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應該在成熟期收獲,即莖葉大部變黃,下部葉片干枯,塊莖顏色由淺轉(zhuǎn)深,容易從匍匐莖上脫落時收獲為宜。收獲應該選擇晴天,如果雨季需要在地塊控干幾天,土壤濕度手捏不成團后收獲。收獲鋤挖從壟的兩邊挖,避免挖爛塊莖,尤其結(jié)薯大的更要注意。在收獲前,可以先將植株的藤蔓割去。在挖掘、拾撿、搬運和堆放過程中,力求減少塊莖的機械損傷。如果自留種薯,在拾撿時將大薯和小薯分開并分裝。在收獲中注意天氣變化,切忌塊莖受到雨淋,造成爛薯。挖出的塊莖先攤在地里,晾曬數(shù)小時,等表皮干燥后,土壤與塊莖分離,再裝袋運走,能夠使塊莖表皮傷口愈合,減少夾帶泥土、雜物。
造成塊莖在收獲后不斷地損失的原因有:機械損害,塊莖內(nèi)部的生理變化,腐生有機物和病蟲害的侵害,不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因此,食用薯應保持在10℃以上溫度,不見光的條件下儲藏;種薯應在1-3℃和相對濕度90%左右,不見光的條件下儲藏最適宜。威信縣室內(nèi)儲藏方法是將選好晾干的塊薯攤放在干燥、通風的地上、樓板上或竹樓上,厚度20-50厘米,隔一月翻一次,互換上下位置,降低室內(nèi)溫度,并剔除爛薯塊,儲藏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