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玉米臨儲價格首次下調,糧農面臨豐收的煩惱。記者走進吉林敦化調查——
明年還種不種玉米
■ 國內外價格倒掛、庫存積壓,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勢在必行
■ 政策調整,應統籌兼顧各方的利益,讓玉米價格逐步回歸市場
一望無際的玉米地里,收割機隆隆作響。眼下,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收獲的景象一如往年。不同的是,自2008年國家推出玉米臨儲政策以來,臨儲價格首度出現下調。
今年,國家臨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確定為“國標三等”每斤1元,每斤降價0.12元。這將給農戶帶來多大影響,農民有啥期盼?忙碌的秋收背后,比往年多了幾分不平靜。
農民:每斤降價0.12元,去了成本不掙錢。政策“急剎車”,農民難承受
“看吧,這玉米全在棵上站著呢,先自然降水吧,含水量太高。”種糧大戶闞寶富把記者領到地頭說。
敦化市新立村農民闞寶富,經營著寶富家庭農場。今年,農場60公頃地全都種了玉米,預計能收700多噸。
“愁人??!今年玉米價格低,連收糧的小販都看不到,玉米不好賣啊。收回家,太濕,沒地方存放,怕捂了;要是過幾天下了大雪,更麻煩。”闞寶富說。
去年,闞寶富種了50多公頃玉米,純收入30來萬元。今年的玉米行情,讓闞寶富懷念起去年賣糧的情景,“就坐在家里,一斤9毛8分錢,直接賣給上門收糧的經紀人,省心,運費啥也不管。”
而今年,闞寶富把糧先晾在地里,等著國儲糧開庫,就直接把糧送過去。他盤算著,國家收儲價格還能高一些,賣糧也方便,一斤玉米的運費2分錢就夠。往遠點的加工企業(yè)送糧,一斤玉米的運費得5分錢。
“如今,在收糧企業(yè)的門口,賣糧的車都排成‘長龍’了,基本上排3天隊才能賣出去。多等一天,按一噸糧20元給運糧車付費,80噸糧就是1600多元的開支啊。”闞寶富說。
秋收再忙,老闞也要時時關注玉米價格,“打開微信,就能看到糧食加工企業(yè)收購玉米的價格,企業(yè)每天都會及時公布。”
“企業(yè)收購濕玉米的價已經掉到6毛4分錢啦。按照這個行情,去了種地的成本就不掙錢了。”闞寶富打開手機查看了一下當天的糧價。“目前,企業(yè)收購價太低,著急還貸款的農戶,糧價多少也得賣了,著急用錢啊。”
闞寶富算了筆賬:且不看農戶玉米實際交易價格,按照國家臨儲價格的降幅,每斤玉米少收入0.12元,1公頃地能收12噸玉米,那就得減收2880元錢。
連續(xù)多年的玉米臨儲政策,保護了農民利益,穩(wěn)定了農業(yè)生產,意義不容忽視。然而,國內外價格倒掛、庫存量越來越高,這個矛盾也日益凸顯。
“臨儲政策調整咱理解,但能不能在下種前調?,F在秋收了,踩腳‘急剎車’,農民有點受不了。”闞寶富的想法代表了不少糧農心聲。
盡管如此,還是有些消息讓闞寶富的心情能稍稍舒緩。為保證農民順暢、方便賣糧,今年吉林省將于11月1日啟動臨儲玉米政策,比去年提前了1個月。
政府:增加糧食代儲點,加大技術設備支持,最大限度降低賣糧成本
“今年,吉林省改變往年分期分批開庫方式,收購庫一次性布設到位,全面啟動。全省各地將盡量方便農民就近賣糧,減少運費支出。”吉林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王濤介紹說。
面對糧食收購政策調整、庫存積壓等復雜形勢,敦化市政府協調當地4個民營糧庫,幫助中儲糧增加代儲點,保障糧食收購順利,確保農民能夠及時賣糧。目前,4個民營糧庫可存儲10萬噸玉米。
眼下,糧價一天掉一個價,讓農戶順利賣出好價錢,并不容易。敦化市鴻發(fā)現代生態(tài)農場經營了703公頃土地,種了370多公頃玉米,4000來噸的產量,賣糧壓力不小。
