加上貧窮導致的不重視文化教育,村民受教育水平整體低下,使其擺脫小農意識的難度大,合作意識不足,闖市場的能力比較弱。此外,最關鍵的是,那時候的小崗缺乏一個團結的、有戰(zhàn)斗力的領導核心,缺一個好的帶頭人。

  1997年11月,在外界牽線下,江蘇省張家港市長江村與小崗村東西經濟合作共同發(fā)展工程啟動。對小崗村村民來說,最關鍵的有兩件事:長江村投資20萬元支持小崗村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長江村出資,小崗村出工,共建友誼大道。至此,一條寬22米、長1公里的水泥公路友誼大道誕生。在之后很長一個時間段,這條大道成為小崗人跟外界聯(lián)系的“主動脈”。

  2000年,小崗村挑選了20多個年輕人到長江村學習技術。2001年,長江村潤發(fā)集團在小崗村投資建設占地80畝的高標準葡萄示范園,在示范園的帶動下,小崗村不少農民都種植了葡萄,總面積達450畝。這是經小崗村農民自愿、有償流轉而興起的第一片“試驗田”,小崗人邁開了現代農業(yè)結構調整的步伐。

  小崗立足“農”字,但也要試水辦企業(yè)。嚴余山試圖續(xù)寫他父親當年的“創(chuàng)業(yè)夢”。不過,對他來說,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2000年,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回到小崗的嚴余山在村里辦了加工廠。企業(yè)紅火了不到半年,就遭遇“滑鐵盧”:瓶蓋廠、電表廠接連夭折,50萬元投資變成了一堆不到兩千元的破銅爛鐵,“我當時還不知道有‘投資環(huán)境’這四個字”。遭遇挫折的嚴余山失望地離開小崗村。

  當時有一組數字令小崗人感到壓力:2002年,山西大寨村經濟總收入突破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河南南街村在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出年產值14億元的奇跡;而此時,小崗村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離小康標準相距甚遠。“羨慕那些明星村,更羨慕他們有好的帶頭人”,這是當時多位大包干帶頭人的心聲。

  針對小崗發(fā)展的瓶頸和群眾的期望,上級黨組織向小崗村派出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從強班子開始著手解決小崗村發(fā)展慢的問題。在以第一書記沈浩為代表的村兩委帶領下,小崗從一度迷茫中奮起,發(fā)揚“大包干”精神,再度開啟新局面。

  “既然來了,還后悔嗎?要退縮嗎?絕不!我相信小崗絕大多數黨員、干部、群眾是不滿意現狀的,是想改變的。有了這一點,就是做好小崗工作的基礎。”沈浩在2004年2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作為安徽省財政廳的一名干部,沈浩當時39歲。2004年,他被選派為安徽第一批下派農村干部,赴鳳陽縣小崗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為期3年。

  在來到小崗村后的第一次支部會議上,沈浩指著賬本上的“3萬元的集體欠債、全村人均收入2300元”的字樣,掏出心里話:“小崗村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一夜越過溫飽線,20年沒跨過富???。小崗一定要發(fā)展,不發(fā)展不行啊。”

  走馬上任后,沈浩走進家家戶戶聚攏民心,跑遍溝溝坎坎了解村情。他花兩個月的時間,把全村100多戶人家挨家挨戶跑了個遍,與大家促膝談心:小崗村只有發(fā)展才能富裕。他帶著36個村民去幾個當時著名的先進村參觀,一路走一路討論:與先進村比,我們的差距在哪里?“當時考察完后,大家都覺得很慚愧,小崗落后了。在返回的路上,我們就開會討論,下決心招商引資辦工廠。”嚴金昌說。

  沈浩清醒地認識到,小崗不具備其他發(fā)達地區(qū)農村改革典型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經濟條件,小崗發(fā)展只能立足村情,因地制宜,絕不能生搬硬套別人的模式。他為小崗制定了發(fā)展現代農業(yè)、開發(fā)旅游業(yè)、招商引資辦工業(yè)的“三步走”思路。

