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01
品種名稱:川農(nóng)19(區(qū)試代號:R88)
選育單位: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品種來源:黔1104A/R935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四川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188.2天。幼苗匍匐-半匍匐,分蘗力強,苗葉常反卷、中裂,葉色深綠,臘粉重。株高80厘米左右,植株整齊,成株葉較直,株型略開張。穗圓錐形,短芒或曲芒,白殼,紅粒,籽粒半角質(zhì)-角質(zhì),較飽滿。平均畝穗數(shù)23.0萬穗,穗粒數(shù)39.2粒,千粒重42.8克。接種抗病性鑒定:條銹病免疫,慢葉銹病,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2003年、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74克/升、784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3.1%、13.4%,濕面筋含量28.2%、28.8%,沉降值26.3毫升、25.8毫升,吸水率53.4%、54.1%,面團形成時間2.9分鐘、2.2分鐘,穩(wěn)定時間3.4分鐘、3.0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20E.U.、227E.U.,拉伸面積75.7平方厘米、61.5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上游冬麥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317.5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chǎn)4.1%(極顯著);2003-2004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373.9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chǎn)7.2%(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00.7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0.5%。
栽培技術要點:立冬前后播種,每畝適宜基本苗11萬~14萬苗,在較高肥水條件下栽培。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上游冬麥區(qū)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南部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02
品種名稱:揚麥17(區(qū)試代號:揚01-116)
選育單位:江蘇里下河地區(qū)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92F101/川育21526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210.2天。幼苗直立,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較松散,穗層欠整齊,熟相好。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紅粒,籽粒半角質(zhì),飽滿度中等。平均畝穗數(shù)31.1萬穗,穗粒數(shù)36.4粒,千粒重36.5克??购耘c對照相當,抗倒伏能力一般。接種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赤霉病,慢稈銹病,中感紋枯病,高感葉銹病。2003年、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7克/升、804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3.53%、14.58%,濕面筋含量32.1%、32.0%,沉降值39.0毫升、38.8毫升,吸水率57.0%、56.8%,面團形成時間3.5分鐘、5分鐘,穩(wěn)定時間3.5分鐘、4.5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75E.U.、450E.U.,拉伸面積73平方厘米、113.4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316.2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chǎn)5.3%(極顯著);2003-2004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404.2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chǎn)1.0%(不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69.6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chǎn)1.5%。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每畝適宜基本苗15萬苗左右,注意防治赤霉病、紋枯病及穗期蚜蟲。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和江蘇兩省的淮南地區(qū)、湖北省的鄂北麥區(qū)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塊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03
品種名稱:鄭麥366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品種來源:豫麥47/PH82-2-2
特征特性:半冬性,早中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號早1~2天。幼苗半匍匐,葉色黃綠。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較緊湊,穗層整齊,穗黃綠色,旗葉上沖。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zhì),較飽滿,黑胚率中等。平均畝穗數(shù)39.6萬穗,穗粒數(shù)37粒,千粒重37.4克。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伏能力強,不耐干熱風,后期熟相一般。接種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和稈銹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高感葉銹病和紋枯病。田間自然鑒定,高感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5克/升、794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5.09%、15.29%,濕面筋含量32%、33.2%,沉降值42.4毫升、47.4毫升,吸水率63.1%、63.1%,面團形成時間6.4分鐘、9.2分鐘,穩(wěn)定時間7.1分鐘、13.9分鐘,最大抗延阻力462E.U.、470E.U.,拉伸面積110平方厘米、104平方厘米。屬強筋品種。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44.9公斤,比高產(chǎn)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0.7%(不顯著),比優(yōu)質(zhì)對照藁8901增產(chǎn)7.2%(極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482.9公斤,比高產(chǎn)對照豫麥49號減產(chǎn)0.3%(不顯著);比優(yōu)質(zhì)對照藁麥8901增產(chǎn)6.5%(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60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0.3%。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10~25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2萬~16萬苗,注意防治葉枯病、紋枯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qū)、山東省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04
品種名稱:連麥2號(區(qū)試代號:連9791)
選育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
