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施肥、熊蜂專職授粉、智能噴藥機自動噴藥……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一項項種植新技術令菜農們贊不絕口。臨淄是全國大宗蔬菜生產基地,盛產西紅柿和西葫蘆。近年來,該區(qū)大力構建現代農業(yè)產業(yè)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應用新技術,加快蔬菜產業(yè)標準化種植推廣,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
水肥一體精準灌溉施肥
4月22日,臨淄區(qū)皇城鎮(zhèn)鄭家六端村51歲的張家強騎著自行車,來到自家的蔬菜大棚。按照技術員的指導,這一天他需要給棚內的西紅柿追肥。
“再過幾天這茬西紅柿就到采摘期了,得保證充足的養(yǎng)分供應,要不就會影響西紅柿的品質。”張家強一邊說著,一邊彎腰檢查著排放在壟溝里的一條條黑色細管,這是水肥一體化系統(tǒng)的滴灌管。去年,包括張家強在內,鄭家六端村的20余戶西紅柿種植戶,在大棚內安上了水肥一體化設施。
種植戶能用上這一新技術,與臨淄眾得利蔬菜專業(yè)合作社密不可分。2016年,眾得利蔬菜專業(yè)合作社引進了水肥一體化技術,并率先應用于西紅柿種植。經過一年的試驗,合作社從去年開始向菜農推廣,力爭讓當地種植戶都用上這項技術。
推廣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精準施肥與精確灌溉相結合的產物,但習慣了傳統(tǒng)種植方式的菜農對新技術的效果心存疑慮。”該合作社技術員趙國輝說,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他們先后多次組織菜農到生產實驗基地實地考察,這才讓大家吃下了定心丸。
肥料用多了、用少了都會影響蔬菜品質,應用水肥一體化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進行測土配方。為此,對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設施的大棚,合作社的技術員都會先進行測土配方,根據大棚土壤情況制定施肥方案,實現“一棚一策”。
在張家強的手機上,保存著一張培肥表,上面詳細記錄著各種肥料的用量,這是技術員進行測土配方后根據棚內土壤情況制定出來的,按照這個用量,通過應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可實現精準施肥。
“以前都是自己估摸著澆水施肥,用的肥料多不說,效果還不好,自打去年用上水肥一體化技術后,肥料能直接滴灌到西紅柿根部,肥效快、養(yǎng)分利用率高,比以前至少能省1/3的肥料,省一半的水,打開開關就能自動澆水施肥,現在省事兒多了。”種了20多年蔬菜大棚的張家強說。
新技術的效果顯而易見,臨淄區(qū)也積極推廣該技術。如今,越來越多的蔬菜大棚里上馬了水肥一體化設備。“目前,全區(qū)蔬菜種植面積約5萬畝,其中2萬多畝已應用了水肥一體化。”臨淄區(qū)農業(yè)局局長崔國平說。
熊蜂成了專職“授粉工人”
芳菲四月,花香四溢。在齊都鎮(zhèn)督府村菜農朱士倫家的大棚里,這幾天正趕上西紅柿開花坐果。一片片綠葉映襯著一朵朵小黃花,仔細一瞧,一只只蜜蜂“嗡嗡嗡”地穿梭在花叢間,讓整個棚室里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這個就是授粉的熊蜂,是專職給俺們‘打工’的,一個棚里兩箱蜂,至少有四五百只,可幫俺們省了大力氣。”朱士倫笑著介紹了起來。今年初,朱士倫從淄博憶當年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了解到熊蜂授粉技術后,購買了兩箱熊蜂專職負責大棚內西紅柿的授粉工作,沒想到,效果比他想象的還好。
按照傳統(tǒng)的種植方式,一到花期,菜農就需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俗稱“點花”,這是一項高強度的工作。“我這個棚有四畝多地,我們老兩口光點花就得三四天,有時候忙不過來就雇人,一茬西紅柿光雇人點花至少就得八九百元。”朱士倫說,自從“請”來了熊蜂,完全省去了人工點花環(huán)節(jié),兩箱蜂700元,放到棚內什么都不用管,算下來比雇人還便宜。