  沈浩在小崗村開展土地流轉的第一個項目,是建立200畝的養(yǎng)豬場,很快見到了效果。此后,他帶領農民發(fā)展黑豆、蔬菜和甜葉菊種植;新建了大包干紀念館,“當年農家”景點和農家樂餐館,發(fā)展紅色旅游和鄉(xiāng)村旅游;不斷招商引資,小崗面業(yè)、鄉(xiāng)村培訓中心、從玉菜業(yè)等企業(yè)簽約落戶小崗。就這樣,農業(yè)、旅游、工業(yè)一步一步發(fā)展起來。

  他還首創(chuàng)了大學生民兵連。2005年6月,當12名大學生陸續(xù)走進小崗村并加入了民兵組織的時候,小崗村民兵結構和務農隊伍悄然發(fā)生了變化。大學生民兵在小崗村建起了雙孢蘑菇大棚基地,當年收入達42萬元,吸引了附近農戶加入。

  2006年,嚴余山第二次回到小崗村,注冊了安徽小崗節(jié)能科技有限公司。他的回歸是應沈浩的邀請。上次離開小崗是在2002年,此后嚴余山看到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成功,瞄準基礎設施建設的商機,次年6月便轉戰(zhàn)上海,做起建材貿易。這一次,嚴余山取得了成功。他的成功吸引了沈浩的注意,真誠邀請他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嚴余山又在小崗開設了公司,堅持了3年,主要做節(jié)能產品。

  沈浩帶領小崗推進改革發(fā)展致富,讓小崗的面貌變了個樣,人氣大振。2006年,小崗村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這是沈浩任職的第三年。“好帶頭人來之不易”,抱著這樣的想法,嚴金昌和當年的伙伴們又湊到了一起。這些當年連坐牢都不怕的人,這一次卻擔心沈浩走,他們說怎么也要把沈浩留下。這個當年以18個紅手印揭開中國農村改革大幕的小村莊,再次摁下一紙的紅手印,他們要留住沈浩。幾天后,一紙摁著98個村民紅手印的“請愿書”遞到了合肥,請求讓沈浩在小崗再干3年。

  2007年10月,沈浩和村兩委聘請安徽省城鄉(xiāng)設計研究院編制了《鳳陽縣小崗村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規(guī)劃涵蓋了村域主導產業(yè)、村莊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huán)境保護等各方面。

  在沈浩的第二任期里,大學生民兵得到新的發(fā)展。2008年3月,滁州市委、市政府和滁州軍分區(qū)在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內舉行了“小崗村大學生民兵班”成立儀式,苗娟等9名大學生莊嚴地進行了入隊宣誓,并在決心書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宣告中國農村第一個大學生民兵班——“小崗村大學生民兵班”誕生。當時的報章評價說,這走出了一條“當新民兵、做新農民、建新農村”的路子。

  2008年,村內標志性的改革大道正式通車。這一年,小崗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600元,高出鳳陽縣農民人均水平2000多元,比安徽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初到小崗村的3倍。

  轉眼就是2009年秋,沈浩的第二個3年任期又要期滿了,小崗人再次坐不住了。嚴金昌試探著問:“說實話,你還愿不愿留下來?”沈浩笑了:“只要你們歡迎,我愿意一輩子留在小崗!”9月24日,小崗村又摁下了186個紅手印,要求再次挽留沈浩,在他們給安徽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的信中寫道:“國家政策再好,沒有一個好的領頭人是不行的。而沈浩同志正是我們小崗村的一位好的領頭人。請求省委組織部、財政廳把沈浩繼續(xù)留在小崗村……”這紙紅手印,寄托了小崗人富起來的夢想。

  2009年11月6日凌晨,年僅45歲的沈浩因積勞成疾在小崗村猝然去世。噙滿淚水的小崗人又一次按下紅手印,請求將他永遠“留”在小崗。大包干帶頭人們請求上級允許村民為沈浩立一座雕像,放在大包干紀念館里,讓他永遠和小崗村人在一起。

  如今,沈浩在小崗期間臨時租住的宿舍成為沈浩陳列室二樓展廳的一部分。記者參觀時,宿舍原封不動地保留著他的遺物,包括一份《時限表》、工作日記,以及沈浩收藏的書籍等大量實物。

