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色影院不卡中文一区二区|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后宫|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搜索|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88|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在线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yè)商務網(wǎng) | 收藏本頁 | 手機版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fā)布信息
發(fā)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2012年浙江省農(nóng)作物主導品種和推薦品種名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2-03-17  瀏覽次數(shù):798
 

浙江省農(nóng)作物主導品種和推薦品種名錄及介紹

(2012年)

浙江省種子總站 浙江省種子產(chǎn)業(yè)協(xié)會

二〇一一年三月

前   言

     種子是農(nóng)業(yè)最基本的生產(chǎn)資料,是各種農(nóng)業(yè)要素發(fā)揮作用的載體,是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農(nóng)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我省農(nóng)業(yè)在資源短缺情況下,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能取得先發(fā)優(yōu)勢,農(nóng)產(chǎn)品能在市場贏得競爭地位,能打開國際市場,主要靠優(yōu)良品種與本地特色資源的有效結(jié)合。因此,發(fā)展我省高效生態(tài)農(nóng)業(yè),促進農(nóng)業(yè)增效農(nóng)民增收,迫切需要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抗病、特色的優(yōu)良品種支撐。

     我省農(nóng)業(yè)生態(tài)類型多樣,農(nóng)作物種類眾多,主要農(nóng)作物品種每年通過省級以上審定60多個,非主要農(nóng)作物品種更是豐富多彩。如何選擇優(yōu)良品種,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技術環(huán)節(jié)。篩選優(yōu)良農(nóng)作物品種,向廣大農(nóng)民和種子企業(yè)推薦,促進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高效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對于進一步優(yōu)化我省農(nóng)作物品種結(jié)構(gòu)和品質(zhì),增強農(nóng)產(chǎn)品市場競爭力,發(fā)展高效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省政府、省農(nóng)業(yè)廳十分重視農(nóng)作物品種推介工作,省農(nóng)業(yè)廳已連續(xù)多年向社會發(fā)布農(nóng)作物主導品種,省種子總站和省種子產(chǎn)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農(nóng)作物推薦品種,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引導農(nóng)民種植優(yōu)良品種,取得了明顯成效。2012年,省種子總站根據(jù)近幾年農(nóng)作物品種試驗審定和展示示范結(jié)果以及我省主導產(chǎn)業(yè)發(fā)展要求,經(jīng)各市推薦,并廣泛征求有關業(yè)務和科研單位意見,篩選出2012年農(nóng)作物主導品種和推薦品種共100個。現(xiàn)將各品種的特征特性、主要栽培要點和適宜種植區(qū)域等內(nèi)容予以匯編,供參考。

     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編   者

                              二〇一二年三月

目  錄

一、2012年浙江省農(nóng)作物主導品種名錄
一、水稻
1、早秈稻  中嘉早17 1
2、早秈稻  金早47 2
3、早秈稻  中早39 2
4、早秈稻  甬秈69 3
5、晚粳稻  秀水09 4
6、晚粳稻  嘉33 5
7、晚粳稻  秀水134 6
8、晚粳稻  浙粳22 7
9、晚粳稻  紹糯9714 7
10、晚粳稻 寧88 8
11、雜交晚粳稻  甬優(yōu)8號 9
12、雜交晚秈稻  中浙優(yōu)1號 10
13、雜交晚秈稻  甬優(yōu)9號 10
14、雜交晚秈稻  兩優(yōu)培九 12
15、雜交晚秈稻  錢優(yōu)1號 12
16、雜交晚秈稻  中浙優(yōu)8號 14
17、早秈稻   甬秈15(寧波、紹興) 14
18、早秈稻   嘉育253(溫州) 15
19、晚粳稻  秀水114(嘉興) 16
20、晚粳稻  寧81(寧波) 17
21、雜交晚粳稻 浙優(yōu)12號(湖州) 18
22、雜交秈粳稻 甬優(yōu)12(寧波、紹興、溫州、臺州) 19
23、雜交晚秈稻 新兩優(yōu)6號(衢州) 20
24、Ⅱ優(yōu)023(杭州) 21
25、豐兩優(yōu)香1號(金華) 21
二、玉米
26、甜玉米   華珍 22
27、甜玉米   浙鳳甜2號 23
28、甜玉米   金玉甜1號 24
29、糯玉米   浙鳳糯2號 24
30、糯玉米   美玉8號 25
31、普通玉米 鄭單958 26
三、大豆
32、春大豆   臺灣75 27
33、春大豆   引豆9701 27
34、春大豆   浙農(nóng)6號 28
35、秋大豆   衢鮮1號 29
36、秋大豆   浙秋豆2號 30
四、油菜
37、油菜   浙雙72 31
38、油菜   浙油18 31
39、油菜   浙油50 32
40、油菜   浙大619 33
五、西瓜
41、西瓜   早佳 34
42、西瓜   浙蜜3號 34
43、西瓜   早春紅玉 35
44、西瓜   拿比特 36
六、小麥
45、小麥   揚麥158 36
46、小麥   揚麥12 37
七、棉花
47、棉花   湘雜棉8號 38
八、馬鈴薯
48、馬鈴薯    中薯3號 39
49、馬鈴薯    東農(nóng)303 40

