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ysacoris guttiger (Thunb.)半翅目,蝽科。異名Stollia guttiger(Thunberg)。分布北起黑龍江,南至臺灣、海南、廣東、廣西、云南,東臨濱海,西至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折入四川、西藏。 寄主 麥類、水稻、棉花、大豆、胡麻、高粱、玉米、甘薯、茄子、桑、無花果等。 為害特點 成、若蟲吸食寄主莖稈、葉穗部汁液,致植株生長發(fā)育受阻,籽粒不飽滿。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4.5?5.6mm,寬3.3?3.8mm,頭部全黑色,少數(shù)個體頭基部具淺色短縱紋,詠淺黃色,長達后胸端部。觸角淺黃褐色,具5節(jié)。前胸背板側(cè)角短,背板的服區(qū)黑斑前緣可達前胸背板的前緣,小盾片末端多無明顯的錨形淺色斑,在小盾片基角具2個黃白光滑的小圓斑。胸部腹面污白色,密布黑色點刻,腹部腹面黑色,節(jié)間明顯,氣門黑褐色。足淡褐色,密布黑色小點刻。 生活習性 山西年生4代,以成蟲在雜草叢中、枯枝落葉下越冬,翌年3?4月開始活動為害,卵產(chǎn)于葉背面、穗芒上,數(shù)十粒排成1?2縱行,有的不規(guī)則,成蟲有趨光性。江蘇、福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成蟲爬行在大豆英或葉柄上,不愛飛行。 防治方法 (1)成蟲集中越冬或出蜇后集中為害時,利用成蟲的假死性,震動植株,使蟲落地,迅速收集殺死。(2)發(fā)生嚴重的噴灑20%滅多威乳油15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