品種來源:鑒94(73)/魯麥21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與豫麥49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細長,葉色綠,分蘗力較強,春生分蘗多,大小蘗明顯,成穗率較高。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穗層較整齊,旗葉窄短、上沖,莖葉蠟質(zhì)較重,長相清秀。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zhì),飽滿度中等,黑胚率中等。平均畝穗數(shù)40萬穗,穗粒數(shù)33.7粒,千粒重39.1克。苗期長勢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較強,不抗干熱風,有早衰現(xiàn)象,后期熟相一般。接種抗病性鑒定:高抗稈銹病,中感條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高感赤霉病和葉銹病。田間自然鑒定,高感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14克/升、818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4.17%、14.12%,濕面筋含量29%、30.2%,沉降值33.5毫升、36.9毫升,吸水率62.3%、61.4%,面團形成時間5.5分鐘、7.2分鐘,穩(wěn)定時間8.2分鐘、13.9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35E.U.、378E.U.,拉伸面積57平方厘米、69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48.0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1.3%(不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06.5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4.4%(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79.1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4.5%。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2萬~15萬苗,注意防治葉銹病、葉枯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qū)、山東省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05
品種名稱:西農(nóng)979
選育單位: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品種來源:西農(nóng)2611/(918/95選1)F1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陜西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早熟,成熟期比豫麥49號早2~3天。幼苗匍匐,葉片較窄,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株高75厘米左右,莖稈彈性好,株型略松散,穗層整齊,旗葉窄長、上沖。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zhì),較飽滿,色澤光亮,黑胚率低。平均畝穗數(shù)42.7萬穗,穗粒數(shù)32粒,千粒重40.3克。苗期長勢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抗倒伏能力強;不耐后期高溫,有早衰現(xiàn)象,熟相一般。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至高抗條銹病,慢稈銹病,中感赤霉病和紋枯病,高感葉銹病和白粉病。田間自然鑒定,高感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4克/升、784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3.96%、15.39%,濕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41.7毫升、49.7毫升,吸水率64.8%、62.4%,面團形成時間4.5分鐘、6.1分鐘,穩(wěn)定時間8.7分鐘、17.9分鐘,最大抗延阻力440E.U.、564/E.U.,拉伸面積94平方厘米、121平方厘米。屬強筋品種。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36.8公斤,比高產(chǎn)對照豫麥49號減產(chǎn)1.5%(不顯著),比優(yōu)質(zhì)對照藁麥8901增產(chǎn)5.6%;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482.2公斤,比高產(chǎn)對照豫麥49號減產(chǎn)0.6%(不顯著),比優(yōu)質(zhì)對照藁麥8901增產(chǎn)6.4%(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57.6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減產(chǎn)0.2%。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2萬~15萬苗,注意防治白粉病、葉枯病和葉銹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qū)、山東省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06
品種名稱:周麥18
選育單位:河南省周口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
品種來源:內(nèi)鄉(xiāng)185/周麥9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河南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豫麥49號晚1天。幼苗半直立,健壯,葉細長,黃綠色,分蘗力中等,分蘗成穗率高。株高80厘米左右,莖稈彈性好,株型略松散,穗層整齊,旗葉短寬、上沖,長相清秀;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zhì)、均勻飽滿、商品性好。平均畝穗數(shù)37.1萬穗,穗粒數(shù)34.4粒,千粒重45.2克??购灾械?,抗倒伏能力較強,耐旱、耐漬,抗干熱風,耐后期高溫,落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高抗稈銹病,中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葉銹病、紋枯病和赤霉病。田間自然鑒定,中感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0克/升、795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4.68%、14.68%,濕面筋含量33.4%、31.8%,沉降值30.0毫升、29.9毫升,吸水率60.2%、58.6%,面團形成時間3.0分鐘、3.2分鐘,穩(wěn)定時間2.4分鐘、3.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20.4E.U.、192E.U.,拉伸面積28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74.5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6.1%(極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35.2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10.3%(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05.6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10.2%。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10~25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2萬~16萬苗,注意防治紋枯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qū)、山東省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07
品種名稱:泛麥5號
選育單位:河南省黃泛區(qū)農(nóng)場地神種業(yè)農(nóng)科所
