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第一期目標的畝產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的畝產800公斤、2011年第三期畝產926.6公斤,到2014年的畝產1026.70公斤,我國雜交水稻育種研究在14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四連跳”。實際上,這些成績絕不是只存在于實驗室里的數據,科研成果轉換成生產力,也不是數字變化這般簡單。
“第四期目標的實現,意味著我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又提升了一個檔次。可以肯定的是,以企業(yè)為主體的整個商業(yè)化育種水平會緊跟其后。”本次測產驗收的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所所長程式華表示,這些科研成果將為我國儲備更加強大的育種技術和品種。
記者了解到,第四期攻關立項之時,就是從全國各地科研院所和企業(yè)選送的品種中確立了一批“主力隊員”,“y兩優(yōu)900”只是其中笑到最后的佼佼者。
程式華認為,試驗田的首要作用在于將品種的潛能發(fā)揮到極致,下一步才是推廣和應用。“在推廣過程中,我們要做的是簡化種植技術,確立一套適合大田栽培的方法,對農民進行培訓。”程式華說。
湖南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健認為,要在大面積商業(yè)化生產上實現超級稻的產量潛力,必須為不同地域培育適應其條件的品種,而不是培育大品種。此外,產品服務很重要。在銷售種子給農民后,種業(yè)企業(yè)更要提高服務意識,為農民提供有效的全程技術支持。
業(yè)內人士認為,超級雜交稻未來的發(fā)展前景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實際推廣的效果。二是育種技術的發(fā)展。
對于超級雜交稻未來的增產潛力,鄧啟云認為,如果仍然采用目前傳統(tǒng)的育種手段,能夠達到1200公斤左右。“就目前來說,如果再往上,傳統(tǒng)育種手段就只剩理論可能,技術和材料都會變得非常有限,需要探索其他途徑。”“y兩優(yōu)900”品種選育人、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家鄧啟云說。
鄧啟云認為,分子育種將成為下一個有效的工具,它可以更加精確地培育在產量和其他重要性狀上我們所需要的超級稻。國外種業(yè)巨頭在玉米等多種作物中10多年的育種實踐充分證明了分子育種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本組文圖據新華社、中廣網
聲音
袁隆平:禾下乘涼夢
會由年輕人繼續(xù)
84歲高齡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0日接受記者專訪說:“我一直有一個‘禾下乘涼夢’,可這個夢實現起來不容易啊。要讓人能乘涼,稻子就必須長到比人還高。畝產至少要達到1500公斤以上。我們下一步是開展第五期攻關,我的計劃是暫時先到這里,以后主要還是靠年輕人來搞,‘禾下乘涼夢’會由他們繼續(xù)。”
名詞
雜交稻≠轉基因稻
在廣義上來說,雜交和轉基因都是通過獲得優(yōu)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同樣在后代引入了新的dna和所需的農藝性狀。但二者相比較,具有以下明顯區(qū)別:一是雜交育種技術一般只能在同一物種內實現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可以將基因在不同生物間轉移。二是雜交的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不可能準確地操作和選擇具體基因,所以要大批量地在田間篩選新的后代帶有新的dna和所需的農藝性狀,而轉基因技術可以更精確、更容易控制、更高效地引入所需的農藝性狀。三是目前的雜交技術盡管也有人為因素在內,但總體上還是依靠生物界的自然雜交。而轉基因技術的人工操作就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