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塊的選擇。選擇排水容易、前茬不種茄科作物的田塊。一般的小草和稻茬不影響種植,若有大草可踩倒或鋤去,但不要使用除草劑。做畦時,不用翻耕,只要起溝就行,要求畦面寬100厘米,溝寬30厘米,溝深25厘米。
2、種薯準(zhǔn)備。品種一般選用薯塊膨大快、結(jié)薯早、生育期較短的品種,如宣布薯2號、威芋三號等優(yōu)良品種。種薯要求無病蟲,無凍害,表面光滑,新鮮,薯塊大小適中。播種前要先進(jìn)行催芽。先將種薯切塊,切刀必須消毒,消毒液可選用25%的酒精,5%的石碳酸,或0.1%高錳酸鉀,也可以用食鹽水煮沸消毒,并不斷更換刀具使用。常采用頂芽平分的方法切塊,保證每個切塊在30至40g左右,并至少有一個健壯芽,切口距芽1厘米以上,切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浸5分鐘左右,晾干。催芽可以用溫床、溫室或薄膜覆蓋等 方法,排一層薯放一層土或沙,最多可攤放3至4層,過厚會傷芽,催芽期間保持15至18℃的溫度。催芽期間不宜多澆水,濕度過高易爛薯,待芽長2厘米左右可取出播種。
3、播種。如果后茬是直播單季晚稻,宜在1月中下旬播種。播種時,種芽向上,平放在畦面上即可,一般100厘米的畦面,播3行,畦兩邊各留20厘米,行距30厘米,穴距30厘米 ,每畝5100株左右,照這樣的密度,用種量在175公斤/畝。
4、施肥。根據(jù)田塊肥力不同,施用量一般用5公斤/畝復(fù)合肥,方法是在馬鈴薯播種后,將復(fù)合肥施在薯種5厘米外周行間,不要讓復(fù)合肥接觸到薯種,以免爛種,有有機(jī)肥或農(nóng)家肥最好。塊莖膨大期,看苗情進(jìn)行葉面追肥,有利于增加產(chǎn)量,延緩植株衰老。
5、蓋草。擺種施肥后蓋草,蓋草的厚度8至10厘米最為適宜。蓋草的目的,一是遮光使匍匐莖莖尖膨大結(jié)薯,并使膨大后的馬鈴薯不見光,不產(chǎn)生綠薯;二是不使雜草叢生。一畝薯田大約要用3畝田左右的稻草。稻草覆蓋要均勻,到邊,不留縫隙。
6、管理。播種后的管理比較簡單,通常不需除草、追肥和灌溉。播種后如遇干旱,特別是擺種后土壤干燥,可采用噴灑或溝灌的方法,使畦面潮濕。雨天要及時排水,不讓積水。長勢不好,可用0.2%磷酸二氫鉀+1%尿素進(jìn)行葉面噴施,須防鼠害。
7、收獲。早熟品種出苗到收獲一般需要70天至90天,通常待莖葉黃時開始收獲。本辦法栽培的馬鈴薯,70%的薯塊在稻草以下土層以上,所以,收獲時只要掀去稻草就可以揀薯了。可以一次性采收,也可以分批采收,即將稻草撥開,先揀掉大薯塊,再蓋上草,讓小薯塊繼續(xù)生長,既能及時上市,又能獲得較高產(chǎn)量,提高經(jīng)濟(j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