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家的責任比天大”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趙振東
圖為趙振東
開欄的話: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yè)深化改革和現代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民族種業(yè)發(fā)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機遇期,涌現出一大批無私奉獻、不懈追求、投身種業(yè)改革的代表人物,他們?yōu)楸U蠂壹Z食安全、推動民族種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近日,由本報和中國種子協會聯合舉辦的“2012-2017年度中國種業(yè)十大杰出人物”正式揭曉。為宣傳新時代種業(yè)先進人物的改革創(chuàng)新事跡,大力弘揚中國種業(yè)精神,從今日起,本報特開設“‘2012-2017年度中國種業(yè)十大杰出人物’風采錄”專欄,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李竟涵
翻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趙振東的履歷表,“小麥”是最顯眼的關鍵詞:育成國內首個年種植面積超千萬畝的強筋小麥“濟南17”,開創(chuàng)了國產糧食按品種收購的歷史;育成優(yōu)質高產面條小麥“濟麥19”和國內首個面包面條兼用型小麥“濟麥20”;育成高產、穩(wěn)產、多抗、廣適的“濟麥22”。濟麥系列小麥品種累計推廣4.6億畝,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新增400多億斤小麥和400多億元經濟效益。
從事小麥育種的人都知道,出品種不易,出大品種更不易。一輩子育出的品種獲得過4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他究竟有什么秘訣?答案就在麥田的每一個嚴寒酷暑中,在實驗室流過的每一滴汗水中,在失敗后的每一次堅守中。
敢闖:攻克小麥育種兩個世界性難題
衣著樸素,笑容謙和,是年過古稀的趙振東給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在小麥育種上,他卻闖勁十足:“科學研究必須要有前瞻性,跟在別人屁股后面搞重復研究肯定沒出路。”
1984年,中國小麥產量首次超過前蘇聯,成為世界第一產麥國。也是在這一年,研究生畢業(yè)的趙振東進入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從事小麥育種。初來乍到,他就選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品質育種,帶著兩個剛畢業(yè)的大學生,立志選育出強筋優(yōu)質麥。
看似“異想天開”,趙振東實際想得比誰都多。上世紀80年代,小麥總產屢創(chuàng)新高,國產優(yōu)質麥卻一片空白,高檔面粉加工主要依賴進口。“小麥光有產量沒有品質不行,我國人多地少,如果小麥品質上去了產量卻下來了,也不符合中國國情。”
強筋難高產,品質和產量協同提高是個世界性難題,趙振東立志要攻破它。
選、淘汰、再選、再淘汰……小麥育種枯燥辛苦,遇到的挫折更是消磨人。經過十幾年努力和無數次失敗,趙振東團隊終于育成我國首個年推廣面積過千萬畝的面包小麥品種“濟南17”,開創(chuàng)了國產糧食按品種收購的歷史,實現了國產優(yōu)質麥出口零的突破,產量還比一般的高產品種提高了5%。要知道,當時美澳加等國的優(yōu)質麥畝產只有150-200公斤,“濟南17”在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下實現畝產五六百公斤,可謂世界領先。
對育種家來說,這枚“軍功章”已經足夠閃耀。然而對于趙振東,“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因為需求永無止境。”他又帶領著課題組的年輕人,用真空干燥箱“搗鼓”出微量沉降法,縮短育種年限2-3年,這在世界小麥育種領域也是一個創(chuàng)舉;培育出優(yōu)質面條小麥“濟麥19”,我國第一個面包面條兼用型小麥“濟麥20”和目前年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濟麥22”。
可以這樣說,山東每兩個饅頭,就有一個是用“濟麥22”做的。除了品質和產量負相關,超高產和廣適性是育種領域另一對難解的矛盾。“濟麥22”的出現,標志著超高產廣適育種技術體系的建立,推動了我國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以“濟麥22”為骨干親本已培育衍生品系200余個,通過審定的品種十余個,其中年推廣面積過千萬畝的山東就有兩個。
如果在武俠世界,趙振東已可算作宗師級人物。然而他依然滿腦子“異想天開”,期待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也不畏懼失敗。2014年,他主持的“小麥增產科技支撐計劃”開啟,誓要跨越“濟麥22”這座高山。
用情:嚴寒酷暑中修煉出“相麥”三招
與小麥打了一輩子交道,趙振東對小麥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础⒚?、咬,是他的三樣絕活。
“我看麥子就跟找對象一樣,有自己的眼光。”每年小麥抽穗拔節(jié)期,趙振東經常目不轉睛地蹲在地里給小麥“相面”。在他眼中,不僅每株小麥各不相同,每片葉子也大有學問。
看完再挨個摸一摸、捏一捏,灌漿期他用手掌在整片麥穗上劃拉一下,就能準確判斷莖稈韌性;捏一捏單個麥穗,對產量就能知道個八九不離十。
籽粒硬度是非常重要的品質指標,過去沒有檢測設備,趙振東就用牙咬,條件改善了,他還是覺得用牙咬更快捷。兩個門牙換過兩次,卻也練出了一口絕活,“咬”出來的檢測結果和儀器數值相差無幾。
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三門絕活來自幾十年如一日的修煉。每年小麥從種到收的8個月,趙振東不是在地里就是在下地的路上,像照顧孩子一樣精心呵護試驗田里的麥子。蹲在地里看小麥,一看就是半天。
“麥品如人品。”是他常說的一句話,“如果你怕熱,你育出來的麥子就不耐熱;如果你怕冷,你育出來的麥子就不抗寒。”
時任山東省陽谷縣種子站站長呂宗言回憶,選育“濟麥22”時,有一年寒流來得特別早,11月上旬就突降暴雪,趙振東急忙趕到陽谷縣看新品種的抗寒性。天色已晚,他頂著鵝毛大雪直奔試驗田,用手扒開厚厚的積雪,一塊田一塊田察看小麥葉片有沒有受凍??赐晁刑飰K后,站在一旁的呂宗言都已凍得手腳發(fā)麻,趙振東卻不顧褲子上的雪水和泥土,滿臉笑容地說:“‘濟麥22’的抗寒性過關了!”
