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當面稱呼陳強為“轉基因愛好者”,他一定會跳起來反駁:“不是愛好者,是恐懼者!”連他的妻子都覺得,陳強可能犯上了“轉基因恐懼強迫癥”——他是至少20個相關網站論壇的???,每天一有空閑,就會搜索和討論轉基因、地溝油、重金屬污染等事關食品安全的問題,特別關注哪些產品涉及轉基因,收集下來的名單已經有長長的一串。“都是網上大家亂貼的東西,也無從查證,肯定有真有假。但是,作為普通百姓,我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生活中離它們遠一點兒不就完了嗎?!”而結果是,今天這個東西不能吃,明天那個東西不能食,用他妻子的話說,他的生活“用的是減法”。
“差不多四五年了吧,我們就沒在外面正經吃過飯,偶爾需要應酬,全家人在他的威懾下,也只能挑點兒拍黃瓜之類的菜吃兩口,美其名曰習慣吃素,實際上是被他那個名單嚇的!”陳強妻子說。
陳強的兒子今年剛上大學,到現在還不習慣學校食堂的飯菜,隔個兩三天就得回趟家,吃點兒再帶點兒。“還是媽媽做的飯菜,好吃又安全。”這個剛剛18歲的小伙子說。而媽媽卻很擔心,兒子將來怎么生活。“莫非也要像他爸爸那樣?實在有點兒太累了!”
在現實生活中,像陳強這樣的或許算是極端,但關心轉基因產品安全的絕不在少數。事實上,自轉基因產品問世以來,圍繞著它安全方面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歐美一些電視臺甚至組織拍攝了很多電視片來反映這一最新科技下的生活內幕,里面的提法都很嚇人:人口滅絕、物種危害、陰謀、黑幕等等。這些電視片在網絡上都很方便搜索觀看,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恐懼。
在中國,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爭論以及相關事件也時有發(fā)生,這半年來似乎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它也是代表委員們在臺面上和臺底下熱議的重點話題,與正在不斷發(fā)酵的“崔方之爭”,以及崔永元的專題電視片不無關系。
但是,無論如何,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轉基因產品已經真真切切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誰都躲避不開。無論從生活的現實還是從法律層面上,都是如此。
生活中有哪些轉基因?
我們不能把陳強的那份轉基因名單公布出來,因為上面魚龍混雜,真假難辨,而且肯定不會準確。但是,我們也很想通過采訪和資料搜集,能夠得到一份相對科學、完整的轉基因產品名錄。
然而,我們很快就發(fā)現,這個工作也并不容易。官方的名單非常透明,相關規(guī)程和規(guī)定非常明確。問題的關鍵是,實際生活中不時會出現很多超出規(guī)程和規(guī)定的漏洞,讓轉基因之水流到了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很多都在傳言和真實之間,撲朔迷離,讓人無所適從。比如,肯德基豆?jié){事件。
在網絡和微博、微信平臺上,流傳著很多關于轉基因的段子,說它們不可信吧,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如陳強一般的,則幾乎是主導了他們的生活。網上一份廣為流傳的名單是:中國農業(yè)部已經批準種植的轉基因農作物有甜椒、西紅柿、土豆,主糧作物有玉米、水稻,今后可能陸續(xù)批準的農作物有小麥、甘薯、谷子、花生等,進口的轉基因食品有大豆油、菜籽油、大豆等。目前只有花生油不是轉基因的。豬、牛、雞飼料是轉基因玉米、轉基因大豆。未批準的有非洲鯽魚、非洲鯰魚等,很多轉基因物種只在中國有種植和銷售。
這份名單靠譜嗎?我們不妨對照一下農業(yè)部官方的說法:
目前,經國家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評審,已先后批準了轉基因棉花、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四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除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的種植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用途僅限于加工原料。我國至今沒有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種植。截至目前,我國共批準發(fā)放了七種轉基因植物的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即1997年發(fā)放的耐貯存番茄、抗蟲棉花安全證書,1999年發(fā)放的改變花色矮牽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線辣椒)安全證書,2006年發(fā)放的轉基因抗病番木瓜安全證書,2009年發(fā)放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玉米安全證書。
不難看出,官方的說法和民間的議論有著較大的差距。尤其在主糧作物方面,社會上一直有著我國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主糧轉基因作物的說法,而農業(yè)部副部長牛盾的回應是:“目前主糧轉基因食品還沒有商品化生產,肉蛋奶和水產品也沒有。”
那么,我們生活里有多少轉基因食品呢?數據統(tǒng)計,截至2013年10月,中國已有五大類十七種轉基因食品在市面銷售,比如耐儲存番茄、抗蟲棉花、抗病辣椒、抗病番木瓜、轉植酸酶玉米和抗蟲水稻等。
據農業(yè)部部長韓長賦介紹,我國目前對轉基因產品的監(jiān)管,已經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并且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guī)技術和管理規(guī)程,涵蓋了轉基因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口許可還有產品強制標識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將這些法規(guī)進行歸納,主要有:國務院頒布的《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yè)部制定實施的《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yè)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yè)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和《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四個配套規(guī)章,國家質檢總局施行的《進出境轉基因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
《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明確規(guī)定:農業(yè)轉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用于農業(yè)生產或者農產品加工的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主要包括:轉基因動植物(含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和微生物;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產品;轉基因農產品的直接加工品以及含有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產品成份的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農藥、獸藥、肥料和添加劑等產品。
可以看出,現實生活中可能涉及到的轉基因產品,遠遠不止轉基因食品一項。只不過,轉基因食品與普通人最貼近,最引人關注,也最敏感。
生活中有哪些安全紅線?
