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谷滿香糧食種植專業(yè)合作社:
用“十八般武藝”實現零農藥種植
又是一年豐收季。連日來,上海市奉賢區(qū)谷滿香糧食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的掌門人陳嶔崎忙得腳不沾地,2000余畝稻谷的收割工作如同一場浩大的工程,讓割稻、曬稻、烘干、脫殼、封裝等各個崗位上的工人成了連軸轉的“機器”,而陳嶔崎則像一道“總閘”,把著工程的方向和進度。
不過,今秋最讓陳嶔崎緊張的倒不是大面積的收割工作,而是藏在千畝稻田叢中的一塊53.2畝的試驗田。為了完成原生態(tài)稻米量產實驗,從春季播種以來,這片田里每一株水稻都沒有施過一滴農藥。
在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技術下,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眾所周知,農藥和肥料是農業(yè)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兩樣“法寶”,前者用于防治病害,后者則滋養(yǎng)作物生長,少了任何一樣都會影響糧食長勢,阻礙豐收。
上世紀70年代,陳嶔崎插隊至奉賢區(qū)莊行鎮(zhèn)楊溇村務農,為保證產量,農民當時使用的是六六六、DDT等高毒農藥,“使用了農藥、化肥的稻谷味道,和小時候家里純天然長大的稻米,有著天壤之別。”陳嶔崎說。而今隨著農業(yè)技術發(fā)展,大量綠色生態(tài)農藥面市,老百姓餐桌上的米飯越來越安全健康,口味也越來越純正。但經過陳嶔崎近乎刁鉆的舌頭,依然品嘗出了“不及小時候吃過的米飯口感”。
今年春天,在上海市農業(yè)科學院和奉賢區(qū)農業(yè)技術中心的技術支持下,陳嶔崎在自家稻田里做起了實驗。他要挑戰(zhàn)的是,在不影響產量的前提下,完全杜絕農藥使用。
陳嶔崎介紹,這塊試驗田本身已用上了近年來水稻種植界的“新潮”手段,通過在一垅垅水稻間挖出20厘米深的溝壑,放養(yǎng)鯽魚、甲魚等,讓魚稻共生,既可以增加畝均產出,又可以讓魚、蝦這些對水質極敏感的生物擔任水稻生長環(huán)境的天然監(jiān)測員,有助于種出更加生態(tài)的稻谷。
但這種新型的手段并不能取代農藥的作用。“魚蝦可以幫助吃掉一部分害蟲,但由于稻田內的溝壑較淺,魚蝦很難游進深處,除蟲作用仍相當有限。”為了盡可能實現物理防蟲害,陳嶔崎用上了“十八般武藝”。
在53.2畝的試驗田內,如今豎立著一個個“小太陽”,它們是太陽能捕蟲器。白天,它們吸收足夠的太陽能量,以保障24小時運轉。而一旁類似捕蠅器的圓筒學名叫“性誘捕器”,通過在里面放置雄性害蟲氣味源,吸引雌性害蟲飛入,從而實現誘捕,降低害蟲繁殖。
田埂周邊的一排排香根草,則可以利用根部的氣息殺死害蟲。今夏蟲害高發(fā)時,陳嶔崎還在田內分批次放置了一種形如螞蟻的飛蟲——赤眼蜂。這種蟲的成蟲會把卵寄生在玉米螟、黏蟲、條螟、棉鈴蟲、斜紋夜蛾和地老虎等鱗翅目害蟲的卵上,引起寄主死亡,“也可以大大減低害蟲繁殖”。
為了還原兒時原生態(tài)的稻谷生長環(huán)境,陳嶔崎甚至在稻田周邊種植了一圈芝麻、毛豆、茭白、荷花、波斯菊等經濟作物,“這是為了給害蟲的天敵構筑一個棲息場所,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鏈。”如果傍晚走進試驗田,還能聽見蛙聲一片。
通過一系列物理防蟲方式,陳嶔崎的實驗不但一舉成功,甚至還實現了豐產。“去年,這片魚稻共生的稻田,在正常使用農藥情況下,畝產約900斤左右;今年取消了農藥使用,畝產反而增加了30公斤。”陳嶔崎介紹,在現有經驗基礎上,合作社明年將增加230畝試驗區(qū)。“我下一步的實驗重點是降低物理防蟲成本,最終讓零農藥的種植方式能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 杜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