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審定編號:國審麥2003027
品種名稱:鄭麥9023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小麥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品種來源:{(小偃6號×西農65)×[83(2)3-3×84(14)43]}F3×陜213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河南省、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安徽省、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對照豫麥18號早2天。幼苗直立,分蘗力中等,葉黃綠色,葉片上沖。株高80厘米,株型較緊湊,抗倒伏性中等。穗層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成穗率較高,平均畝穗數(shù)39萬穗,穗粒數(shù)27粒,千粒重43克;在長江中下游區(qū)試中,平均畝穗數(shù)30萬穗,穗粒數(shù)30粒,千粒重43克。冬春長勢旺,抗寒力弱。耐后期高溫,灌漿快,熟相好。中抗條銹病,中感葉銹病和稈銹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黃淮南片試驗,容重800克/升,粗蛋白含量14.5%,濕面筋含量33%,沉降值44.4毫升,吸水率64.2%,面團穩(wěn)定時間7.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64.8E.U,拉伸面積58.7平方厘米。長江中下游麥區(qū)試驗,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14.0%,濕面筋含量29.8%,沉降值45.3毫升,吸水率59.9%,穩(wěn)定時間7.1分鐘,最大抗延阻力445E.U,延伸性17.7厘米,拉伸面積103.9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xiàn):2002年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水地晚播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458.2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4.7%(顯著);2003年續(xù)試,平均畝產448.5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2.7%(不顯著);2003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6公斤,比對照豫麥18號增產2.1%。
2002年參加長江流域冬麥區(qū)中下游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337.1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5.9%(極顯著);2003年續(xù)試,平均畝產309.2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3%(極顯著)。2003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87.9公斤,比當?shù)貙φ諟p產2.1%。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適期晚播防止凍害。黃淮冬麥區(qū)南片適宜播期為10月15~25日,每畝基本苗15~20萬株;長江中下游麥區(qū)適宜播期為10月25日~11月5日,每畝基本苗20~25萬株;注意防治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缓笃诩皶r收獲防止穗發(fā)芽。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種植,注意氮肥后移,保證中后期氮素供應,確保強筋品質。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晚茬種植。長江中下游麥區(qū)的安徽和江蘇沿淮地區(qū)、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等地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