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arias cupreoviridis Walker 鱗翅目,夜蛾科。分布除新疆外,全國各棉區(qū)曾有分布。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發(fā)生普遍。 寄主 棉花、冬寒菜、蜀葵、苘麻、紅麻、向日葵等。 | |
|
為害特點 初孵幼蟲為害棉花嫩頭和嫩葉,嫩頭受害后叢生側枝。幼蟲稍大即蛀食蕾、花。蕾的中部有蛀孔,蛀孔圓形,大小3mm,蕾內無蟲糞,蕾外孔四周堆集著細小黑色糞粒,蕾內花蕊被蛀空,蕾苞葉張開變黑褐色脫落。為害鈴時,在鈴的基部有圓整的蛀孔,孔徑2.5mm左右,孔外堆集著黑色細顆粒狀糞便,鈴內纖維及棉籽受害而涸結干燥,小鈴脫落,大鈴一部分被蛀不脫落,但易引致爛鈴或形成僵瓣。 |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6?8mm,翅展16一18mm。下唇須、前足跗節(jié)及前翅緣基均為梅紅色,前翅基本上為黃綠色,外緣角橙黃色,外緣波狀褐色,翅上具鼎足狀3個小斑點。卵魚簍狀,初藍色,其指狀突起灰白色,上部棕黑色別于翠紋金剛鉆。末齡幼蟲體長10一15mm,淺灰綠色,第2?12節(jié)各具枝刺6個,頭頂板下半部桔色,唇基桔色,上生褐色圓斑,腹部第8節(jié)灰色且大。蛹長7.5?9.5mm,赤褐色,肛門兩側具突起3?4個。 | |
生活習性 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湖北年生4?6代,以4代為主,江蘇、貴州以5代為主,湖南、江西以6代為主,以蛹在棉秸枯鈴、枯枝落葉、土縫、地邊草叢、曬場附近及籽棉倉庫等處越冬。成蟲白天潛伏在棉葉背面及花蕾苞葉上,夜晚開始活動,2?5時最為活躍,交配產卵多在夜間進行,交配后第2天開始產卵。日均溫22.9℃,卵期5.5天,產卵歷期15天,幼蟲期18.9天,蛹期12.6天,成蟲期9.8天。該蟲一生可產卵542粒,把卵產在棉株頂心和上部果枝尖端嫩葉和幼蕾苞葉上。 防治方法 (1)冬季結合紅鈴蟲越冬防治,處理棉秸上的枯鈴、枯枝、落葉及倉庫內越冬蟲繭,早春在棉田附近種植冬寒菜、蜀葵、黃秋葵等誘集植物,集中殺滅。(2)當百株有卵15?20?;蚰垲^受害率達3%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l000倍液或50%甲基對硫磷15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25%氧樂氰乳油20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kg。此外也可用80%敵敵畏乳油80ml,對水2kg,拌細土20kg,于傍晚撒在已封行的棉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