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銹病分為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三種。我省以小麥條銹病為主,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小麥條銹病病菌不耐高溫,因而不能在我省大部分地區(qū)越夏。小麥收割時,條銹病病菌即隨夏季風被吹到高原寒涼地區(qū)越夏,秋季小麥播種出土后,越夏的病菌又隨氣流傳播到我省,浸染早播的麥苗,成為初浸染源。12月上旬,當旬平均氣溫降到2℃時,條銹病病菌在當地麥苗上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越冬病菌開始恢復生長。
防治小麥條銹病的基本措施是因地制宜地種植抗病品種。小麥收獲后及時翻耕滅茬,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越夏菌源,能減輕小麥的發(fā)病程度。通常拌種后播種的小麥田發(fā)病程度較輕,如用立克秀或粉銹寧拌種后,小麥很少發(fā)生該病。對當前小麥發(fā)生該病的田塊,可采用大田噴霧的方法防治。對早期出現的發(fā)病中心要及時集中進行防治,控制其蔓延。大田內病葉率達0.5%時立即進行防治,每畝可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0~35克,或20%粉銹寧乳油45~60毫升,或選用其他三唑酮、烯唑醇類農藥按要求的劑量進行噴霧防治,并及時查漏補噴。重病田塊要進行二次防治。(江蘇農業(yè)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