二、2012年浙江省農(nóng)作物推薦品種名錄
1、早秈稻   中早41 42
2、早秈稻   溫718 42
3、秈粳雜交稻  浙優(yōu)18 43
4、雜交晚秈稻  內(nèi)5優(yōu)8015 44
5、秈粳雜交稻  甬優(yōu)15 45
6、秈粳雜交稻   甬優(yōu)17 45
7、常規(guī)晚秈稻   黃華占 46
8、雜交晚粳稻   嘉優(yōu)5號 47
9、雜交晚秈稻   錢優(yōu)2號 48
10、雜交晚秈稻  Y兩優(yōu)689 49
11、甜玉米 浙甜6號 49
12、甜玉米 科甜1號 50
13、糯玉米 蘇玉糯202 51
14、糯玉米 美玉加甜糯7號 52
15、糯玉米 金糯628 52
16、大豆   浙鮮豆5號 53
17、大豆   衢鮮2號 54
18、大豆   浙農(nóng)8號 55
19、油菜   中雙11號 56
20、西瓜   京欣1號 57
21、西瓜   浙蜜5號 58
22、小麥   揚麥18 58
23、小麥   揚麥19 59
24、大麥   浙啤33 60
25、大麥   浙大8號 61
26、棉花   浙鳳棉1號 61
27、棉花   湘雜棉11號 62
28、甜瓜   哈翠 63
29、甜瓜   浙甬2號 65
30、甜瓜   夏日香 65
31、蠶豆   慈蠶1號 66
32、豌豆   浙豌1號 67
33、辣椒   千麗2號 68
34、甜椒   慈椒1號 69
35、大白菜 雙耐 70
36、蘿卜   白雪春2號 70
37、茄子   紫妃1號 71
38、西蘭花 綠雄90 72
39、花椰菜 浙017 73
40、番茄   浙粉702 73
41、番茄   航雜3號 74
42、豇豆   浙翠3號 75
43、菜豆   浙蕓3號 76
44、瓠瓜   浙蒲6號 77
45、西葫蘆 圓葫1號 78
46、筍瓜   華栗 79
47、黃瓜   浙秀1號 79
48、苦瓜   浙綠1號 80
49、秀珍菇 農(nóng)秀1號 81
50、杏鮑菇   興科11號 82
51、金針菇   雪秀1號 83
 

2012年浙江省農(nóng)作物主導品種介紹


一、水稻
1、中嘉早17
作物名稱:早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8022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2007年省早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01.6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6.2%。2008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69.8公斤,比對照嘉育293 增產(chǎn)6.0%。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偏遲早秈,全生育期110.7天,比對照長2.0天。株型適中,植株較高,莖稈粗壯,較耐肥抗倒,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結(jié)實率較高,豐產(chǎn)性好,后期青稈黃熟。平均畝有效穗19.9萬,成穗率74.6%,株高87.4厘米,穗長17.6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31.9粒,實粒數(shù)114.7粒,結(jié)實率87.0%,千粒重26.0克。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稻米品質(zhì)適宜于加工。
栽培技術要點:1、該品種分蘗力中等,宜在4月下旬移栽,畝插基本苗10萬左右。2、需肥量中等偏上,氮肥不宜過多。3、淺水勤灌促分蘗,干干濕濕到成熟。濕潤灌溉,反復露田幾次。在成熟收割前4-6天斷水,忌斷水過早。4、稻瘟病重發(fā)區(qū),要注意防治葉瘟。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全省作早稻種植。
2、金早47
作物名稱:早稻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227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1998-1999年金華市早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454.8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chǎn)11.6%;1999年金華市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15.0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chǎn)4.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遲熟早秈,全生育期114.4天,比對照浙733長0.6天。株高適中,莖稈粗壯,耐肥抗倒,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畝有效穗22.5萬,株高83.9厘米,每穗實粒數(shù)99.2粒,結(jié)實率80%,千粒重25.0克??沟疚敛。锌辜殫l病,感白葉枯病、褐稻虱和白背稻虱。直鏈淀粉和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谷粒較圓,出米率高,適宜加工紅曲、粉干、味精等制品以及儲備和飼料用糧。
栽培技術要點:1、3月底4月初播種,大田每畝用種量4公斤左右,秧齡25-30天。2、畝插2萬叢以上,每叢6-7本,每畝落田苗12-15萬。3、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促早發(fā)。4、后期灌水宜干濕交替,促使穗基部籽粒灌漿飽滿。5、幼苗期較易感染惡苗病,種子須浸種消毒。6、注意白葉枯病、褐稻虱等病蟲害的防治。

