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蘭州5月2日電(記者 姜偉超)記者見到孫萬倉時,他已經(jīng)在試驗田里忙了一天。30多年風吹日曬的室外研究,讓這位56歲的甘肅省領軍人才、冬油菜北移拓荒者的臉早就像西北的土地一樣,布滿溝壑。
“你看,這些油菜過冬過得多好,現(xiàn)在都開花了。”一見到記者,孫萬倉二話沒說,便把記者拉到油菜地里,“炫耀”道。
我國油菜生產(chǎn)分為冬油菜和春油菜兩大產(chǎn)區(qū)。北方地區(qū)由于氣候嚴寒、干旱,油菜難以在這里越冬,只能種植春油菜,效益和油料產(chǎn)量一直是困擾油菜種植戶的大問題。
但這一切因?qū)O萬倉而改變。如今,孫萬倉培育的“隴油6號”“隴油7號”“隴油8號”“隴油9號”已經(jīng)推廣至新疆、陜西、山西、寧夏、北京等省區(qū)市的廣大地區(qū),累計推廣400多萬畝,最高畝產(chǎn)創(chuàng)造了395公斤的記錄,新增產(chǎn)值6.5億元。
孫萬倉出生在甘肅省會寧縣,由于甘肅地處黃土高原,干旱、寒冷導致油料作物產(chǎn)量很低,“沒油水”成了像孫萬倉這個年紀的人小時候最刻骨銘心的記憶。
1977年考大學時,孫萬倉選擇了農(nóng)學專業(yè)。“讓更多的人過上有油水的日子。”1982年大學一畢業(yè),孫萬倉帶著這個想法,憋著一股勁全身心投入到油菜育種工作中。
寒來暑往,孫萬倉像老農(nóng)一樣耕作著。10年過去,“隴油1號”“隴油2號”“隴油3號”“隴油4號”“隴油5號”5個春油菜新品種相繼選育出來,奠定了孫萬倉在國內(nèi)油菜育種行業(yè)的地位。
“冬小麥能在西北越冬,油菜為什么不能?”1997年,一個在當時看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想法出現(xiàn)在孫萬倉的腦海里。
“油菜如果能在北方過冬,第二年6月收獲,這樣就可以一年兩茬或兩年三茬,提高了復種指數(shù),也就意味著農(nóng)民提高了收益,國家提高了油料供給。”孫萬倉說,北方旱寒區(qū)有5.5億畝左右的耕地,其中冬閑地達3.5億畝,宜種冬油菜耕地占近9000萬畝,利用冬閑地發(fā)展冬油菜生產(chǎn),既能增加農(nóng)民收入,又對填補我國短缺的食用油供給缺口意義重大。
經(jīng)過前期調(diào)研,孫萬倉投入到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選育工作中。
從這以后,試驗田、辦公室甚至家里的陽臺、臥室都成了孫萬倉的試驗場所。他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著這些油菜種苗。入冬前,忙著培育壯苗;開春后,守在地頭等待油菜返青。
?。保矀€寒暑,12年等待。2008年,孫萬倉的抗-32℃極端低溫的“隴油6號”培育成功,并通過了國家審定。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國華北出現(xiàn)50年不遇的凍災,2010年3月又遇到反復無常的倒春寒災害天氣,“隴油6號”仍然保持80%以上的越冬率,經(jīng)受住了嚴寒的考驗,我國北方旱寒區(qū)不能種植冬油菜的歷史就此告終。
緊接著,“隴油7號”“隴油8號”“隴油9號”相繼育成并通過品種審定??购浴⑦m應性和豐產(chǎn)性方面,一代更比一代強。
甘肅省平?jīng)鍪徐o寧縣的紅寺村有悠久的油菜種植歷史,但效益問題一直困擾著急于脫貧的農(nóng)民。2010年,孫萬倉帶著油菜種子來到這個村子。從沒聽說油菜能過冬的農(nóng)民不相信,只有一戶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種了一畝。2011年,擴大到3畝。2012年,孫萬倉的冬油菜種滿了村里的土地。當年底孫萬倉到村子做調(diào)研時,感恩的村民戶戶置酒備飯,一頓午飯,孫萬倉和他的團隊成員走遍了全村。
隨著冬油菜在我國北緯35°以北開花結籽,國家油菜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也接踵而至,但這位年近花甲的科學家卻說自己的研究只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孫萬倉說,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育成低芥酸、低硫苷的油菜品種,這種油菜出的油容易消化吸收,廢渣也適合給動物作飼料。
“我出身農(nóng)民,以前沒油水的日子現(xiàn)在想起仍覺心里刺痛,只要全國能吃上‘好油水’,我愿意變成一株永遠生長在高原上的‘油菜’。”孫萬倉說。為了讓北方廣袤無垠的旱寒大地上開滿金色的油菜花,56歲的他仍在爭分奪秒地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