品種來源:冀5418/京泛309//周麥13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河南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與對照豫麥49號相當。幼苗匍匐,葉小窄細,濃綠色,分蘗力強。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松緊適中,穗層整齊,旗葉窄上沖,穗下節(jié)長,莖葉蠟質(zhì)重,前期長相清秀。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zhì),飽滿度一般,黑胚率低。平均畝穗數(shù)43.4萬穗,穗粒數(shù)33粒,千粒重38.2克。苗勢一般,抗寒性較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伏能力較強,后期不抗干熱風,有早衰現(xiàn)象。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稈銹病,中感條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高感葉銹病和赤霉病。田間自然鑒定,高感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5克/升、796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2.92%、14.35%,濕面筋含量25.6%、27%,沉降值25.6毫升、28.6毫升,吸水率54.4%、52.9%,面團形成時間4.2分鐘、4.8分鐘,穩(wěn)定時間5.6分鐘、7.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07E.U.、314E.U.,拉伸面積48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79.8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6.4%(極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19.6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5.0%(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90.5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6.4%。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10~25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2萬~16萬苗,注意防治條銹病、葉銹病、葉枯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山東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08
品種名稱:百農(nóng)AK58(區(qū)試代號:矮抗58)
選育單位:河南科技學院
品種來源:周麥11//溫麥6號/鄭州8960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號晚1天。幼苗半匍匐,葉色淡綠,葉短上沖,分蘗力強。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緊湊,穗層整齊,旗葉寬大、上沖。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短卵形,角質(zhì),黑胚率中等。平均畝穗數(shù)40.5萬穗,穗粒數(shù)32.4粒,千粒重43.9克;苗期長勢壯,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強,后期葉功能好,成熟期耐濕害和高溫危害,抗干熱風,成熟落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高抗條銹病、白粉病和稈銹病,中感紋枯病,高感葉銹病和赤霉病。田間自然鑒定,中抗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11克/升、804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4.48%、14.06%,濕面筋含量30.7%、30.4%,沉降值29.9毫升、33.7毫升,吸水率60.8%、60.5%,面團形成時間3.3分鐘、3.7分鐘,穩(wěn)定時間4.0分鐘、4.1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12E.U.、176E.U.,拉伸面積40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74.0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5.4%(極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32.7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7.7%(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07.6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10.1%。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2萬~16萬苗,注意防治葉銹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山東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09
品種名稱:皖麥50號(區(qū)試代號:宿9908)
選育單位:安徽省宿州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豫麥29/皖麥19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安徽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種豫麥49號晚1~2天。幼苗半匍匐,葉寬長,青綠色,分蘗力強。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較緊湊,葉片上沖,穗層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zhì),黑胚率中等。平均畝穗數(shù)37萬穗,穗粒數(shù)34粒,千粒重43克。苗期長勢壯,抗寒性中等,抗倒春寒能力偏弱;莖稈較硬,抗倒伏能力較強;后期耐濕性好,耐高溫,成熟落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條銹病和稈銹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葉銹病、赤霉病和紋枯病。田間自然鑒定,高抗葉枯病。2003年、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2克/升、802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4.04%、14.29%,濕面筋含量30.9%、31.9%,沉降值25.6毫升、26.0毫升,吸水率54.3%、55.0%,面團形成時間2.2分鐘、2.1分鐘,穩(wěn)定時間2.0分鐘、1.9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04E.U.、119E.U.,拉伸面積34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474.1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3.6%(不顯著);2003-2004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69.3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4.5%(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99.9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8.4%。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2萬~16萬苗,注意防治條銹病、葉銹病、紋枯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山東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10
品種名稱:皖麥53號(區(qū)試代號:宿042)
選育單位:安徽省宿州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豫麥29/皖麥19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安徽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豫麥18-64晚2~3天。幼苗半匍匐,葉短寬、上沖,葉色濃綠,分蘗力較強。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穗層厚,旗葉短寬、上沖,長相清秀。穗紡錘型、中等大小,小穗排列較密,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zhì),飽滿度一般,黑胚率中等。平均畝穗數(shù)38.5萬穗,穗粒數(shù)35.0粒,千粒重40.6克。苗期長勢旺,越冬抗寒性較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受倒春寒凍害后頂部和下部不孕小穗多,抗倒伏能力較強,耐后期高溫,熟相好。接種抗病性鑒定:慢條銹病和稈銹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葉銹病、赤霉病和紋枯病。田間自然鑒定,中感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0克/升、800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4.04%、14.15%,濕面筋含量32.3%、32.5%,沉降值24.3毫升、25.2毫升,吸水率54.2%、52.2%,面面團形成時間2.0分鐘、2.0分鐘,穩(wěn)定時間1.8分鐘、1.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33E.U.、178E.U.,拉伸面積37平方厘米、43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春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27.9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5.6%(極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16.0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14.8%(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71.5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11.0%。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10~25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4萬~18萬苗,注意防治條銹病、葉銹病、紋枯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山東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11