3、中早39
作物名稱:早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9039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8-2009年省早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487.6公斤,比對照嘉育293增產(chǎn)6.5%。;2009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10.2公斤,比對照嘉育293增產(chǎn)3.9%。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早秈,全生育期109.7天,比對照長0.5天。株高適中,莖稈粗壯,葉片挺,著粒較密。谷粒短圓,穎尖無芒。畝有效穗20.0萬,株高87.1厘米,穗長17.0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23.5粒,實粒數(shù)112.8粒,結(jié)實率91.2%,千粒重26.1克。抗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谷粒較圓,直鏈淀粉含量較高,適合作加工用糧。
栽培技術要點:做好種子消毒,預防惡苗病。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早稻種植。

4、甬秈69
作物名稱:早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7026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2006年省早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07.6
公斤,比對照嘉育293增產(chǎn)5.0%。2007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68.5公斤,比對照嘉育293增產(chǎn)1.7%。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早秈,全生育期107.7天,比對照長0.6天。株高適中,分蘗力中等,株型緊湊,劍葉挺篤,葉色較綠,穗型較大,穗彎,葉下禾,谷粒短圓。抗倒性好,后期青稈黃熟,豐產(chǎn)性好。畝有效穗20.5萬,株高78.5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27.7粒,實粒數(shù)112.5粒,千粒重25.9克。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直鏈淀粉和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谷粒較圓,出米率高,適宜加工和飼料用糧。
栽培技術要點:1、3月底4月初播種,大田每畝用種
量4公斤左右,秧齡25-30天。2、畝插2萬叢以上,每叢6-7本,每畝落田苗12-15萬。3、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促早發(fā)。4、后期灌水宜干濕交替,促使穗基部籽粒灌漿飽滿。5、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早稻種植。

5、秀水09
作物名稱:晚粳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501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嘉興市單季晚粳稻區(qū)試平均畝
產(chǎn)579.7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6.4%;2004年嘉興市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612.3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6.4%。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密穗型中熟晚粳稻,全生育期159
天,比對照秀水63長1天。株高適中,葉色青綠,株葉挺拔,莖稈粗壯,矮稈包節(jié),耐肥抗倒,分蘗力較強,穗大粒多,畝有效穗21.9萬,每穗實粒數(shù)109.5粒,結(jié)實率92.3%,千粒重25.6克??沟疚敛?,中感白葉枯病,感褐稻虱。米質(zhì)優(yōu)。
栽培技術要點:1、秧田畝播種量30公斤,秧齡30天
左右,直播稻要求短芽播種。2、每畝插1.5~2.0萬叢,落田苗6~8萬/畝。該品種分蘗較強,畝苗數(shù)達到25萬時應及時擱田。3、施足有機肥,總肥量折純氮14公斤左右,配施磷鉀肥,施肥方法做到重前控后,減少后期氮肥用量。4、后期切忌斷水過早,防止青枯發(fā)生。5、注意白葉枯病、褐飛虱、稻曲病等病蟲害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嘉興及生態(tài)類似地區(qū)作單季晚稻
種植。

