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盤大,豆角幾尺長,甜椒大如梨,這些蔬菜不是轉(zhuǎn)基因蔬菜,而是通過航天育種得到的新品系!截止到2020年9月,我國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衛(wèi)星、神舟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等航天器搭載植物種子,目前共培育出200多個新品種,每年的種植面積達到3000-5000萬畝。
劉錄祥,作為我國航天育種工程首席科學家,從事航天育種研究二十余年,帶領(lǐng)團隊先后育成小麥等作物新品種20余個,其中包括我國第二大小麥品種“魯原502”,真正讓航天育種技術(shù)走進田間地頭,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那么一粒種子在宇宙中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航天育種到底安不安全?未來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本期《開講啦》,劉錄祥將為大家揭秘航天育種的神秘世界。
航天育種就是種子“上天”?
既要“上天”,也要“入地”!
說到航天育種,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遙遠和“高冷”,對航天育種的印象也僅僅停留在“把種子帶上天再帶回來,作物就能豐產(chǎn)、果實就能變大”。其實不然,“航天育種既要上天,也要入地”,劉錄祥說。種子的篩選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上天的,上了天的種子回到地面還要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層層篩選最終“勝出”并獲得審定的佼佼者才能被稱之為“太空種子”,而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6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劉錄祥說,其實“中國航天育種的起源來自于一個偶然”——1987年我國第9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wèi)星首次將一批水稻和青椒等農(nóng)作物種子送向遙遠太空,科學家在實驗中意外發(fā)現(xiàn),極個別上過天的種子發(fā)生了一些遺傳變異,由此揭開了航天育種序幕。而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接觸航天育種,劉錄祥坦言,當時自己覺得航天育種是不是太夸張了?直到1994年,他的同事將紅小豆送上太空后,紅小豆的籽粒和豆莢都發(fā)生了神奇的變化,讓劉錄祥深深感受到了航天育種的威力,從此跟航天育種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種子在太空中經(jīng)歷了什么?
航天育種究竟安不安全?
在開講現(xiàn)場,劉錄祥帶來了航天育種的蔬菜,有大果型的“宇椒九號”,有香甜可口的太空玉米,還有尚未經(jīng)審定的紫色辣椒等等,劉錄祥說,由于宇宙空間環(huán)境的復雜性,一粒種子經(jīng)過太空飛行,它所產(chǎn)生的變化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能改變的可能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于萬分之一。演講中,劉錄祥給大家看了一幅種子在太空被宇宙射線擊中的照片,他解釋說,其實并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被宇宙射線擊中,也不是所有被擊中的種子都能發(fā)生基因變異,因此“育種家的工作充滿了未知,充滿了挑戰(zhàn),但也充滿了驚喜”。
那么,很多人也會質(zhì)疑,航天育種真的安全嗎?劉錄祥坦言,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一直被問到這個問題,他也一邊吃一邊給大家解答:航天育種是非常安全的!“其實,航天育種在本質(zhì)上和自然界的變異相同,只不過航天育種加速了變異的過程,提高了變異的頻率”。1996年,劉錄祥團隊專門做了一個核物理的檢測實驗,實驗證明,即便是空間搭載后直接回來的種子也是非常安全的。而更重要的是,航天育種在培育優(yōu)質(zhì)的新作物品種,特別是特異性的種子材料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匆獔猿趾教煊N的原因。
在火星上種土豆的場景能成真嗎?
談及航天育種的未來,劉錄祥說未來有可能顛覆之前三十年的航天育種思路——利用空間飛船和外掛的裝置,把種子直接暴露在宇宙空間,雖然我們目前無法預(yù)知會帶來怎樣的改變,但必將為我們未來的生活甚至食品的形態(tài)發(fā)展帶來非常大的想象空間。聽到這里,現(xiàn)場青年代表也腦洞大開,問道:那電影中在火星上種土豆的場景可以實現(xiàn)嗎?劉錄祥說在未來的未來,一定可以實現(xiàn)!他也很期待未來自己能在太空中進行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