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禾谷纜管蚜、麥二叉蚜、麥長管蚜等23種蚜蟲,均以非持久性方式傳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傳毒蚜蟲,吸毒后即傳毒,但喪失活力也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傳毒;染病的玉米種子也有一定傳毒率,一般在0.05%上下。除侵染玉米外,還可侵染馬唐、虎尾草、白茅、畫眉草、狗尾草、稗、雀麥、牛鞭草、蘇丹草等。玉米矮花葉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中A、B兩個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約翰遜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國已鑒定出B株系、O株系。病毒通過蚜蟲侵入玉米植株后,潛育期隨氣溫升高而縮短。該病發(fā)生程度與蚜量關(guān)系密切。生產(chǎn)上有大面積種植的感病玉米品種和對蚜蟲活動有利的氣候條件,即5?7月涼爽、降雨不多,蚜蟲遷飛到玉米田吸食傳毒,大量繁殖后輾轉(zhuǎn)為害,易造成該病流行。近年我國玉米矮花葉病北移大面積發(fā)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種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氣候適于介體繁殖、遷飛等。二是種子帶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數(shù)大。經(jīng)檢測81515、M017、掖107種子帶毒率分別為0.1%、0.13%、0.16%,8112為l.04%,7942的種子帶毒率高達12.6%,黃早4、478未檢測到種子帶毒。種子帶毒率增高,致田間初侵染源基數(shù)增大,在抗病品種尚缺乏情況下,遇玉米苗期氣候適宜,介體蚜蟲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傳播。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合理選用抗病雜交種或品種如豐單l號,中單2號,農(nóng)大3138,農(nóng)單5號,新單7號,鄭單l號、2號,黃早4號,武早4號;魯單31號,丹玉6號,陜單9號,豐三1號,隴單1號,天單1號,武105,東泉11、12、13號,張單25l,中玉5號,冀單29號等。(2)在田間盡早識別并拔除病株這是防治該病關(guān)鍵措施之一。(3)適期播種和及時中耕鋤草,可減少傳毒寄主,減輕發(fā)病。(4)在傳毒蚜蟲遷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時噴灑50%氧化樂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