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南頻道6月11日訊 河南日報報道:6月10日上午11點,鶴壁市農科院試驗田內,一百多名頭上或戴草帽、或頂毛巾的人一字排開,拿著畫有一道道白線的竹竿邊比劃,邊埋頭種著什么。
在眾多忙碌的人中,有一位頭戴大草帽,腳蹬迷彩運動鞋的白發(fā)老人,他就是76歲的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先生。程相文正帶領著鶴壁市農科院幾名技術員與附近村民一起點播玉米種子。
“我省是一個農業(yè)大省,也是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qū),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農業(yè)和糧食生產。”程相文說,“我們要培育出更多的玉米種子,為今后糧食豐收打下基礎,為‘三化’協(xié)調科學發(fā)展作出新貢獻。”
7000多份雜交組合精確播種
在機器播種普遍推廣的今天,為啥承擔著國家、省玉米育種試驗任務的鶴壁市農科院試驗大田,還在進行著最原始的點播方式呢?
“試驗田與普通大田不一樣,從行距到株距,到哪一塊地,種哪幾粒種子,都有嚴格的要求。”正在給點播的農民發(fā)放種子的助理研究員鹿紅衛(wèi)從兜里拿出一張排列組合圖,從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前正在點種的那塊試驗田內,不同種子有不同的排列組合。
因為點種密度不同,作為測量工具的竹竿上的白線間距也不同。程相文一手拿著鏟子挖坑,一手將精挑細選的玉米籽放進坑里,回填,動作麻利嫻熟。
11點30分,點種告一段落,坐在田埂上休息的程相文,指著裝有玉米種子的一個個紙袋子,高興地說:“這些種子都是今年海南基地經過5茬種植選育,從4000多份自交系中配出40萬株玉米,又通過自交系配出的雜交組合,往年能配出4000來份雜交組合都很不容易了,今年配出了7200多份,真的不錯。”
引進分子育種,可節(jié)約一半時間
按照傳統(tǒng)育種方法,5-6年才能選出穩(wěn)定的自交系,6-7年才能通過省、國家實驗鑒定,再加上推廣時間,一個成熟品種怎么也得20年,今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浚單20”,就歷時20年。
“溫家寶總理為我們培育的浚單系列品種取名‘永優(yōu)’,就是讓我們培育出的種子品質永遠優(yōu)秀,在與外國種子的競爭中永遠保持優(yōu)勢。如果還堅持傳統(tǒng)育種方式,我們慢慢地就會失去競爭力,所以,我經常要求我們農科院的團隊,要勇于創(chuàng)新,將分子育種與傳統(tǒng)育種相結合。”上午12點,鶴壁市農科院小食堂,一碗撈面條,一碗面湯,程相文邊吃飯邊與記者嘮著。
創(chuàng)新,必須有平臺。經過努力,2011年6月8日,河南農業(yè)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鄭州分中心分子育種基地揭牌儀式在鶴壁市農科院舉行,成為程相文和他的團隊進行分子育種與傳統(tǒng)育種相結合的一個平臺。
“使用分子育種,1-2年便能選擇一個自交系,再利用南繁北育,10來年便能選育一個新的品種,比傳統(tǒng)育種節(jié)省一半時間。在育種時間上,我們跟國外育種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