品種名稱:阜麥936(區(qū)試代號:阜陽936)
選育單位:安徽省阜陽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皖麥20/冀5418)F1/內(nèi)鄉(xiāng)184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18-64晚1天。幼苗半匍匐,葉上沖、黃綠色,分蘗力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穗層厚,旗葉上沖。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zhì)偏粉質(zhì),黑胚率低。平均畝穗數(shù)40萬穗,穗粒數(shù)33粒,千粒重39克。苗期長勢偏弱,抗寒性一般,抗倒伏能力偏弱,耐濕性中等,熟相一般。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至高抗條銹病,慢稈銹病,中感葉銹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紋枯病。田間自然鑒定,高抗葉枯病。2003年、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8克/升、782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2.81%、13.42%,濕面筋含量28.1%、26.2%,沉降值25.8毫升、26.2毫升,吸水率53.4%、52.6%,面團形成時間3.1分鐘、2.8分鐘,穩(wěn)定時間3.4分鐘、3.4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04E.U.、252E.U.,拉伸面積47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春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453.1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3.7%(不顯著);2003-2004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31.0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6.6%(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55.4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6.8%。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15~25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4萬~18萬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高產(chǎn)田注意防倒伏。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山東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中晚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12
品種名稱:濮麥9號
選育單位:河南省濮陽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徐州174/內(nèi)鄉(xiāng)183)F1/豫麥24
省級審定情況:2004年河南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18-64晚1天。幼苗直立,葉長、青綠色,分蘗力中等。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緊湊,旗葉短寬、上沖。穗層厚,穗大小較均勻,小穗排列密,結實性好。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zhì),粒小粒勻,飽滿度好,黑胚率低。平均畝穗數(shù)40.5萬穗,穗粒數(shù)38.9粒,千粒重35.8克。越冬抗寒性一般,抗倒伏能力中等,后期發(fā)育較慢,抗干熱風,熟相中等。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至高抗稈銹病,慢條銹病和葉銹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和紋枯病。田間自然鑒定,中感至高感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4克/升、794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3.72%、13.93%,濕面筋含量29.1%、29.9%,沉降值19.8毫升、17.8毫升,吸水率57%、55.8%,面團形成時間1.4分鐘、1.6分鐘,穩(wěn)定時間1.3分鐘、1.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34E.U.、95E.U.,拉伸面積25平方厘米、23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春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64.0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12.8%(極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07.4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12.9%(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68.0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9.8%。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15~25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4萬~18萬苗,注意防治葉枯病、紋枯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山東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中晚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13
品種名稱:新麥208(區(qū)試代號:鄭育麥029)
選育單位:鄭州市友邦農(nóng)作物新品種研究所,河南敦煌種業(yè)新科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冀5418/豫麥18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18-64晚1天。幼苗半匍匐,葉寬長、上沖、青綠色,分蘗力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穗層較整齊,旗葉短寬、上沖,長相清秀。穗層厚,穗大,小穗排列稀。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粉質(zhì),均勻飽滿,黑胚率低。平均畝穗數(shù)44萬穗,穗粒數(shù)28.8粒,千粒重43.5克。苗期長勢壯,抗寒性較好,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較強,耐旱、抗干熱風,成熟落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條銹病和稈銹病,中感白粉病和紋枯病,高感葉銹病和赤霉病。田間自然鑒定,中抗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8克/升、806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4.79%、14.55%,濕面筋含量31.7%、30.5%,沉降值15.7毫升、17.4毫升,吸水率59.1%、58.2%,面團形成時間1.7分鐘、1.8分鐘,穩(wěn)定時間0.9分鐘、0.9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24E.U.