淄博憶當年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是最早在當地推廣熊蜂授粉的公司之一。公司負責人胡超說,一開始菜農對這種新技術并不“感冒”,雖然覺得新鮮,但誰也不愿嘗鮮。“我們采取‘先試后買’的方法,先把熊蜂放進菜農的大棚里,覺得效果好了再付款。”
這一舉措,讓熊蜂授粉技術在臨淄快速推廣開來?;食擎?zhèn)鄭家六端村的郝桂書是第一批采用該技術的菜農,在他看來,熊蜂授粉技術不僅省錢省力,還提升了西紅柿的品質,“傳統(tǒng)的激素點花長出來的西紅柿畸形果多,空心、無籽,口感不好,用熊蜂授粉不但省了人力物力,坐果率也明顯提高,畸形果明顯少了,果實飽滿,有綠色的籽,跟小時候吃的西紅柿一個味兒。”
此外,由于熊蜂對農藥非常敏感,要用熊蜂授粉,就得減少農藥使用量,這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蔬菜品質。
如今,應用熊蜂授粉技術種植的西紅柿,憑著“質量上乘,口感極佳”的良好品質,受到了廣泛青睞。“現在普通西紅柿好點的才2塊多一斤,但我們這個西紅柿能賣到3塊多。”郝桂書說,目前,他種的西紅柿已經通過當地農業(yè)公司一路銷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智能“打藥神器”自動噴藥
一走進敬仲鎮(zhèn)小寇村的紅博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大棚內懸掛著的一條鋼管軌道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合作社負責人王洪波介紹說,這是智能噴藥機的作業(yè)軌道。
“我們合作社有18個大棚,每個月得打兩三次藥。以前打藥都是人背著一個大的噴霧器,一次要裝30~40斤水,一桶得20多分鐘才能噴完,一個大棚得噴3~4桶水,勞動強度很大。”王洪波說,去年,合作社的8個大棚安裝上了智能噴藥設備,“只需要兌好藥水,把機器掛到軌道上,按一下遙控器,噴藥機就會沿著軌道自動噴藥,省時省力,我們剩下的10個大棚今年也將全部安裝這個設備。”
這種智能噴藥機是由臨淄本土企業(yè)——奧業(yè)機電技術有限公司研發(fā)生產的。據企業(yè)負責人滕玉濤介紹,相比傳統(tǒng)打藥方式,智能噴藥機至少能節(jié)省30%的藥量,節(jié)水50%以上。“按面積一畝的大棚來說,傳統(tǒng)方式一般需要三桶水,至少需要大約一個半小時才能打完藥,使用我們這個噴藥機,只要20分鐘就能搞定。”
為何能節(jié)水、節(jié)藥如此之多?滕玉濤解釋說:“這款機器采用的射流風送系統(tǒng),讓藥水以離子狀態(tài)彌漫在大棚內,然后附著到植株上,只需少量藥水就能完全覆蓋所有植株,所以節(jié)水、節(jié)藥效果明顯。”
一臺智能噴藥機售價4800元,加上軌道費用,整套設備大約需要6000多元,較高的價格成了機器推廣之初的“攔路虎”。滕玉濤給菜農算了一筆賬:“雇一個人打藥一次得200元,一個月得打3次,按一年種菜9個月計算,一年也得5400元,比買一臺機器少不了多少錢,用上機器后,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還免去了人工打藥可能中毒的風險。”
算明白了經濟賬,菜農們開始主動要求安裝智能噴藥設備?;食擎?zhèn)崖付村菜農孫延華種著兩個蔬菜大棚,去年初他便購買了一臺智能噴藥機。“我在兩個大棚里都裝上了軌道,機器可以拆卸,這個棚打完了再挪到那個棚打,很方便,這個機器能用好幾年,整體算下來很劃算。”
除了噴灑農藥,這套設備還能噴施葉面肥。“葉面肥作物吸收快,植株生長更健康,增產效果明顯,還可以減少沖施肥的用量,這又能給菜農節(jié)省一部分費用。”滕玉濤說。
目前,奧業(yè)機電已為臨淄以及壽光、青州等地的200多個蔬菜大棚安裝了智能噴藥設備,菜農都笑稱用上了“打藥神器”。“目前又有不少種植戶跟我們對接,下一步智能噴藥機會越來與普及。”滕玉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