6、嘉33
作物名稱:晚粳稻
審定/引種編號:蘇審稻200711   浙種引(2009)第006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2006年參,加江蘇省區(qū)試,兩年平
均畝產(chǎn)600.8公斤,較對照武運粳7號增產(chǎn)4.1%。
特征特性:株型較緊湊,長勢較旺,穗型中等,分
蘗力較強,葉色深綠,群體整齊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較強;每畝有效穗17萬左右,每穗實粒數(shù)138粒左右,結(jié)實率93%左右,千粒重26克左右。株高10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2天左右,較對照遲熟2天。接種鑒定中感白葉枯病,感穗頸瘟、紋枯??;米質(zhì)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yōu)質(zhì)稻谷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1、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一般每
畝栽插1.8-2.0萬穴,基本苗8-10萬。 2、移栽后深水護苗2-3天,淺水發(fā)棵,夠苗后適時擱田,中后期干濕交替,切忌斷水過早。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浙江省粳稻區(qū)作晚稻種植。

7、秀水134
作物名稱:單季常規(guī)晚粳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10003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8-2009年省單季晚粳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57.4公斤,比對照秀水09增產(chǎn)8.7%。2009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87.5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0.1%。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常規(guī)晚粳稻,152.2天,比對照長0.5天。該品種生長整齊,株高適中,株型較緊湊,劍葉較短挺,葉色中綠,莖稈粗壯,抗倒性較強;感光性強,生育期適中,分蘗力中等,穗型較大。豐產(chǎn)性較好。后期轉(zhuǎn)色好,米質(zhì)較優(yōu)。平均畝有效穗16.8萬,成穗率73.8%,穗長16.2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43.9粒,實粒數(shù)131.7粒,結(jié)實率91.6%,千粒重26.1克??沟疚敛。锌拱兹~枯病、中感條紋葉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稻曲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我省粳稻區(qū)作單季稻種植。
8、浙粳22
作物名稱:晚粳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6013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省雙季晚粳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
488.7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7.2%;2005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21.5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4.2%。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密穗型中熟偏遲晚粳稻,全生育期136.4天,比對照秀水63長1.8天。株高適中,莖稈粗壯,較耐肥抗倒,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后期青稈黃熟。畝有效穗19.5萬,株高97.2厘米,每穗實粒數(shù)101.5粒,結(jié)實率90.5%,千粒重27.0克。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高感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1、每畝秧田播種量不超過30公斤,大田每畝用種量3~3.5公斤。2、每畝插2.5萬叢,每叢3~4本。3、氮肥一般總肥量折純氮13-16公斤,配施磷鉀肥。4、適時收獲,適當延遲收獲時期,可明顯改善稻米品質(zhì)。5、注意褐稻虱等病蟲害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晚稻種植。

9、紹糯9714
作物名稱:晚糯稻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371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1999-2000年省雙季晚粳(糯)稻區(qū)試平均
畝產(chǎn)413.39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0.85%;2001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63.4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0.2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晚粳糯稻,全生育期132.3天,比對照秀水63長1.3天。株型緊湊,穗型中等,生育期適中,熟相較好,畝有效穗21.15萬,每穗總粒數(shù)89.4粒、實粒數(shù)81.5粒,結(jié)實率91.1%,千粒重27.4克。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感白背稻虱和褐稻虱。糯性好。
栽培技術要點:1、作連晚種植每畝秧田播種量40公斤左右,秧齡35天左右。2、畝栽2萬叢,每畝落田苗6萬左右。3、每畝施肥量折合純氮17.5公斤,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為4:3:3。4、生育后期應保持田土濕潤,以保持根系活力。5、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重發(fā)區(qū)須在破口期噴藥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晚稻種植。

10、寧88
作物名稱:單季常規(guī)晚粳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8003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4-2005年寧波市單季粳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39.0公斤,比對照甬粳18增產(chǎn)5.1%。2006年寧波市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23.6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7.5%。2005-2006年參加紹興市單季晚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10.3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4.3%。
特征特性:該品種中熟晚粳稻,全生育期145.4天,比對照甬粳18短1.1天。該品種株型緊湊,株高適中,莖稈粗壯,抗倒性較強。青稈黃熟,豐產(chǎn)性好,米質(zhì)較優(yōu)。平均畝有效穗21.8萬,成穗率77.6%,株高94.4厘米,穗長15.9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22.5粒,實粒數(shù)109.9粒,結(jié)實率89.7%,千粒重26.6克。中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稻瘟病和褐稻虱的防治。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寧波、紹興地區(qū)作單季稻種植。

