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雜茄4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第一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 該組合的父本“9901”是從原江蘇農學院園藝系引進,用單株選育法經多代自交純化的株系材料。早熟,花序著生節(jié)位低,果實棒狀,紫色,坐果率高、耐寒,品質較好。母本是1989年從川南地區(qū)收集的早烏棒墨茄品種用單株選育法經多代自交純化選育的優(yōu)良株系材料,植株較高、早熟,抗病性較強,果實長棒狀,紫黑色,風味品質佳。
(3)特征特性:生長勢強,株高0.75米,開展度0.62米×0.57米,莖黑紫色,果實棒狀,縱長25厘米左右,橫徑6.0厘米,果皮紫色。單果重250克左右。極早熟,從定植到始收45天左右,比本地早熟主栽品種“蓉雜茄1號”略早,前期產量高,植株抗病抗逆性好,單株結果多,果肉細嫩,商品性好。
(4)產量表現: 在2005年在彭州、南充、自貢,2006年在南充、自貢5個點的省區(qū)試中,該組合春播的小區(qū)畝產量為2386.4-4601公斤,比對照“蓉雜茄1號”增產8.4-37%,經方差分析達顯著和極顯著水平。僅2006年郫縣點區(qū)試中減產6.9%,但方差分析不顯著。在兩年六個點的前期產量比對照的增產21.8-44.3%,均為極顯著。2005年在彭州市栽培85畝,2006年在新津縣栽培120畝,平均產量為3900-4000公斤/畝,比“蓉雜茄1號”增產9.8%. 比“蓉雜茄3號”增加11%。
(5)栽培技術要點:四川盆地應采用塑料大棚冷床育苗,大棚加地膜雙層覆蓋,合理密植(2400--2600株/畝),水旱輪作。
(6)適宜種植地區(qū):四川省茄子產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