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mpullaria gigas Spix系大型水生螺類。異名義Ampullarium crosseana、Pomaceacineata、Pomacea canaliculata、A.insularus。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臺灣等省。 寄主 水稻、茭白、菱角、空心菜、芡實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 為害特點 孵化后稍長即開始嚙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福壽螺是新的有害生物。水稻插秧后至曬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蘗及有效分蘗,致有效穗減少而造成減產(chǎn)。 | |
形態(tài)特征 貝殼外觀與田螺相似。具一螺旋狀的螺殼,顏色隨環(huán)境及螺齡不同而異,有光澤和若干條細縱紋,爬行時頭部和腹足伸出。頭部具觸角2對,前觸角短,后觸角長,后觸角的基部外側各有一只眼睛。螺體左邊具1條粗大的肺吸管。成貝殼厚,殼高7cm,幼貝殼薄,貝殼的縫合線處下陷呈淺溝,殼臍深而寬。貝雌雄同體,異體交配。卵圓形,直徑2mm,初產(chǎn)卵粉紅色至鮮紅色,卵的表面有一層不明顯的白色粉狀物,在5?6月的氣溫條件下,5天后變?yōu)榛野咨梁稚?,這時卵內(nèi)已孵化成幼螺。卵塊橢圓形,大小 | |
不一,卵粒排列整齊,卵層不易脫落,鮮紅色,小卵塊僅數(shù)十粒,大的可達千粒以上。卵于夜間產(chǎn)在水面以上干燥物體或植株的表面,如莖稈、溝壁、墻壁、田埂、雜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發(fā)育3?4個月后性成熟,除產(chǎn)卵或遇有不良環(huán)境條件時遷移外,一生均棲于淡水中,遇干旱則緊閉殼蓋,靜止不動,長達3?4個月或更長。 | |
防治方法 (1)當?shù)咎锩縨2平均有螺2?3頭以上時,應馬上防治。在水稻移植后24小時內(nèi)于雨后或傍晚每667m2施用6%密達殺螺顆粒劑0.5?0.7kg,拌細砂5一10kg撒施,施藥后保持3?4cm水層3?5天。(2)施用2%三苯醋錫粒劑(TPTA)每公頃每次施用15?22.5kg,于栽植前7天施用,田水保持3cm深約1周。水溫高于20℃,可用15kg;低于20℃,可提高用量,但不得超過22.5kg。也可用80%聚乙醛可濕性粉劑(Metaldehyde),每公頃每次1.2kg,于栽植前1?3天,加水稀釋,一次施用,田水保持1?3cm深約7天,氣溫要求高于20℃時施用。(3)每667m2施用8%滅蝸靈顆粒劑1.5?2kg,碾碎后拌細土或餅屑5?7.5kg,于溫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撒于受害植株根部,2?3天后,接觸過藥劑的福壽螺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防治適期,以產(chǎn)卵前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