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gè)。蛹長7?9mm,黃褐色,腹部第2?7節(jié)背面各生兩列齒,腹末端有8根鉤刺。
生活習(xí)性 陜西年生4?5代,以第4或第5代末齡幼蟲或蛹在豆田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代成蟲羽化。4?5月把卵產(chǎn)在苜蓿、草木棵等豆科植物9十片背面,5月下旬一6月上旬第一代成蟲出現(xiàn),幼蟲孵化后為害春播大豆。7月中旬至8月中旬,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出現(xiàn)第二、三代成蟲,幼蟲為害夏播大豆。10月中旬至11月第4代成蟲出現(xiàn),在秋播豆類、苜蓿、草木樨上產(chǎn)卵越冬。山東該蟲第一代成蟲于7月下旬盛發(fā),第二代8月上旬,第三代8月下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以第四代末齡幼蟲越冬。成蟲晝間潛伏在豆株下,有趨光性,幼苗期真葉著卵,成株則多在下部葉茸間隙,初孵幼蟲爬至上部幼芽上取食,2齡前不活潑,3齡后受驚多迅速后退。多雨年份發(fā)生重,夏季干旱少雨發(fā)生輕。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蟲品種。一般多毛或有限結(jié)英習(xí)性的品種有耐蟲或抗蟲性。(2)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3)發(fā)生初期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l 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000倍液、40%氰戊菊酯2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隔10天1次,可控制為害,如需兼治其它害蟲,則應(yīng)全面噴藥。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