很難想象這個多年和小麥為伍的人,卻對麥芒過敏。趙振東患有嚴重的蕁麻疹,冷水、麥芒都是過敏源,碰不得。在他家的一個大抽屜里裝滿了常備藥,其中治過敏的藥膏必不可少,每次下地前他都要厚厚涂上一層。
“誰都有七情六欲,誰不怕熱?”趙振東并非不懼病痛與嚴寒酷暑,但更怕干不好活,“就這么簡單。”
在周圍人的眼中,趙振東就是這么個簡單的人。他鼓勵課題組的年輕人創(chuàng)新,“想錯了不要緊,最可怕的是沒想法。”遇到學術問題,常和比自己小幾十歲的團隊成員爭論得面紅耳赤??磿撬畲蟮膼酆?,《資治通鑒》《神曲》《十日談》《老人與海》……他看的書很雜,哲學、宗教、文學都有所涉獵。他喜歡黑格爾說過的:“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任何偉大的事業(yè)都不會成功。”這或許正是他執(zhí)著小麥育種事業(yè)的最佳注腳。
責任:“比農民更像農民
”的鄰家大爺
“一棵麥子長得再好能打幾兩糧?只有整塊地的麥子長得好,才能有個好收成。”在趙振東看來,試驗田里創(chuàng)造出來的紀錄只是個數字,農民地里打下多少糧食更讓他牽掛,“我們的麥子最終是種到農民地里的,農民說好才是真的好。”
山東省滕州市級索鎮(zhèn)龍莊村家庭農場主龍振存種植“濟麥22”10年了,從最初10畝8畝地試種,到流轉土地大規(guī)模種植,對這個品種一直情有獨鐘。“去年天氣有點旱,但我種的520畝‘濟麥22’平均畝產1300多斤,還是一個豐收年。這個品種抗旱、抗寒、抗凍,產量有保障,因為種的是商品種子,每斤還能比普通麥子多賣2毛,算下來每畝凈賺五六百元。”
好品種并非憑空而來。“比農民更像農民”這是呂宗言對趙振東最深的印象。在他眼中,不講究吃穿、天天跑田地的趙振東親切得就像鄰家大爺,每次到了陽谷縣總是先下地,看苗情、看長勢、看表現、估產量,“累了就往地頭上一坐,跟我們聊天。”
就在田間地頭,育種的方向漸漸清晰。“他最早育出的‘濟麥884187’,品質非常好,但產量偏低,脫粒時穎殼過緊難去掉,農民不喜歡。”呂宗言說,得到這樣的反饋之后,趙振東就開始琢磨怎么實現品質和產量的共同提高,最終培育出高產優(yōu)質的小麥品種。
“姑娘長大了還得嫁出去。趙振東團隊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不僅育成了好的品種,還創(chuàng)新了產業(yè)化模式。”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所長劉開昌說。
“濟南17”育成后,為了發(fā)展優(yōu)質麥的規(guī)模化種植,趙振東和山東魯研農業(yè)良種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一同南下,尋找面粉企業(yè)合作進行訂單生產。他們找到了香港南順面粉廠,一次又一次地將樣品送給對方進行檢測,終于得到了滿意的答復。合作第一年,5萬畝訂單種植的“濟南17”喜獲豐收,1.2萬噸小麥運到香港,價格比普通小麥提高35%,農民增收20%。
在“濟麥22”的推廣過程中,他們采取“育種單位+龍頭企業(yè)+良繁基地+種業(yè)聯盟”的育繁推一體化模式。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制定配套栽培技術規(guī)程,由山東魯研農業(yè)良種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國內180余家種業(yè)企業(yè)建立了7省市種業(yè)聯盟,在山東、河北、天津、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的100多個縣區(qū)建立了標準化良種繁育、加工基地。截至2017年夏收,“濟麥22”8年蟬聯全國第一大小麥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2.53億畝,增加經濟效益200多億元。
趙振東坦言,一輩子育種生涯中有失敗,也有茫然,而支撐他走下去的是責任:“育種家的責任比天大,我們肩負著國家種業(yè)安全、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消費者健康的四大責任。責任,是育種工作者的良心。今后我們將培創(chuàng)一批優(yōu)質專用新品種,努力實現小麥產業(yè)高端化、專用化、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