今年2月28日,國家質檢總局新聞發(fā)言人陳熙同在例行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說,截至2月24日,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在88.7萬噸進口美國玉米中檢出MIR162轉基因成分,都作了退運處理。
據介紹,自2013年10月深圳口岸從進口一船美國玉米中檢出未經我國農業(yè)部批準的MIR162轉基因成分后,福建、山東、廣東、浙江等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持續(xù)從進口美國玉米中檢出MIR162成分。質檢總局要求各口岸檢驗檢疫部門繼續(xù)加強口岸把關,一旦在進境農產品中檢出未經批準的轉基因成分,一律作退運或銷毀處理。
這樣的信息多少讓人們感到心安:我國市場上的轉基因產品,無論是進口還是國產,并不是沒有規(guī)矩。
那么,根據我國現行法規(guī),轉基因產品要獲得市場銷售的合法身份,需要怎樣的規(guī)矩和程序呢?
農業(yè)部相關部門向《中國周刊》記者介紹說,轉基因食品的市場化分進口和國產兩種,無論是進口用作加工原料還是國產用作種植,審批制都是其統(tǒng)一的進入“門檻”。通過審批的前提,是需要經過相關的安全檢測和驗證。
據悉,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技術支撐體系主要包括安全評價體系、檢測體系和標準體系。其中,安全評價體系農業(yè)部按照《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規(guī)定,組建了國家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安委會),按照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huán)境釋放、生產性實驗和申報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五個流程環(huán)節(jié),由安委會對其進行科學、系統(tǒng)、全面的安全評價,為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技術咨詢。安委會委員由從事農業(yè)轉基因生物研究、生產、加工、檢驗檢疫、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專家組成,每屆任期三年。委員的選拔流程是:經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推薦,由農業(yè)部聘任。
在檢測體系中,檢測機構的職責是:為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評價提供技術服務;承擔農業(yè)部或申請人委托的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定性定量檢驗、鑒定和復查任務;出具檢測報告,作出科學判斷;研究檢測技術與方法,承擔或參與評價標準和技術法規(guī)的制訂和修訂工作。目前,已有37個檢測機構通過了認證,獲得了農業(yè)部認可的相關資質。
在標準體系中,組建了全國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標委會),由國家標準化管理技術委員會依法批準成立,主要負責轉基因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的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出口及與安全管理方面相關的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在國際上對口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政府間特設生物技術食品工作組等技術組織,目前已編制完成了《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體系規(guī)劃》,發(fā)布了104項轉基因生物安全標準。
按照我國目前的管理體系,轉基因食品從進口、生產,一直到我們家里的餐桌,涉及到的管理部門主要包括:農業(yè)部、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疫檢驗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三個部門,而其中絕大部分的重擔,其實是在農業(yè)部的身上。
盡管管理體系如此健全,有關轉基因產品的安全爭議和違規(guī)事件仍然屢見不鮮。如2010年,湖北、湖南就有多個超市被爆查出轉基因大米。對此,農業(yè)部副部長牛盾表示:“這些事件是違法的,要追究(責任)。”農業(yè)部部長韓長賦也表態(tài)說,農業(yè)部將督促各級農業(yè)部門加強執(zhí)法檢查,嚴厲查處轉基因作物的非法種植。同時嚴把品種審定關,從源頭上防止轉基因種子未經批準就進入市場和違規(guī)種植,歡迎向各級農業(yè)部門舉報。
看來,安全紅線是有的,關鍵是它結不結實,執(zhí)行到不到位。
我們有哪些知情權和選擇權?
“你自己吃轉基因食品嗎?”在今年的“兩會”上,無論是韓長賦、牛盾,還是其他“力挺”轉基因的官員、專家,都會被媒體問到類似的問題。
當然,大家聽到的答案幾乎都是肯定的。但這些肯定能給人們帶來多大的信心和信任,還是個問號。因為畢竟,輿論中對轉基因食品危害的渲染不斷深入人心,無論它們是否真實,是否科學,是否過分,甚至胡說八道,吃這件事情實在太貼近生活,也太個人化了。
于是,在不能百分之百信任的情況下,一個退一步的權益問題被人們不斷放大:我是否可以明確知道?是否可以自由選擇?
