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姚學文
北京時間4月29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一殊榮,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國際社會對雜交水稻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的又一次肯定。
一顆種子改變了世界。像歷史上任何一項大發(fā)明一樣,雜交水稻在剛誕生時,也許并沒有在世界上引起過多的關注,但日月如梭,天地恢宏,隨著雜交稻種子逐步播撒到世界各地,并在那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其給世界帶來的驚奇和影響,就不能不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一)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水稻產量平均每畝不到300公斤。糧食的異常緊缺,讓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品嘗了饑餓的滋味。三年自然災害,更增加了國人對于饑餓的恐懼。直到今天,不少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還心有余悸,吃飽飯成了當時人們的最大心愿。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向世界發(fā)問:“21世紀誰來養(yǎng)活中國?”在布朗看來,中國人多地少,而且隨著人口增長,以及耕地的消耗,將使這一問題更加突出。饑餓的中國將不僅帶給本國眾多的社會問題,而且還將影響世界。“中國威脅論”由此產生。
然而,21世紀早已來到我們面前,布朗的論調卻完全沒有成為現(xiàn)實,中國人不僅吃得越來越飽,而且吃得越來越好。中國不僅改變了糧食缺口大國的形象,而且成為了第三大糧食援助捐贈國。中國不僅沒有成為世界的威脅,而且為世界的發(fā)展做出了越來越多的貢獻。
全世界,上個世紀中葉,饑餓也無處不在,資料顯示,有一半人吃不飽飯?,F(xiàn)在,受饑餓的人,已經減到20%%。
是什么因素讓布朗的論調失靈?是什么因素使全世界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雜交水稻的發(fā)明和大面積推廣功不可沒。
(二)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地處湘西偏僻山區(qū)的安江農校。外面正在進行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然而卻有一個30來歲的青年人始終不為所動,每天都帶著自己的兩個學生在進行著一場前無古人的研究———發(fā)明雜交水稻。這個年輕人就是該校的青年教師袁隆平,他的兩個學生,一個叫李必湖,一個叫尹華奇。
發(fā)明雜交水稻在當時無異于天方夜譚,因為在傳統(tǒng)經典遺傳學的觀點中,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雜交也沒有優(yōu)勢。但袁隆平知道,水稻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糧。要讓人們吃上飽飯,就只有提高水稻產量。發(fā)明雜交稻也就成了他的一個夢想。
挑戰(zhàn)經典權威理論談何容易。但不信邪的袁隆平,從那時起,硬是憑著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帶領自己的助手,歷經10余年磨難,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難關,終于在1974年,育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具有雜交優(yōu)勢和推廣價值的三系雜交稻“南優(yōu)2號”,水稻產量最高達到五六百公斤。爾后,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又在三系雜交稻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兩系稻。再一次將水稻單產提高到一個新階段,不僅產量達到了七八百公斤,而且品質大為改善。
如今,在袁隆平“種三產四”新設想的感召下,我省上下正在進行雜交水稻新一輪的大決戰(zhàn),屆時種三畝超級雜交稻,就可以產出現(xiàn)有四畝地的糧食產量。
(三)
5月13日,中央新聞單位袁隆平事跡采訪團,來到位于湘潭縣的“種三產四”超級雜交稻百畝示范基地采訪。記者一到,農民就放起了鞭炮。農民對袁隆平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如此感人的場景,不知有過多少。1998年,郴州北湖區(qū)華塘鎮(zhèn)農民曹宏球自掏五六萬元,為袁隆平塑了一尊漢白玉像,并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一個紀念廣場,曹宏球還將這個廣場取名叫稻仙園。上個世紀60年代出生的他,幾次幾乎被餓死。“我小時候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吃頓飽飯。”曹宏球說起這話,眼眶有點濕潤。雜交水稻開始在曹宏球的家鄉(xiāng)推廣后,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從此,曹宏球家不僅吃飯不再是問題,日子也一天一天好起來,并且成為了當地最早致富的農民之一。
“富裕了自然不能忘記‘挖井人’”。曹宏球的話道出了中國8億農民的經歷和心聲。雜交稻發(fā)明后,經過品比試驗和示范,1976年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當年在全國就獲得大豐收,比常規(guī)稻平均增產20%左右。隨著兩系法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稻的誕生和推廣,中國的水稻產量更是不斷邁上新臺階。據統(tǒng)計,從1976年到2005年的30年間,全國累計種植雜交水稻約56億畝,增產稻谷5200多億公斤。全國雜交稻每年增產的稻谷就可以多養(yǎng)活7000萬人。飽嘗饑餓的中國人從此吃上了飽飯,在農民眼里,袁隆平也就成了“米菩薩”。有人曾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由此可見袁隆平在農民心目中的地位。
(四)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雜交水稻成為我國的一塊外交品牌,逐步走出了國門。1979年,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yè)專利技術,雜交水稻被轉讓給美國,并在那里開花結果。上世紀90年代初,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作為解決發(fā)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zhàn)略,選擇15個國家,并給他們提供經費,推廣雜交水稻,這為雜交水稻在世界的研究和推廣提供了良機和條件。袁隆平曾以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的身份,3次赴印度,27次到菲律賓指導雜交稻的研究和推廣,并與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合作交流,還在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進行穿梭般指導和講學活動,先后提供了50多個雜交水稻組合在南亞和東南亞進行試種推廣。
這一系列的推廣活動,使雜交水稻的種子逐漸播撒到全世界。目前,雜交稻已經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研究和推廣,種植面積達150萬公頃。
在越南,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到2003年已突破60萬公頃,產量比常規(guī)稻高40%%以上,為保障越南的糧食安全發(fā)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越南政府于2002年5月特授予袁隆平越南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徽章,以表彰他對越南雜交水稻發(fā)展的卓越貢獻。菲律賓,為了甩掉糧食進口國的帽子,對研究和發(fā)展雜交水稻極為重視。從1995年開始,他們把雜交水稻作為解決糧食和發(fā)展經濟的戰(zhàn)略決策來抓。到2004年種植面積突破50萬公頃,基本解決糧食自給問題。菲律賓總統(tǒng)曾三次會見袁隆平,高度評價其為世界雜交水稻作出的重大貢獻。美國,作為世界上發(fā)展雜交水稻較早的國家,從第一次引進雜交水稻試種,其增產效應被美國人驚呼為“東方魔稻”起,到現(xiàn)在雜交水稻在美國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也都在不斷增加。
1982年,袁隆平去菲律賓參加國際水稻研究所的一個學術會議,當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先生莊重地引領袁隆平走向主席臺時,投影機在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頭像和“雜交水稻之父”的英文字幕,頓時,會場為之歡聲雷動,向袁隆平鼓掌致意。從此,袁隆平贏得了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
如今,古稀之年的袁隆平還有兩大心愿:一是把超級雜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積應用于生產。二是讓雜交稻進一步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如果雜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的10%提高到20%,國外推廣面積增加到1500萬公頃,以每公頃增產2噸計算,就能總增產3000萬噸,這樣就可以多養(yǎng)活數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