、101E.U.,拉伸面積16平方厘米、14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春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36.3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7.3%(極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00.7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11.9%(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69.0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10.5%。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10~30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4萬~20萬苗,注意防治葉銹病、赤霉病和蚜蟲。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山東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中晚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14
品種名稱:秦農(nóng)142
選育單位:陜西省寶雞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鄭州8329/植87135-2-1-2-9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18-64晚1天。幼苗半直立,葉長、下披、青綠色,分蘗力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穗層不整齊,旗葉細長、上沖。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zhì),黑胚率低。平均畝穗數(shù)40.8萬穗,穗粒數(shù)34.1粒,千粒重37.2克。苗期長勢旺,抗寒性較差,抗倒伏能力一般,耐旱,抗干熱風,后期葉功能好,落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至高抗條銹病和稈銹病,高感赤霉病、紋枯病、葉銹病和白粉病。田間自然鑒定,中抗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3克/升、798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4.5%、14.65%,濕面筋含量29.8%、33.3%,沉降值35.3毫升、36毫升,吸水率59.8%、59.8%,面團形成時間4.0分鐘、3.8分鐘,穩(wěn)定時間4.6分鐘、4.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07E.U.、315E.U.,拉伸面積62平方厘米、72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春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22.6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4.6%(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482.1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7.3%(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49.7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5.9%。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15~25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4萬~18萬苗,注意防治紋枯病、赤霉病、葉銹病和白粉病,注意防止倒伏。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山東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中晚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15
品種名稱:豫農(nóng)949
選育單位: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品種來源:(鄭太育92215/90m434)F1/90(232)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18-64晚2天。幼苗近直立,葉寬、上沖、濃綠色,分蘗力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緊湊,旗葉寬大、上沖,穗層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zhì),黑胚率中等。平均畝穗數(shù)43.8萬穗,穗粒數(shù)30.2粒,千粒重43.6克。苗期長勢壯,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偏弱;抗倒伏能力強。接種抗病性鑒定:慢條銹病,中感紋枯病和白粉病,中感至高感葉銹病和稈銹病,高感赤霉病。田間自然鑒定,中抗葉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1克/升、790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4.29%、14.39%,濕面筋含量31.6%、32.8%,沉降值30.1毫升、33.9毫升,吸水率55.4%、54%,面團形成時間2.6分鐘、2.6分鐘,穩(wěn)定時間2.4分鐘、2.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58E.U.、190E.U.,拉伸面積43平方厘米、50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春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49.2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9.9%(極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14.5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14.5%(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81.4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13.4%。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10~25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4萬~18萬苗,注意防治葉銹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山東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中晚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16
品種名稱:徐麥29(區(qū)試代號:徐州954)
選育單位:江蘇徐淮地區(qū)徐州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鄭州8329/周麥9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18-64晚1~2天。幼苗近直立,葉短寬、上沖、青綠色,分蘗力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緊湊,穗層整齊,旗葉上沖。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zhì),黑胚率中等。平均畝穗數(shù)37萬穗,穗粒數(shù)33粒,千粒重42克。苗期生長健壯,抗寒性好,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耐濕性一般,后期熟相一般。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條銹病,中感稈銹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紋枯病。田間自然鑒定,高抗葉枯病。2003年、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6克/升、810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4.13%、14.44%,濕面筋含量32.0%、32.3%,沉降值34.9毫升、34.1毫升,吸水率60.1%、60.6%,面團形成時間3.4分鐘、3.1分鐘,穩(wěn)定時間2.8分鐘、2.8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42E.U.、190E.U.,拉伸面積38平方厘米、46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春水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451.0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3.27%(不顯著);2003-2004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24.4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5.28%(極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67.48公斤,比對照豫麥18-64增產(chǎn)9.64%。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10~25日,播期不能過晚,每畝適宜基本苗18萬~20萬苗,注意防治葉銹病、紋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qū)、山東省菏澤中高產(chǎn)水肥地中晚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17