11、甬優(yōu)8號
作物名稱:單季雜交晚粳稻
審定編號:浙種引(2008)第001號    蘇審稻20061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年省單季雜交晚粳稻引種試驗平均畝產(chǎn)576.2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12.7%。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偏遲晚粳稻,全生育期150.3天,比對照秀水63長3.0天。株型松散適中,抗倒性較強,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穗大粒多,結(jié)實率較高。平均畝有效穗16.6萬,成穗率80.3%,株高113.3厘米,穗長18.9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81.8粒,實粒數(shù)157.9粒,結(jié)實率86.9%,千粒重26.3克。中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米質(zhì)較好。
栽培技術要點:栽培上注意稻瘟病、褐稻虱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單季雜交晚粳稻種植

12、中浙優(yōu)1號
作物名稱:雜交晚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4009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省單季雜交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
511.1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6.4%;2003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02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4.3%。
特征特性:該組合屬遲熟中秈,全生育期136.8天,比對照汕優(yōu)63長5.5天。株型緊湊,葉色深綠,劍葉挺直,穗大粒多,結(jié)實率高。畝有效穗16.55萬,株高118厘米,每穗實粒數(shù)136.4粒,結(jié)實率91%,千粒重27.1克??沟疚敛?,中抗白葉枯病。米質(zhì)優(yōu),米飯口感軟。
栽培技術要點:1、一般5月15-20日播種,秧田畝播
種量7.5公斤,秧齡25-30天。2、一般行株距8×6寸,畝
插1.3萬叢左右,每畝落田苗6-8萬,畝有效穗達到15萬
左右。3、中等肥力水平田塊,每畝純氮用量7-8.4公斤,
增施磷鉀肥,后期應控制氮肥用量。4、干濕交替,注意提
早烤擱田,防止倒伏。5、適時防治紋枯病和螟蟲等。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單季稻種植。

13、甬優(yōu)9號
作物名稱:秈粳雜交晚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701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4-2005年省單季雜交晚粳稻區(qū)試平均
畝產(chǎn)596.7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16.2%。2006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99.3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18.5%。
    特征特性:該組合屬中熟偏遲單季秈粳雜交稻,全生育期155.5天,比對照秀水63長5.1天。株型集散適中,株高適中,莖稈粗壯,分蘗力中等,易落粒,結(jié)實率中等,千粒重較高,成熟期清秀,抗倒性好,畝有效穗17.0萬,株高121.3厘米,穗長22.8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95.4粒,實粒數(shù)151.2粒,結(jié)實率77.4%,千粒重26.4克。中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1、5月25~30日播種,秧田畝用種量6公斤。一葉一心期畝噴200PPm多效唑,一般秧齡20-25天移栽。移栽密度8×8寸,每穴插2本。2、畝施純N   13-15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6:1,基:蘗:穗肥比例氮肥為4:4:2,鉀肥為2:4:4,磷肥主要作基肥施用。蘗肥在栽后14天分二次施完,穗肥在劍葉全展期施入。3、采用好氣灌溉法,栽后7天及14天各放干田水實田一次,有效分蘗終止期擱田,分次輕擱,孕穗至抽穗期薄水養(yǎng)胎,灌漿成熟期干濕交替,活水到老。4、嚴防螟蟲、飛虱、稻瘟病、白葉枯病、細條病、稻曲病,尤其需抓好分蘗前期的稻飛虱防治工作。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作單季晚稻種植。
14、兩優(yōu)培九
作物名稱:雜交晚秈稻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1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1999-2000年國家南方稻區(qū)單季晚秈稻區(qū)試
平均畝產(chǎn)551.4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減產(chǎn)2.7%;2000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63.4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減產(chǎn)0.2%。
    特征特性:該組合系兩系遲熟中秈,全生育期150.7天,比汕優(yōu)63長3.6天。株葉形態(tài)較好,分蘗力強,抗倒性強。畝有效穗數(shù)17.4萬,株高112.1厘米,每穗實粒數(shù)133.7
粒,結(jié)實率80.7%,千粒重26.2克。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米質(zhì)較好。
    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早播、稀播,培育帶蘗壯秧。2、栽插密度每畝1.2~1.5萬叢,單株栽插。3、一般畝總施氮量折合純氮16~18公斤,前中期總量比例為7:3。后期需肥量大,在施足基面肥的前提下早施分蘗肥,達到前期早生穗長。?;ǚ屎土7手厥?,尤其要注意磷、鉀肥的施用。
4、前期夠苗輕擱田,多次脫水把田擱硬實,中后期采取以濕為主,干濕交替,切忌后期早斷水,斷水不能早于收割前5~6天。5、注意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單季稻種植。