  記者旁白:作為典型的中國農村,小崗在一段時期的發(fā)展滯后是事實,有了好的帶頭人又跑出了加速度也是事實。挽留沈浩的三次紅手印與最初的18個紅手印,都代表了中國農民對改革發(fā)展的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是黨心民心團結一心的見證。

  兩個350元 改革再出發(fā)

  從2012年起,小崗村以“美好鄉(xiāng)村示范村”為標桿,以“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huán)境優(yōu)美、民主和諧”為目標,全力實施50項重點工程,努力實現小崗“大變樣”。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小崗村迎來了發(fā)展最快的時期。2017年小崗實現村集體收入突破82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長70%以上。

  實施美好鄉(xiāng)村示范村以來,小崗村把村民從散落的村莊搬進新區(qū),規(guī)劃建設村民新居1002套,大部分新居建成并投入使用,還通了自來水、天然氣和寬帶。隨著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村域面積達2.25萬畝的小崗村村容村貌發(fā)生顯著變化。

  村容村貌的變化沒有讓小崗人改革發(fā)展的腳步停下來。2015年7月8日,安徽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首批頒證啟動儀式在小崗村舉行。18位小崗村民代表領到嶄新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小崗村再次走在全省農村改革的前列。土地有了“身份證”,小崗人不僅可以放心流轉土地、拿租金,還可以入股、分紅利,到銀行抵押貸款等。如果說“大包干”讓小崗人吃飽了飯,那么確權登記頒證則讓小崗人吃下發(fā)家致富的定心丸。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說,在小崗村召開這個座談會,具有特殊意義。小崗村是農村改革的主要發(fā)源地。在小崗村大包干等農業(yè)生產責任制基礎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們黨農村政策的重要基石。他強調,解決農業(yè)農村發(fā)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他勉勵小崗的干部群眾,希望小崗村繼續(xù)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發(fā)揮示范作用。

  農村改革座談會在小崗召開后,嚴金昌家的農家樂“金昌食府”,生意更火了。總書記親切看望了這位大包干帶頭人,并點贊說,“農家樂,樂農家”。嚴金昌特意洗了張大照片掛在“金昌食府”重要位置做紀念。“以前都是大家主動找我提問,但我覺得我更有義務宣傳小崗,讓更多人了解小崗,以后我會在游客開飯前給大家講一講小崗的故事。”

  嚴金昌說:“我家的30畝地現在全部流轉,每畝地租金800元;養(yǎng)老、醫(yī)療費用都由村里出,生活越來越好。農家樂生意不錯,平均每天有10桌旅客,最多時有20多桌。去年,農家樂收入有12萬多元,今年可能會到15萬元。”

  2017年10月18日,嚴金昌一家人在“金昌食府”里觀看黨的十九大開幕會直播。“黨的十九大報告給大家吃了定心丸,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讓我更安心,可以一心一意搞農家樂。”早已流轉出全部土地、從事農家樂的嚴金昌,觀看直播時格外興奮,“我準備在后院空地上再建一棟三層小樓,建特色民宿,落實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

  小崗村持續(xù)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村企一體”的小崗村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限公司,負責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2016年起,小崗村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試點工作,通過成立組織、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配置股權,成立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并發(fā)放股權證,村民變成了股民。

  據介紹,小崗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以現有經營性資產和部分品牌的無形資產,打包折算為3026萬元,以占股49%與小崗村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限公司合作經營,按股比分紅;將3026萬元作為合作社總股本,按界定的1028戶4288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折成等額股份,人均股份705股,量化股權到人。

  就在今年2月,小崗村4288位村民作為股東每人領到350元的分紅款,是上一年的股民分紅。這在小崗村的歷史上是第一次。為什么是350元?2017年,小崗村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限公司通過入股組建公司等按股分紅,運營小崗品牌收取使用費,加之培訓教育收益、旅游收益、資產運營等,小崗村集體收入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20萬元和18106元,比上年增長20.5%和12%。核算后,給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分紅156.8萬元,按照股份合作社章程,給每個股民分紅350元。

