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種編號:陜引麥2017008
引 種 者:河南九圣禾新科種業(yè)有限公司
選育單位: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
品種來源:新麥11/周麥16
審定編號:豫審麥2014026
主要性狀:半冬性大穗中早熟品種,平均生育期223.8天,熟期比對照周麥18號早1天。幼苗半直立,苗葉寬短,上舉,葉色綠,冬季抗寒較好,分蘗力中等,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早,兩極分化快;株型松緊適中,株高76厘米,抗倒性好,旗葉較長,上沖;大穗,紡錘形,較勻,穗層較厚,結(jié)實性好;耐熱性中等,成熟期略早,落黃較好。長芒,白殼,白粒,角質(zhì),飽滿度較好。畝穗數(shù)42萬,穗粒數(shù)36.1粒,千粒重45克。
適應(yīng)性試驗產(chǎn)量表現(xiàn):2010~2011年度河南省冬水Ⅲ組區(qū)域試驗,12點匯總,9點增產(chǎn),3點減產(chǎn),增產(chǎn)點率75%,平均畝產(chǎn)554.5公斤,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chǎn)0.9%;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Ⅲ組區(qū)域試驗,7點匯總,3點增產(chǎn),4點減產(chǎn),增產(chǎn)點率42.9%,平均畝產(chǎn)462.7公斤,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chǎn)0.1%;2013~2014年度河南省冬水B組生產(chǎn)試驗,16點匯總,16點增產(chǎn),平均畝產(chǎn)571.9公斤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chǎn)6.4%。
抗病鑒定:中感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高感赤霉病。
引種備案區(qū)域:陜西關(guān)中灌區(qū)種植
栽培技術(shù)要點:
1.播期和播量:10月5~15日播種,最佳播期10月8日左右;高肥力地塊畝播量9~10公斤,中低肥力10~12公斤。
2.田間管理:每畝施肥量:有機肥3000公斤,純氮15公斤,磷8公斤,鉀5公斤,硫酸鋅1公斤。磷、鉀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其中氮肥的底肥與追肥的比例為5 : 5;播前藥劑拌種,用6%立克秀懸浮種衣劑3~4克(有效成分)拌種100公斤,或用種子重量0.2%的33%紋霉凈可濕性粉劑拌種防治紋枯病,分蘗末期每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2~64克或40%多菌靈膠懸劑50~100克兌水50公斤噴霧,防治紋枯病,孕穗期至抽穗期畝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10克(有效成分)防治白粉病,可用吡蟲啉40g/畝防治蚜蟲。
風(fēng)險提示:注意防治葉銹病和赤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