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滇審馬鈴薯2009002號
申請單位:昆明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選育單位:昆明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云南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
品種來源:該品種是昆明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和云南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2002年從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引進的一批馬鈴薯選育材料中經篩選評價而育成的馬鈴薯新品種,其CIP脫毒試管苗編號為CIP389746.2,母本為381379.9,父本為XY16。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繁茂性強,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株高65∽70厘米左右,分枝4∽5枝左右。莖桿粗,莖色綠帶紫斑,葉色綠,平展?;üiL帶紫斑,花冠淺紫色,開花繁茂性中等,天然結實性中等。結薯集中,大中薯率86.7%,大薯率和商品薯率較高。塊莖大小整齊度中等,塊莖圓形,芽眼少,芽眼深度中等,表皮光滑,淡黃皮、白肉。頂部及芽眼分布有粉紅色斑,耐貯性好。塊莖蛋白質2.57%,維生素C 14.9mg/100g,總淀粉16.2%,還原糖0.37%,干物質24.2%;感晚疫病、感輕花葉病毒?。≒VX)、高感重花葉病毒?。≒VY)。
產量表現:參加2007∽2008年云南省馬鈴薯區(qū)域試驗(春作組),2007年平均畝產1928千克,居第三位,比合作88增產276kg,增幅16.7%,比云薯201減產35kg,減幅1.8%;2008年平均畝產2010千克,居第二位,比CK1和CK2增產達極顯著水平,比CK1合作88增產431kg,增幅27.3%,比CK2云薯201增產172kg,增幅9.4%。2009年參加云南省春作組馬鈴薯新品種生產試驗,5個點平均畝產1762.98千克,比對照增產22.2%,增產點率60%。
適宜區(qū)域:適宜云南省馬鈴薯春作區(qū)種植,注意晚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