品種名稱:衡7228
選育單位: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旱作農(nóng)業(yè)研究所
品種來源:冀5418/衡5041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河北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比對照石4185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較強。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緊湊,旗葉上沖,穗層整齊,長相清秀。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zhì)、飽滿度較好。平均畝穗數(shù)38萬穗,穗粒數(shù)37粒,千粒重40克??沟狗芰?,抗寒性一般,抗寒性鑒定:2002-2003年度越冬莖99.6%,2003-2004年度越冬莖55%。接種抗病性鑒定:稈銹病免疫,中抗至中感條銹病,中感白粉病和紋枯病,高感葉銹病。2003年、2004年度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9克/升、802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4.46%、14.87%,濕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20.2毫升、21.6毫升,吸水率59.2%、58.7%,面團形成時間2.2分鐘、2.4分鐘,穩(wěn)定時間1.2分鐘、1.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55E.U.、123E.U.,拉伸面積14平方厘米、23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481.1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chǎn)3.3%(顯著);2003-2004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08.5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chǎn)6.7%(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11.4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chǎn)0.8%。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5~15日,播種時間應適當后移,預防冬季凍害。中高水肥條件適期播種畝播量可控制在10~12公斤,低水肥條件或播期推遲可適當增加播量。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北片的河北省中南部、山東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安陽和濮陽市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18
品種名稱:河東TX-006
選育單位:山西運城河東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魯麥14//89D002/運7816-28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山西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43天,比對照晉麥47號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春季起身拔節(jié)快,兩極分化快。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較松散,葉片上沖,莖稈較細、蠟質(zhì),穗層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zhì),飽滿度較好,黑胚率4.3%。平均畝穗數(shù)35.6萬穗,穗粒數(shù)31.1粒,千粒重39.0克??沟狗芰^強,抗倒春寒、抗青干能力一般,落黃一般。抗旱性鑒定,抗旱性中等。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稈銹病,中抗至中感條銹病,中感黃矮病,高感葉銹病。2003年、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5克/升、805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2.59%、11.76%,濕面筋含量26.7%、24.3%,沉降值26.8毫升、24.1毫升,吸水率58.4%、58.9%,面團形成時間3.7分鐘、3.6分鐘,穩(wěn)定時間3.4分鐘、3.7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91E.U.、194E.U.,拉伸面積47平方厘米、35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旱地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327.6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chǎn)4.1%(不顯著);2003-2004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374.7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chǎn)11.8%(極顯著)。2003-2004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30.9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chǎn)7.3%。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畝播量7~10公斤。及時防治銹病、白粉病和蚜蟲。適時收獲,防止穗發(fā)芽。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的山西省、陜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東省旱肥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19
品種名稱:運旱22-33
選育單位: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品種來源:89D46/90-13-20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39天,比對照晉麥47號早熟3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起身較早,兩極分化快,苗腳利落。苗期葉片寬大,成株后旗葉上舉、細小。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緊湊,莖稈較細、彈性稍差,抗倒伏能力一般。穗層整齊,小穗排列緊密。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zhì),黑胚率1.1%。平均畝穗數(shù)40.7萬穗,穗粒數(shù)26.9粒,千粒重39.8克。冬春抗寒性較好,抗青干能力強,成熟落黃好??购敌澡b定,抗旱性中等。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至中感條銹病,中感白粉病、黃矮病和稈銹病,高感葉銹病。2004年、2005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2克/升、804克/升,蛋白質(zhì)含量12.9%、13.99%,濕面筋含量26.7%、30.1%,沉降值32.毫升、39.8毫升,吸水率58.8%、58.8%,面團形成時間3.7分鐘、4.4分鐘,穩(wěn)定時間4.4分鐘、5.9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83E.U.、266E.U.,拉伸面積56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旱地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358.5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chǎn)7.0%(顯著);2004-2005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338.3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chǎn)7.4%(不顯著)。2004-2005年度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47.1公斤,比對照晉麥47號增產(chǎn)12.5%。