15、錢優(yōu)1號
作物名稱:雜交晚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701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2006年省單季雜交晚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53.7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2.1%。2006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17.4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4.0%。
特征特性:該組合屬中熟雜交中秈,全生育期132.3天,比對照汕優(yōu)63短0.9天。株高適中,株型較緊湊,分蘗力較強,穗型中等,著粒較密,耐肥力中等,畝有效穗17.4萬,株高117.9厘米,穗長22.8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67.2粒,實粒數(shù)137.0粒,結(jié)實率81.9%,千粒重26.6克。中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褐稻虱。米質(zhì)較好。
栽培技術要點:1、作單季種植,5月20~25日播種,秧齡20~25d;作連晚種植, 6月上中旬播種,秧齡控制在35d以內(nèi),超過35d采用兩段育秧。2、作單季種植,密度為16.7× cm或20×23.3cm,種足落田苗5~7萬/ 畝;作連晚種植,種植密度為16.7× cm或20×20cm,種足落田苗5~7萬/畝。3、一般每畝施生物有機肥50kg、純氮12~14公斤、P2O5 7.5~10公斤、K2O 12公斤左右。其中基肥占總施肥量50~55%,分蘗肥占20~25%,強調(diào)穗肥施用和穗期補鉀,分促花肥和?;ǚ蕛纱问┯?。切忌后期氮肥過量,以防倒伏。4、加強田間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稻瘟病輕發(fā)秈稻區(qū)作單季晚稻種植。
16、中浙優(yōu)8號
作物名稱:雜交晚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6002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省雜交晚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
495.8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2.3%。2005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36.4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4.4%。
特征特性:該組合屬遲熟雜交中秈,全生育期137.2天,
比對照汕優(yōu)63長5.2天。株型挺拔,葉色深綠,分蘗力較強,穗大粒多,結(jié)實率高,生長清秀,后期熟相較好,畝有
效穗15.5萬,株高120.4厘米,穗長25.7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65.8粒,實粒數(shù)144.5粒,結(jié)實率87.2%,千粒重25.4克。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稻虱。米質(zhì)較優(yōu)。
栽培技術要點:1、一般插秧密度7×6.5寸,畝插1.3萬穴左右;2、該組合耐肥性中等,應避免追肥過遲過多造成倒伏。后期干干濕濕,切忌斷水過早。3、在山區(qū)稻瘟病區(qū)和沿海白葉枯病易發(fā)區(qū)應該作好兩病的防治工作;對螟蟲、卷葉蟲和飛虱的防治要掌握時機,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要加強對紋枯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單季稻種植。

17、甬秈15
作物名稱:早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8024
產(chǎn)量表現(xiàn):甬秈15經(jīng)2006年-2007年寧波市早秈稻區(qū)
試,平均畝產(chǎn)472.1公斤,比對照嘉育293減產(chǎn)2.95%。2008年寧波市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52.4公斤,比對照嘉育293增產(chǎn)4.5%。
特征特性:該品種株型緊湊,屬半矮生型,葉片較挺,葉色淡綠,灌漿快,著粒偏稀,青稈黃熟,谷粒圓。兩年區(qū)試平均全生育期107.9天,比對照短2.8天;平均畝有效穗23.3萬,株高75.1厘米,穗長17.5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00.0粒,實粒數(shù)89.5粒,結(jié)實率89.5%,千粒重25.4克。米質(zhì)適宜加工用米。該品種屬早熟早秈,株高適中,分蘗力中等,抗倒性較好,后期青桿黃熟。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栽培技術要點:要求有足量的基本苗,注意白葉枯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寧波地區(qū)種植。

18、嘉育253
作物名稱:早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5024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浙江省早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00.5公斤,比對照嘉育293增產(chǎn)8.3%;2005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05.7公斤,比對照嘉育293增產(chǎn)5.9%。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早秈,全生育期107.1天,比對照長1.3天。株型緊湊,葉色深綠,葉片長而挺,莖稈粗壯,耐肥抗倒,穗型大,著粒密,后期轉(zhuǎn)色好,畝有效穗20.8萬,株高84.3厘米,穗長17.8厘米,每穗實粒數(shù)106.2粒,結(jié)實率75.2%,千粒重26.0克。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谷粒較圓,直鏈淀粉含量較高,適合作加工用糧。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量30-35公斤/畝,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葉齡不超過5-5.5葉。2、落田苗12-15萬/畝,爭取畝有效穗25萬以上。3、基肥用量一般占總用肥量的60%左右;早施、足施苗肥,配施鉀肥,切忌后肥過重。4、前期多次擱烤田,促根壯蘗;后期忌斷水過早,以促進基部籽粒灌漿飽滿。5、注意白葉枯病等病蟲害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早稻種植。

