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以來,我市降雨偏多,為小麥播種提供了充足的底墑。當前我市秋作物收獲面積已接近一半,較常年提前,為小麥高質量整地播種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為做好小麥生產的第一步,經有關專家論證,我們提出2018~2019年度小麥播種技術意見。今年秋播要按照高質量發(fā)展要求,以綠色高質高效為目標,在穩(wěn)定小麥種植面積的基礎上,穩(wěn)步發(fā)展優(yōu)質專用小麥,持續(xù)優(yōu)化品種布局,大力推廣規(guī)范化耕作播種技術,集成示范綠色增效模式,全面提高整地播種質量。
一、調整種植結構,倡導旱地休耕。
耕地輪作休耕有利于耕地休養(yǎng)生息和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它是2016年農業(yè)部等十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所倡導的耕作制度優(yōu)化的重點內容。為響應國家號召,切實保護耕地、推進農業(yè)結構調整,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結合我市降水以及土壤情況,在缺水、缺勞動力的地區(qū),要提倡土地休耕,穩(wěn)定和擴大曬旱地小麥種植。
我市旱地小麥230萬畝,總產接近小麥產量的一半。2018年小麥成熟后期雨水較多,水地小麥因多雨減產,而旱地小麥反而增產,顯示了旱地小麥的生產潛力,是2018年洛陽市小麥增產的優(yōu)勢區(qū)域。2018~2019年度小麥生產,要繼續(xù)大力調整種植結構,壓縮旱薄地夏秋兩熟面積,在保證全市小麥面積總體穩(wěn)定的前提下,對旱薄地停止夏秋兩熟,尤其是小麥—玉米的種植方式,將其恢復為曬旱地,或改種一季谷子、花生等耐旱秋作物。目前我市洛寧縣仍有曬旱地小麥面積20萬畝。
二、及時騰茬,精細整地
當前我市大部分秋作物正緊鑼密鼓進行收獲,根據(jù)洛陽市氣象局預報,接下來的天氣以晴好天氣為主,非常有利于秋收秋種。因此在保證秋作物顆粒歸倉的同時,要及時進行騰茬,精細整地,提高整地質量,為機械播種打好基礎。及早修整好排灌設施,進一步提高水肥利用率,并做好防旱防澇準備。
對預留的曬旱地,要在夏季“深耕、曬壟”的基礎上,進一步耙磨保墑,9月下旬雨后進行最后一次耙地,耙后播種。對于種植秋作物的回茬地,秋作物成熟一塊,收獲一塊,滅茬一塊,犁地一塊,要大力推廣深松深翻技術,加厚活土層,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為旱地小麥豐收打基礎。
水地要及時騰茬,大力推行“深耕加秸稈還田”。按照“秸稈還田的必須深耕,旋耕播種的必須耙實”的要求,提高整地質量,打好播種基礎。
首先是擴大機械深耕面積。對連續(xù)旋耕2~3年的麥田,今年力爭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以25-35厘米為宜,做到機耕機耙相結合。各地要搞好大中型農業(yè)機械的統(tǒng)一調配,在秋作物收獲后,抓緊進行機耕,耕深要達到25厘米以上,切實做到機耕機耙相結合,深耕細耙,確保耙透、耙實、耙平、耙細。
其次是科學實施秸稈還田技術。秸稈還田的科學做法是:秸稈粉碎、深耕、足墑和略補氮素。所以秸稈還田要在深耕作業(yè)、足墑條件下進行,要保證秸稈被充分粉碎,并被覆蓋。為了加速秸稈腐爛,可以在粉碎的秸稈上撒5~10公斤/畝尿素。需要注意,旋耕田塊要隨耕隨耙耢,不能進行秸稈還田。
第三是提高旋耕質量。旋耕作業(yè),耕層很淺,不能起到覆蓋秸稈的作用,所以旋耕作業(yè)前要徹底清除殘留在土內的農作物根莖、地膜、石塊等雜物;為了提高旋耕質量,提倡旋耕2遍,不要漏耕;旋耕耕層很淺,10厘米以下依然堅硬,而種子入土層過于虛翻,不利于小麥根系下扎,容易造成小麥缺苗斷壟、易旱易凍和“根倒”,所以旋耕后要耙實;連續(xù)旋耕2~3年的麥田必須深耕一次,以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和供肥能力,促進根系下扎,增強抗災能力;小麥高產創(chuàng)建田塊不能用旋耕代替深耕。
三、優(yōu)化小麥品種布局,著力發(fā)展優(yōu)質強筋小麥
