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晚集團滾動新聞3月28日株洲訊 (記者 張水湘 通訊員 張后軍)“喂!孫書記,你家那3畝田能不能讓給我種咯?”臨近春耕的時候,株洲縣南陽橋鄉(xiāng)早禾沖村的村支書孫友余已經接到了村民們的幾十個類似電話,自從得知她今年工作太忙無暇顧及種田后,村民們就爭相打起了他家那3畝責任田的“主意”。據(jù)了解,其實離縣城不遠的早禾沖村并不差田,共1100畝。3畝田之所以讓人眼紅,因為現(xiàn)在村民爭種雜交水稻,效益比種植普通水稻要高一倍。今年該村就種植了660畝雜交水稻,除去成本,可為村民帶來100萬元的純收入。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早禾沖村就是株洲縣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之一。雖然雜交水稻制谷價格是一般稻谷的幾倍,但技術比較復雜,由于缺乏統(tǒng)一指導,畝產量一直上不去,最高也就350斤左右,大伙兒辛辛苦苦幾個月下來,并不比種植常規(guī)稻劃算多少。各家各戶分散式的種植方式也缺乏足夠的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經常出現(xiàn)虧本的現(xiàn)象,一些村民開始放棄雜交水稻制種而改種常規(guī)稻。后來,隨著村里大批勞動力的外出打工,農田拋荒現(xiàn)象也開始在早禾沖出現(xiàn)。
如何制止農田拋荒、促進村民增收,成了村里的頭等大事。近幾年,村支書孫友余帶領全體組長和黨員到瀏陽、醴陵和攸縣等地參觀了一圈,學習外地經驗,掌握了雜交水稻制種的一些關鍵技術。隨后開始在自家責任田內試種,由于技術過關和管理得當,畝產達到500斤左右,與種植常規(guī)稻的農田相比,效益翻了一個番。嘗到了甜頭,村民種植雜交水稻的逐漸增多了,從2007年的200畝增加到去年的550畝。
此外,為了消除種糧戶的后顧之憂,該村與種業(yè)公司簽訂了長期合同,由公司負責墊付種子,并對農戶生產的稻種實行不低于市場價格的統(tǒng)一收購。由于采用“公司+農戶”模式,產量有了保障,連續(xù)三年,全村無一農田拋荒。
今年春節(jié)過后,村民們便抓緊時間“搶”田種,那些外出打工或勞力不足的村民的責任田一下子成了“香餑餑”。經過統(tǒng)計,該村除100畝西瓜基地和300多畝水利條件較差的旱澇田外,今年全村用于雜交水稻制種農田面積達660畝。再過幾天,這些農田將全部整理完畢,為4月18日的統(tǒng)一播種做好準備。孫友余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最低畝產250公斤和每公斤9元的價格保守計算,全村雜交水稻制種產值可達150萬元左右,除去成本,可為村民帶來100萬元的純收入。(2010年3月29日《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