栽培技術要點:適播期10月上中旬,畝播量7公斤~10公斤。生育中后期及時防治銹病、白粉病和蚜蟲,在豐水年份防止倒伏。適時收獲,防止穗發(fā)芽。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的山西省、陜西省、河北省旱地和河南省旱薄地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20
品種名稱:遼春17號(區(qū)試代號:遼97鑒30)
選育單位:遼寧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鐵春1號//82-7231/中8354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遼寧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83天左右。幼苗直立,葉色濃綠,成株葉片數(shù)8片。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緊湊,劍葉稍寬,稍披散。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紅粒,籽粒硬質(zhì),千粒重37克左右??沟狗芰姡购敌澡b定,抗旱性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稈銹病,慢葉銹病,高感白粉病。2003年、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10克/升、818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5.57%、15.67%,濕面筋含量33.4%、36.5%,沉降值46.3毫升、48.2毫升,吸水率55.1%、56.4%,面團穩(wěn)定時間7.9分鐘、9.8分鐘,最大抗延阻力630E.U.、650E.U.,拉伸面積152平方厘米、150平方厘米。屬強筋品種。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年參加東北春麥早熟旱地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277.7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chǎn)8.9%(不顯著);2004年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294.0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chǎn)13.7%(顯著)。2004年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06.0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chǎn)16.7%。
栽培技術要點:適時播種,每畝適宜基本苗40萬~45萬苗。播種前用粉銹寧拌種,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和黑穗病。及時防除雜草、防治蚜蟲和粘蟲。臘熟末期要及時收獲,防止麥穗遇雨發(fā)芽、霉變。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東北春麥區(qū)的遼寧省、吉林省南部和西北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和通遼市、河北省張家口市旱肥地種植,也適宜在天津市作春麥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21
品種名稱:哲麥10號
選育單位:內(nèi)蒙古通遼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哲7401/哲7513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87天左右。幼苗葉色濃綠,苗壯,分蘗力強。株高80厘米左右,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紅粒,籽粒硬質(zhì),千粒重34克左右??购敌澡b定,抗旱性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稈銹病免疫,慢葉銹病,中感白粉病。2003年、2004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6克/升、794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6.30%、15.82%,濕面筋含量33.6%、35.3%,沉降值61.5毫升、65.5毫升,吸水率58.1%、59.2%,面團穩(wěn)定時間13.2分鐘、23.7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025E.U.、775E.U.,拉伸面積232平方厘米、230平方厘米。屬強筋品種。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年參加東北春麥早熟旱地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280.6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chǎn)9.8%(顯著);2004年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266.2公斤,比對照遼春9號增產(chǎn)2.9%(不顯著)。2004年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00.3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8%。
栽培技術要點:適時播種,每畝適宜基本苗42萬~45萬苗,播種時畝施氮磷鉀復合肥20公斤。生育時期根據(jù)土壤墑情灌水,及時防除雜草、防治蚜蟲和粘蟲,成熟時及時收獲。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東北春麥區(qū)的遼寧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和通遼市、河北省張家口市旱肥地種植,也適宜在天津市作春麥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22
品種名稱:北麥一號(區(qū)試代號:鋼99-1029)
選育單位:黑龍江省農(nóng)墾總局紅興隆科學研究所,黑龍江省農(nóng)墾科研育種中心
品種來源:克豐6號/鋼85-555-9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黑龍江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中熟,全生育期87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蘗力較強。株高100厘米左右,長芒,紅粒,籽粒角質(zhì),千粒重36克左右??购敌暂^強,耐濕性好。接種抗病性鑒定:稈銹病免疫,中感根腐病,高感葉銹病和赤霉病。2002年、2003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25克/升、812克/升,蛋白質(zhì)(干基)含量15.45%、15.93%,濕面筋含量31.5%、36.4%,沉降值61.7毫升、68.4毫升,吸水率61.7%、62.8%,面團形成時間5.0分鐘、6.3分鐘,穩(wěn)定時間8.4分鐘、9.4分鐘,最大抗延阻力500E.U.、615E.U.,拉伸面積145.9平方厘米、146.6平方厘米。屬強筋品種。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參加東北春麥晚熟旱地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287.9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chǎn)4.2%;2003年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243.08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chǎn)2.21%(不顯著)。2004年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267.64公斤,比對照新克旱9增產(chǎn)9.4%。
栽培技術要點:每畝適宜基本苗40萬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層施肥,結合化學除草噴施葉面肥。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東北春麥區(qū)的黑龍江省東部麥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四盟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