圍繞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以提高農業(yè)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核心,以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現(xiàn)農業(yè)現(xiàn)代化為引領,今年秋播品種布局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搭配、適應生態(tài),做到高產與優(yōu)質相結合、抗病與廣適相結合、良種與良法相結合。一是要大力發(fā)展優(yōu)質強筋小麥。按省廳要求,2018~2019年洛陽市計劃發(fā)展優(yōu)質強筋小麥25萬畝,目前種植目標任務已分解到各縣(市),麥播前各縣(市)要早準備、早動手、早安排,將種植面積逐一落實到鄉(xiāng)、到村、到戶、到地塊,并登記造冊。二是要保證主導品種的相對穩(wěn)定性,進一步發(fā)揮其增產優(yōu)勢作用;三是要加快新品種示范推廣步伐,充分挖掘品種的增產潛力;四是要以半冬性品種為主導,搭配利用好弱春性品種;五是要堅決壓縮生產上推廣面積小、產量低、種性退化和抗性下降的老品種,加快新品種推廣步伐。六是在種子調運和銷售時,要加強對節(jié)節(jié)麥、全蝕病、腥黑穗病的檢疫和檢驗。
適宜我市的優(yōu)質強筋小麥品種有:豐德存麥5號、鄭麥366、周麥32和西農979等,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采用。
對于普通麥種植,要依照生態(tài)類型區(qū)的不同,合理布局小麥品種。水肥地:早茬推廣百農207、周麥27、周麥22、周麥26、中麥895、洛麥26、周麥30等半冬性品種;中晚茬推廣偃高006、偃高21等弱春性品種;示范種植洛麥28、洛麥29、偃高58、西農668、百農4199等品種。
旱肥地:推廣中麥175、洛旱6號、洛旱7號、西農979、百農207、西農928等半冬性品種;示范種植洛旱19、洛旱22等品種。
旱薄地:丘陵旱薄地推廣洛旱6號、洛旱7號、洛旱13、洛旱15、百農207、西農928等半冬性品種。
四、科學配方施肥
為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2015年農業(yè)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因此,各縣(市)區(qū)要牢固樹立“增產施肥、經濟施肥、環(huán)保施肥”理念,加快轉變施肥方式,深入推進科學施肥,大力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增加有機肥資源利用,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加強宣傳培訓和肥料使用管理,走高產高效、優(yōu)質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
2018年夏秋雙豐收,土壤肥力消耗較多。因此今年麥播要適當增加小麥底肥用量,秸稈還田結合增施有機肥,以恢復地力;進一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按方配肥,力爭配方施肥面積達到300萬畝以上;大力開展施肥指導服務,入戶率要達到100%。高產田要“控氮、增磷、補鉀、配微”,氮肥實行總量控制,分期調控;中產田要“穩(wěn)氮、增磷”,低產田要“增氮、增磷”。具體要求是:
500~600公斤的高產麥田,畝施有機肥5方,純氮(N )14~16公斤,磷(P2O5)6~8公斤,鉀(k2O )5~7公斤;
400~500公斤的麥田,畝施有機肥4方,純氮(N )12~14公斤,磷(P2O5)5~7公斤,鉀(k2O )4~5公斤;
300~400公斤的麥田,畝施有機肥4方,純氮(N )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
300公斤以下的麥田,畝施有機肥4方,純氮(N )7~9公斤,磷(P2O5)3~4公斤;
中筋、強筋小麥計劃畝產500kg, 需施氮14~16公斤/畝;計劃畝產600kg, 需施氮16~18公斤/畝。