  “這里有一個巧合。今年小崗分紅,村民每人領到350元。39年前,也就是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大包干第二年,小崗糧食產量增加4倍,農民收入增長16倍,村民人均收入從上年的22元躍升到350元”,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從1979年的350元,再到如今的350元,的確是一個巧合,巧合背后是持續(xù)推進、不斷深化的農村改革。

  農業(yè)農村部原經管司司長張紅宇表示,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是小崗實現人人分紅的制度供給。從350元再到350元,折射著小崗農村改革發(fā)生的新飛躍。變的是經濟形態(tài),不變的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離不開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創(chuàng)新。今年5月,安徽省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小崗村服務站揭牌,推動小崗村農村產權交易活動步入規(guī)范化軌道,讓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為實現“小田變大田”、“一家一塊田”、探索“股田”制等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方式,小崗還開展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入股改革。

  今年7月,小崗村舉行“興農貸”首批貸款集中放款儀式,9位農戶利用手里的集體股份股權證書作抵押,獲得90萬元貸款。小崗村創(chuàng)立風險補償基金“興農貸”,由小崗村創(chuàng)新發(fā)展公司、中國農業(yè)銀行鳳陽縣支行、鳳陽縣中都融資擔保公司合作共同出資,小崗村首期出資200萬元。

  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新世紀以來進行的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無論是“三權分置”抑或“三變改革”的試點,都是調整農民與土地關系的嘗試。近年來,小崗持續(xù)擔當全省的農村改革探索先鋒,不斷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土地股份合作試點……

  記者旁白:改革是農村發(fā)展的動力,“變”是小崗村的常態(tài),從包產到戶到土地流轉再到股份合作,每一截農村改革的歷史斷面,幾乎都可以在小崗找到注腳。與最初的改革所不同的是,今天小崗的農村改革是在法制的軌道和國家頂層設計下進行的,可謂蹄疾步穩(wěn)。

  新18戶帶頭人 發(fā)力現代農業(yè)

  “一路走來,小崗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經濟發(fā)展還是不盡如人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小崗村的振興,一定要靠小崗人自己,要堅定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培育新型職業(yè)農民,搞適度規(guī)模經營。”嚴余山說,當年18位大包干帶頭人掀起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如今,新成長起來的18戶致富帶頭人正通過自身的發(fā)展引領著小崗村民走上致富大道。小崗在發(fā)展現代農業(yè)上更有底氣了。

  當年,土地由“合”到“分”,是解放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如今,土地由“分”到“合”,是發(fā)展生產力的內在需求。在小崗走訪,種糧大戶、養(yǎng)殖大戶、家庭農場主等一批思想活躍、敢想敢干的新型職業(yè)農民讓記者印象深刻。50歲、40歲、30歲,老中青三代,他們正深刻改變著農村的面貌。目前,小崗村共流轉土地8932.88畝,占全村可耕土地面積的65.3%;全村共培育農民合作社20個、家庭農場3家、龍頭企業(yè)2家。

  55歲的程夕兵是小崗村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在小崗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做了發(fā)言。2014年,他從土地流轉中看到機遇,開始嘗試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guī)模化糧食種植。2016年,程夕兵種了270畝水稻,大部分實現豐產,平均畝產超過1000斤,總產達27萬斤,實現純收入20萬元。目前他正積極籌建烘干房和制米廠,從種到收再到加工一條龍,打造專屬的小崗糧食品牌。

  “大包干以來,我們一直是傳統(tǒng)種植模式,未來要從傳統(tǒng)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程夕兵深知,現在種糧跟過去不一樣了。“開始流轉土地的時候,我就貸款購置農業(yè)機械。”程夕兵說:“現在除了施肥,從平整土地開始,到育苗、插秧、打農藥、收割、烘干,全都實現了機械化。”2017年,土地規(guī)模擴大到500畝,他還成立了一個農機合作社,投資購進兩組大型烘干設備,每天可烘干糧食6萬多斤。“向周邊大戶提供社會化服務可以獲得收益,一年能增收8萬元。”

  40歲的殷玉榮是小崗村養(yǎng)殖大戶,2016年獲評小崗村致富帶頭人。目前,她的養(yǎng)殖場年出欄仔豬、肥豬共800頭左右,年銷售收入50余萬元。“以前在外打工時,看到村里人在家鄉(xiāng)發(fā)展越來越好,我便按捺不住回村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