幸好,在敦化市農業(yè)局的協助下,鴻發(fā)現代生態(tài)農場適時搶收,將2000噸玉米順利賣給了吉林市乙醇燃料公司。
“9月28日,市乙醇燃料公司開始收購濕糧。29日,農場開始收割,4天收了2000噸玉米,以最快速度賣給了企業(yè),當時可是8毛3分錢一斤啊,現在掉到6毛多了。”鴻發(fā)現代生態(tài)農場經理人莊文君說。
記者來到鴻發(fā)現代生態(tài)農場,大型收割機在遠處的田里轟鳴作業(yè)。莊文君遠遠指過去:“苞米直接脫粒,其他的全部粉碎還田,40分鐘收獲一車,那就是40噸玉米啊。”
去年,鴻發(fā)現代生態(tài)農場收割玉米主要靠7臺小機械,田里收割、卸到場地、用機械脫粒,再裝車運輸,耗費人手,成本高。“按照去年的方式,想收想賣都來不及。今年,市農業(yè)局給協調的進口大機械,幫我們搶收搶賣,脫粒后直接裝車送到企業(yè),這就一斤能省8分錢成本。”莊文君說。
“這個時期,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提供信息服務,幫農戶拓展銷路;給予技術設備支持,降低農戶賣糧和儲量成本。”王濤說。
今年按規(guī)定,玉米生霉粒含量超過2%國家不再收購。為此,吉林省各級農技干部,進村指導農民科學儲糧,做柵子、將糧食上樓子,杜絕“地趴糧”,保證糧食安全存放,盡可能增產不減收。
期盼:出臺相應配套措施,推動結構調整,讓玉米價格逐步回歸市場
今年,敦化市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了2.4萬公頃,突破了9.5萬公頃,成為當地第一大作物。“前期測產來看,全市糧食產量將突破100萬噸。”敦化市農業(yè)局副局長國長振說。在莊文君看來,最直接的感受是,一公頃地玉米比去年多打了400來斤。
敦化迎來了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一年。而作為吉林省大豆主產區(qū),敦化大豆種植面積卻不斷減少。2014年,全市大豆種植面積約15萬公頃,占全省一半左右,2015年僅有9萬多公頃。
敦化大豆因非轉基因、高蛋白而聞名,出口量占全國60%。作為東北地區(qū)大豆集散地,敦化大豆市級以上龍頭加工企業(yè)16家,就地加工不成問題。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玉米當地轉化能力非常弱,屬于原糧輸出地。“遭遇價格下跌,敦化玉米銷售壓力巨大。”國長振說。
臨儲政策執(zhí)行了7年,玉米價格7連增,也讓玉米和大豆之間的效益差距拉大。莊文君介紹說,“一公頃地,可產10多噸玉米,黃豆最高3噸,收入至少差3000元。”
“一頭是國產大豆產量降到了預警線,一頭是玉米國內外價格倒掛。”在國長振看來,這次玉米臨儲政策的變化,也讓敦化感覺到結構調整迫在眉睫,“應該推廣糧豆輪作,回歸大豆主產業(yè)。”
明年還種不種玉米?
“今年玉米行情不好,明年就搞點多種經營唄,以玉米為主,再種點白瓜子啥的,來年夏天就收獲,省地力,能掙錢。”闞寶富說,大豆的效益終究讓他有顧慮。
種了這么多年玉米,闞寶富覺得,玉米價格單靠政策肯定不行,但如果直接砍掉政策,完全由市場定價,暫時也行不通。
業(yè)內人士表示,政策調整,應統籌兼顧各方的利益,出臺一些保護農民利益的配套措施,讓玉米價格逐步回歸市場。
國長振認為,推動大豆產業(yè)發(fā)展,需要對糧農進行精準補貼,希望國家拿出政策來支持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
“要整合政策和資金,區(qū)域性集中投放。要不就成了撒胡椒面,星星點點,沒味道。”國長振說,目前國家農業(yè)補貼多,加起來看額度不小,國家惠農力度很大,但是各項補貼分散發(fā),在農民那里就解決不了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