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nóng)民日報 》( 2014年01月06日 06 版)
大約1.6億年前,裸子植物由盛而衰時,被子植物(又稱綠色開花植物)似乎快速占領了世界。這種植物界的“改朝換代”顯得有些突然,也給強調生物進化漸變性的達爾文出了難題。不過,一種名為無油樟、開乳白色小花的小灌木,或許可以成為解謎的鑰匙。由美國、中國等國科研人員組成的“無油樟基因組計劃”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稱,他們已成功繪制出無油樟的完整基因組圖譜,首次解釋了被子植物在基因上與其他植物的區(qū)別,這或許可以解開“惱人”的被子植物起源之謎。
無油樟一直讓科學家們著迷:它自成一目、一科、一屬,只發(fā)現(xiàn)生長在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的主島,是已知被子植物中最早分化出來的一支。研究人員指出,通過分析無油樟的基因組,可為約2億年前“基因倍增事件”提供證據(jù)。這一事件為基因賦予了更多的進化可能性,有助于植物形成開花器官,從而驅動被子植物發(fā)展。
研究人員將無油樟的基因組與其他植物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無油樟的基因組“倍增”現(xiàn)象早于其他被子植物。在與開花有關的無油樟基因中,有四分之一是裸子植物不具備的,另外四分之三源自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共同祖先。這項研究還為“花朵的香味”、“結構復雜的種子”等被子植物其他特征的出現(xiàn)提供了進化線索。
有趣的是,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無油樟線粒體基因組龐大,擁有約390萬個堿基對,包含大量外源線粒體DNA,其中至少包含4個完整的來自綠藻和苔蘚的線粒體基因組。
這意味著其他物種的DNA通過“水平基因轉移”進入無油樟體內,融合為一個巨大的線粒體基因組。研究人員認為,上述綠藻和苔蘚在數(shù)百萬年前可能生活在與無油樟密切相關的地方,后來這些植物由于某些原因發(fā)生破損,導致其線粒體基因組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新華社記者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