  2015年下半年,殷玉榮的養(yǎng)豬場開始賺錢。雖然“第一桶金”只有三四萬元,但足以讓殷玉榮欣喜若狂。2016年,隨著行情的好轉,殷玉榮賺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50萬元。她終于證明了自己?,F在,殷玉榮的養(yǎng)豬場已經有了穩(wěn)定客戶,不愁銷路。她自己也經常幫助村民解決技術和銷售問題,帶動大家發(fā)展規(guī)模養(yǎng)殖。

  31歲的村民楊偉,1987年出生在小崗,2004年在福建參軍入伍,服役八年后,2012年從部隊復員。“老丈人在浙江當物業(yè)經理,我也可以選擇在外工作。但離開家鄉(xiāng)八年,回來后就不想走了??吹郊亦l(xiāng)變化很大,各項事業(yè)發(fā)展都很好,我就放棄了出去打工,決定留下來,這里的機會更適合我。”于是,他帶著媳婦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2013年他流轉了20畝土地,開始種植西瓜、蔬菜,但效益并沒有想象中好,一開始還虧了。

  “我發(fā)現小崗游客多,又是4A級景區(qū),搞觀光采摘型農業(yè)應該有市場,但西瓜不適合帶走,應該種一些能讓游客參與又方便攜帶的,于是想到了草莓。”就在大包干紀念館對面,楊偉的20畝大棚草莓安下了家。一撥又一撥大巴車拉來游客,人們尋香走進草莓棚,體會采摘樂趣。去年,在縣里的支持下,楊偉注冊了鳳陽縣新時代家庭農場,當年的純收入達到8萬元。如今,小孩在小崗學校讀書,一家人對生活很滿意。

  對內要積極培育新型職業(yè)農民,對外要與各類新型農業(yè)主體合作。像其他農村一樣,小崗村也經歷過種植業(yè)效益不斷下降的陣痛。為了改變農業(yè)不強的狀態(tài),小崗村持續(xù)深耕現代農業(yè),開展“高校+集團+農村”合作,推動產業(yè)素質不斷提升。

  小崗村口路西的北大荒集團現代農業(yè)示范區(qū)內,水稻長勢喜人。這是由黑龍江農墾七星農場和小崗村共同建設的水稻示范園區(qū)。2017年下半年起,黑龍江農墾派專門團隊入駐小崗村著手實施。今年2月開始施工,農場技術人員克服重重困難,經過4個月的努力,完成了土地清理、平整及引水等一系列“旱改水”工程,于6月高標準完成了水稻插秧,在棄種多年的黃土崗栽培出了水稻。

  “我們選擇了適合當地的‘南粳9108’和‘深兩優(yōu)3117’兩個水稻品種。雖然只有500畝,但完全按照優(yōu)質米目標模式化管理,規(guī)范農業(yè)環(huán)境、全程智能機械化作業(yè)及物聯(lián)網信息化管理。”七星農場負責人趙明武說,這500畝示范田是現代水稻種植的展示窗口,一系列主推技術都將在這塊田里進行示范。

  在大示范田里還分出了小示范田。目前小崗村正全面提升4300畝高標準農田質量,并從中開辟出88畝耕地,由安徽科技學院張從宇教授的團隊打造示范基地。記者在田邊看到了示范基地的科技重大項目介紹牌,內容是以有機物料化肥替代技術實現化肥減量增效,目標為作物增產5%以上,土壤地力提升1到2個等級,而化肥使用率則降低20%以上。作為扎根小崗多年的農業(yè)專家,安徽科技學院小崗村現代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所所長張從宇教授對這片土地再熟悉不過。如何提高農田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去年,團隊開始試驗“蝦稻共養(yǎng)”,已經產出了“稻鴨共生軟香米”,一斤可以賣到8元。

  除了生態(tài)種養(yǎng)模式,團隊還搭建了農業(yè)物聯(lián)網。在基地,人們可以看到類似農業(yè)氣象站一樣的設施,實時顯示田間溫濕度、日照等信息,通過手機就能實現遠程實時監(jiān)控和操作。