優(yōu)質強筋小麥重點抓好適當增氮、氮肥后移、穩(wěn)磷增鉀等關鍵技術措施;旱地麥田一次施足底肥,春季趁墑追肥。在施肥技術上,要做到氮肥深施,磷、鉀肥分層勻施,2/3掩底、1/3撒垡頭,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施肥量的選擇上,同一產量水平,土壤肥力較高的麥田可采用推薦施肥的低量施肥,肥力較低的麥田,選取推薦的高量施肥;另外,連續(xù)三年以上秸稈全量還田的地塊,鉀肥施用量可酌情調減。
五、足墑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足墑適期精量播種是培育小麥冬前壯苗,構建合理群體結構的基礎。在適期內根據(jù)品種特性、土壤墑情做相應的調整,做到適期足墑播種,才能實現(xiàn)一播全苗,并為中后期小麥生長打下好的基礎。
現(xiàn)在全球氣候變暖,適期早播容易引起小麥冬前旺長,春季凍害。所以對保灌的水地,提倡適宜播期走下限,適期晚播。周麥22、周麥23、焦麥668、洛麥21、洛麥22、許科316、矮抗58等半冬性品種,適宜播期為10月5~15日,偃高006、偃展4110、新麥21等弱春性品種為10月15~23日為宜。各地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合理安排整地和麥播進程,爭取做到不誤農事,適墑播種。
丘陵旱地小麥播種掌握的原則是“有墑不等時,時到不等墑”。9月1日以來,洛陽北中部降水正常,其它區(qū)域偏多;全市平均降水量126.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74.1%。這為旱地小麥播種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底墑。旱地麥區(qū)應抓住時機,及時騰茬,及時犁地,及時趁墑播種。半冬性品種可以早在9月28日,晚至10月10日播種。“有墑不等時”是我們向群眾推薦的小麥播種應變措施,希望能在今年旱地小麥播種中得到更加廣泛地應用。
在精細整地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機械溝播勻播,構建高質量群體,實現(xiàn)高產。在適播期內,高水肥地半冬性品種畝播量6.5~7.5公斤,弱春性品種畝播量8~9公斤;中產田半冬性品種7.5~8.5公斤,弱春性品種8.5~9.5公斤;播種深度以3~4厘米為宜,并做到深淺一致,落籽均勻。因災延誤播期及整地質量較差等,可適當調整播種量,每晚播3天增加0.5公斤,畝播量最多不能超過15公斤。各地要積極示范機械溝播勻播,爭取實現(xiàn)機械溝播勻播80萬畝。
六、抓好麥播期病蟲害綜合防治
播種期是防治多種小麥病蟲害的關鍵時期,也是預防白粉病、蚜蟲早期危害、減輕早春發(fā)生程度的有利時機。今年我市麥播期應重點做好全蝕病、紋枯病、腥黑穗病、根腐病等土傳、種傳病害,以及地下害蟲(蠐螬、金針蟲)和小麥吸漿蟲等病蟲害的防治,以壓低其發(fā)生基數(shù),減輕春季防治壓力。各縣應把推廣應用種子藥劑處理,特別是種子包衣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殺菌劑和殺蟲劑混用配方,進行混合拌種,以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茖W選藥,擴大專業(yè)化防治面積,杜絕“白籽”下種,確保小麥苗全苗壯。
對全蝕病發(fā)生區(qū),播前必須進行種子精選,可采用苯醚甲環(huán)唑、苯醚甲環(huán)唑+咯菌腈等藥劑處理種子;重發(fā)地塊應全部使用專用殺菌劑硅噻菌胺懸浮劑拌種。
對紋枯病、根腐病、散黑穗病等為主的病害,可選擇使用2%立克秀濕拌劑或60克/升懸浮種衣劑、30克/升苯醚甲環(huán)唑等按推薦劑量進行小麥種子包衣或拌種。
對小麥腥黑穗病發(fā)生區(qū),要更換種子,并進行藥劑拌種,可用3%敵萎丹懸浮種衣劑20毫升,加水150毫升充分混勻后,倒入要處理的10公斤種子上,快速攪拌,直至藥液均勻分布于每粒種子上。
對地下害蟲(蠐螬、金針蟲)的防治,可選用辛硫磷、甲基異柳磷等藥劑拌種,秸稈還田麥田尤其要加大地下害蟲的防治力度。努力擴大化學除草面積,減輕雜草危害。對多種病害和蟲害混合發(fā)生區(qū),要大力推廣應用殺菌劑和殺蟲劑復合的種衣劑或拌種劑進行包衣或種子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