在轉基因的爭論中,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系主任雷曉凌教授算是一個“平常派”。她的核心觀點是,對轉基因食品也可以像對其他食品一樣,以平常心來對待。轉基因都是針對某個功能對植物進行一些改良,不會刻意去制造對人體不安全的食品。“人吃東西不是只吃一類,而是不同的食品一起吃,即使某些食品有一定的風險也不是很要緊,無需太緊張。”
同時她也認為,最大程度地保護人們的知情權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現階段。
事實上,我國關于轉基因相關生物及產品標識制度的建立由來已久。早在2001年,國務院就頒布了《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yè)部頒布了《農業(yè)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衛(wèi)生部頒布了《轉基因食品衛(wèi)生管理辦法》。這些行政法規(guī)中都明確規(guī)定了對于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及轉基因食品,必須進行明確的提示性標注。例如,《轉基因食品衛(wèi)生管理辦法》中就規(guī)定,轉基因食品的標簽上必須標注“轉基因XX食品”或“以轉基因XX食品為原料”。
目前,國際上對轉基因產品的標識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自愿標識;一種是定量標識,按照含量標準來標,低于標準可以不標;一種是強制定性標識,只要存在這方面的成份,就必須標識。而我國實行的,是第三種。
而在實際生活中,關于轉基因食品標識的實行情況似乎并不十分理想,至少不能讓廣大消費者滿意。在超市里隨便轉一轉就會發(fā)現,凡是不含轉基因的,都把這句話標注得大大的,濃墨重彩;而含有轉基因的產品,標識都做得小小的,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發(fā)現。記者在一家超市轉了一個多小時,只發(fā)現了五個標注轉基因原料的產品,其中面對一桶5升裝的食用油,記者端著沉甸甸的油桶翻來覆去查找了整整十多分鐘,才在一堆密密麻麻的小蝌蚪般的文字中,發(fā)現了一行小標識。照這樣的速度,記者大概預估了一下,如果所有產品必須看到明確標識才去購買,采購一家五口人一周的基本生活食材,至少需要八個小時。如果是老人,眼神不好,基本上無法購買。
其實,如果細琢磨,非轉基因成為了很多產品濃墨重彩的宣傳點,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不信任。
所以,市場是最好的一面鏡子。
當然,標注了就是好的。是否每個企業(yè)、每個產品都能做到誠信標注,才是當前消費者最關心的大問題。比如,肯德基豆?jié){。
陳強的一位移民加拿大的朋友告訴他說,在加拿大,即便在最普通的超市,都設有轉基因產品的專門貨架,噴刷著非常顯眼的橘紅色。而且絕對值得信任,只要是轉基因的產品,一定不會在其他貨架出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對如何鑒別轉基因食品知之甚少,更不知道生產轉基因食品的企業(yè)是否依法進行了標注,以及有關執(zhí)法部門對于轉基因食品標識的監(jiān)管力度到底如何。由于消費信息的不對稱、不透明、不及時,造成當前關于轉基因食品的流言盛行,消費者將信將疑,不知該如何選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恐慌。”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在兩會期間做出了這樣的發(fā)言,并被媒體廣為報道。
他建議,提高轉基因食品相關問題的立法層級,由人大盡快正式立法,以國家法律的形式把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制度確定下來;通過權威新聞媒體系統(tǒng)、長期地宣傳轉基因食品知識,政府應該有義務把如何鑒別轉基因食品的知識告訴消費者,更好地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讓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費。執(zhí)法機關應加強對轉基因食品標識問題的執(zhí)法監(jiān)督力度,同時建立轉基因食品生產企業(yè)登記備案制度,凡是生產轉基因食品的企業(yè),除了在產品上依法如實標注以外,都應該把產品的名稱、種類、產量等信息向主管部門進行備案,并由主管部門統(tǒng)一對外發(fā)布,消費者可直接上網查詢。
從農業(yè)部的口徑來看,對此也是予以大力支持的。副部長牛盾表示:“想吃或者不想吃轉基因產品,是消費者自己的權利。要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他說,“現在市場很多商品的標識很小、容易忽略的問題”,是企業(yè)經營主體的自主行為,這也是為什么國家沒有規(guī)定,但是很多商品主動標識“我是非轉基因”的原因。
轉基因是門科學,知情權和選擇權只是一個方面。就像宗慶后所說的,無論政府還是科學界,更應該明明白白地解釋轉基因,讓越來越多的人們理解轉基因、接受轉基因——如果它真的有利無害的話。這才是根本上的長遠大計。
然而,在《中國周刊》記者接下來的采訪中,得到的情況卻并非如此,科學界的專家學者們不約而同的緘默和躲避,讓我們覺得非常蹊蹺。(作者:徐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