  拓展產業(yè)鏈離不開農產品流通,時下最火的莫過于農村電商。小崗村也認識到了這一點,積極培育農村新業(yè)態(tài),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試點。村里與北京一家企業(yè)合資成立小崗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開通“互聯(lián)網+大包干”電子商務平臺,前期入駐50多戶農民,一年多來,平均每戶增收3000元,近期新增了200個用戶,爭取實現小崗村1000余戶全覆蓋,為每個農戶創(chuàng)收1萬元以上。

  “我們?yōu)槊恳粋€農戶開通單獨的網店,入駐農戶都有一個二維碼,客戶掃描任何一個二維碼都可以進入網上商城,下單購買小崗村的農產品。”小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輝介紹,這是個精準通道,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解決農民產品銷售問題,讓小崗村的特色產品與城市消費者直接建立聯(lián)系,給小崗村所有農戶賦能。

  記者旁白:中國要強,農業(yè)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近年來,小崗村踏著新時代的改革節(jié)拍,內育外聯(lián)、引資引智,扎根現代農業(yè)、培育新型農民,從小崗村到小崗牌,從農業(yè)供給側改革到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小崗依然是觀察中國“三農”的一扇重要窗口。

  實施鄉(xiāng)村振興 弘揚“小崗精神”

  2018年4月,農村改革座談會在小崗召開兩周年之際,小崗舉行鄉(xiāng)村振興動員大會,全面啟動小崗鄉(xiāng)村振興計劃。會后舉行的小崗鄉(xiāng)村振興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更讓村民倍感振奮:陜西省延川縣與小崗所在的鳳陽縣結為友好縣,梁家河村與小崗村簽訂合作協(xié)議開展結對共建;深圳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與小崗村簽訂合作協(xié)議……

  “近幾年小崗村雖然在產業(yè)發(fā)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規(guī)模和層次還比較低,離產業(yè)興村、強村的目標還有差距。迫切需要農業(yè)產業(yè)化項目的加入,提升小崗產業(yè)發(fā)展整體實力。”鳳陽縣經開區(qū)管委會建設局局長郭保連說。

  站在小崗村外,記者看到,一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110千伏電力改造等項目正在建設中,產業(yè)園框架基本形成。據了解,該產業(yè)園占地約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綠色(有機)食品加工園、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園、農業(yè)企業(yè)博覽園、現代農業(yè)觀光區(qū)等六大功能片區(qū)。依托產業(yè)園,小崗村先后舉辦兩批項目集中簽約和開工活動,盼盼集團、北京恩源、安徽農墾、安徽鳳寶糧油等10余個項目落地。

  走訪村干部,不難發(fā)現,今天的小崗尤其重視重點項目建設。小崗干部學院二期主體完工,10月份投入使用;小崗生態(tài)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項目烘干廠房、糧庫、育秧工廠主體完工,綜合科研樓、物聯(lián)網辦公樓等正加快施工;農民文化樂園主體框架已完成,大戲臺改造項目投入使用……大家介紹起來滔滔不絕。

  2018年元旦后,一個名為“小崗青年創(chuàng)業(yè)交流”的微信群里,展開了一場頗有“火藥味”的討論。這個30多人的微信群群主是嚴余山,群里有小崗18位青年創(chuàng)業(yè)之星,還有遠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的年輕人,他們都希望能為小崗新的發(fā)展增磚添瓦。嚴余山現在的身份是中共小崗村黨委委員,負責村里的扶貧和青年工作。

  嚴余山為何又回來了?2014年的一天,嚴宏昌給兒子嚴余山打了一個電話,希望他回來。“父親說,你一個人富了不算富,能帶動一幫人富了才叫富。而且父母年齡也大了,需要照顧。”于是,嚴余山在公司撤了股,輕松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這次,他創(chuàng)辦了一個農產品網店,售賣家鄉(xiāng)的各類土特產。記者到訪的時候,看到他家里堆了大大小小不少快遞盒子。“這同時也能給小崗打打廣告。”嚴余山說,網店目前主要由妻子打理,每天訂單有上百件。

