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及莢。葉片染病 生褐色至紅褐色,中央灰褐色圓形病斑,微具同心輪紋,上密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葉柄染病 引起早期落葉。莖染病 莖部病斑多發(fā)生在分枝處,褐生近梭形灰褐色病斑,擴大干燥后變?yōu)榛野咨?,上生很多小黑點。莢染病 產(chǎn)生近圓形病斑,初褐色,干燥后變變成灰白色,密生黑色小點。(圖左) | |
病原Ascochyta glycines Miura 稱大豆殼二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初生在葉表皮組織中,后突破表皮外露,散生或聚生,器壁膜質(zhì),褐色,大小102-144μm,分生孢子圓柱形,無色,多數(shù)正直,兩端鈍圓,有一個隔膜,隔膜處無或稍縊縮,大小6-13×2-4(μm)。臺灣的輪紋病菌是A.dhaseo10rum Sacc.;國外報道輪紋病菌尚有:A.sojaecola Abram.; Ascochyta sp.。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后借風(fēng)雨進行傳播為害。東北6月份發(fā)病,常造成植株底部葉片穿孔或早期落葉,7月以后病勢趨緩。大豆開花后為害莢柄和豆莢。 | |
防治方法 (1)選用較抗病的品種,播種前行種子消毒。(2)秋收后及時清除病株殘體,并秋翻土地消來菌源,可減輕發(fā)病。(3)發(fā)病初期及時噴灑殺菌劑進行防治。選用藥劑 參見大豆灰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