  家里的書柜中,擺放著嚴余山的專利證書,如“高效光學節(jié)能工礦燈”“光學節(jié)能泛光燈反射罩”等。類似的發(fā)明專利,他有幾十項。“這些年我一共注冊了5家公司,不管是在哪個城市,公司名稱里都有小崗兩個字。”嚴余山說,他是小崗人,這個品牌讓他受益,他要努力為這個品牌添彩。

  今天的小崗村讓人欣喜,村外是一排排蔬菜棚、一方方魚塘,村里是修葺一新的二層徽式小樓,青磚黛瓦,還有寬闊明凈的水泥路。村民廣場前三五個老人圍坐著拉家常,裝修的店鋪、施工的涼亭,無不勾勒出新時代鄉(xiāng)村的活力。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品牌影響力,也讓小崗村獲得全國十大名村、中國幸福村、中國鄉(xiāng)村紅色遺產名村、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全國旅游名村、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中國美麗休閑鄉(xiāng)村等一系列稱號。

  記者走訪時,嚴余山的女兒嚴海月剛考上安徽財經大學,馬上就要拿到村集體的升學獎勵。嚴海月說,村里曾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初中,孩子們只能去周邊鄉(xiāng)鎮(zhèn)上中學。“2012年,我小學畢業(yè),正好趕上小崗小學開設首屆初中班,改名小崗學校。隨著師資實力的增強,在外地上學的學生轉回來了不少,班上學生慢慢多起來。”嚴海月是從小崗學校初中部畢業(yè)的首屆學生,考上了鳳陽一中。近年來,村里對子弟考上本科、碩士、博士等都有數額不等的獎勵。

  富裕起來的小崗村,各項社會事業(yè)發(fā)展更有底氣。他們投入380萬元完善小崗學校軟硬件設施,新建了一座少年宮,提高教師待遇,獎勵優(yōu)秀學生,補貼校車費用,教學質量明顯提升……

  “一夜跨過溫飽線,20年未過富???rdquo;,這曾是外界對小崗的印象。李錦柱坦言,小崗村在全國率先解決溫飽問題之后,不只20年,而是有30年的徘徊,這是不可回避的事實。“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人才、資金、交通等不能進村,你想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那不現實。”他說,其實小崗村在“大包干”后的發(fā)展軌跡,也正是中國多數鄉(xiāng)村發(fā)展的縮影。但“小崗精神”及小崗村“敢為人先”的改革銳氣,在現今的全國農村改革發(fā)展和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過程中,仍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值得發(fā)揚傳承。

  采訪中,小崗村民們常跟記者說起的一句話就是發(fā)揚小崗精神。干部群眾已習慣把“解放思想、求真務實、敢闖敢試、勇于創(chuàng)新”的“大包干”精神與“扎根基層、忘我工作、服務群眾、銳意改革”的“沈浩精神”并列,作為構成“小崗精神”的兩座豐碑和核心內涵。

  “當前,村里正在規(guī)劃小崗未來的發(fā)展方案。”李錦柱介紹說,在這份藍圖中,小崗村的目標是建成“一二三產業(yè)融合,景區(qū)、社區(qū)、園區(qū)融合的特色小鎮(zhèn),生產、生活、生態(tài)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意融合的田園綜合體”,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示范。他認為,改革創(chuàng)新是小崗的基因和底色,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而最好的紀念就是更有力地推進改革。一個三產融合發(fā)展的新小崗村正加快成長。

  記者旁白:作為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小崗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感慨萬千。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今天我們仍然要發(fā)揚“小崗精神”,敢闖敢試、勇于創(chuàng)新,這是攻堅克難、闖關奪隘的利器,也是不斷抵御風險、化危為機的法寶。

  結 語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年,小崗村的18戶村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包產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由此產生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解決了中國億萬民眾的溫飽問題。如今,時光流轉,發(fā)展現代農業(yè),開拓鄉(xiāng)村旅游,鼓勵農村電商,喚醒沉睡的集體資產……小崗村又一次站在了農村改革的前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小崗村正意氣風發(fā),與千千萬萬個中國鄉(xiāng)村一道,行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上。

  (采訪組成員 喬金亮 白海星 文 晶 執(zhí)筆 喬金亮)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xié)議 | 聯(lián)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