19、秀水114
作物名稱:單季常規(guī)晚粳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900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2007年嘉興市晚粳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92.6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
12.6%;2008年嘉興市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85.2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11.8 %。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密穗型中熟偏早晚粳稻,全生育期159.0天,比對照短1.0天。株高適中,株型挺,耐肥抗倒,穗型較大,后期熟色較好,豐產(chǎn)性好。畝有效穗20.4萬,株高99.1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35.1粒,實粒數(shù)120.3粒,千粒重26.2克??沟疚敛?、中抗白葉枯病,感褐稻虱,抗條紋葉枯病。米質(zhì)優(yōu)。
栽培技術要點:1、作單季晚稻移栽種植,5月25日前后播種,6月20-25日前后移栽,秧田畝播30公斤,秧本比1:10;2、移栽大田行株距7×4寸,畝栽2萬叢左右,叢插3本,基本苗6萬左右。直播栽培,畝基本苗6-8萬,秧苗4-5葉期注意疏密補稀、填補空缺。3、畝施氮化肥折尿素總量控制在33公斤左右。4、直播田幼苗期秧坂保濕潤,3葉期后淺水促分蘗。抓好苗期稻薊馬,大田紋枯病、縱卷葉蟲、螟蟲、褐稻虱、穗部灰虱,稻曲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和雜草的及早防除。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嘉興、湖州地區(qū)作單季晚稻種植。

20、寧81
作物名稱:連作晚粳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8007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2007年省連作晚粳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499.5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10.0%。2007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70.1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12.8%。
特征特性:該組合屬中熟晚粳稻,全生育期137.9天,比對照秀水63長2.0天。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豐產(chǎn)性好。莖稈粗壯,后期青稈黃熟,轉(zhuǎn)色好。畝有效穗21.4萬,株高92.7厘米,穗長14.9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22.4粒,實粒數(shù)106.7粒,結(jié)實率87.2%,千粒重25.2克??沟疚敛。懈邪兹~枯病和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1、作連晚栽培,播種期為6月25-30日。每畝用種量3.0kg左右,秧田播種量每畝25-30 kg,秧齡25-30天。2、每畝插2.0-2.4萬叢,基本苗8-10萬苗;拋秧栽培每畝拋80-90盤,基本苗8-10萬苗。3、總用肥量每畝施純氮雙季10-12公斤,過磷酸鈣25 kg,氯化鉀7.5kg。4、插種后返青即淺水灌溉,當分蘗總苗數(shù)達到85%-90%苗時即擱田控苗5、寧81穗型大,穗著粒密,后期要注意灰稻虱和蚜蟲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粳稻區(qū)作連作晚稻種植。

21、浙優(yōu)12號
作物名稱:單季雜交晚粳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8019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2006年省單季雜交粳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33.9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7.8%。2007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38.4公斤,比對照秀水63增產(chǎn)11.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遲熟雜交晚粳稻,全生育期152.0天,比對照長4.2天。該組合屬株型緊湊,植株高度適中,繁茂性好,豐產(chǎn)性好,莖稈粗壯,穗大粒多,分蘗力中等,結(jié)實率較高,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強;米質(zhì)與對照秀水63相仿。平均畝有效穗15.8萬,成穗率72.3%,株高120.9厘米,穗長18.7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207.7粒,實粒數(shù)174.0粒,結(jié)實率83.5%,千粒重24.2克。中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感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稻瘟病、白葉枯病和褐稻虱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稻瘟病輕發(fā)粳稻區(qū)作單季稻種植。

22、甬優(yōu)12
作物名稱:單季秈粳雜交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10015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7-2008年省單季雜交晚粳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65.4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6.2%。2009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603.7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22.7%。
特征特性:屬遲熟三系秈粳雜交稻,莖稈粗壯,抗倒性較強;感光性強,生育期長;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全生育期154.1天,比對照長7.3天;平均株高120.9厘米,畝有效穗12.3萬,穗長20.7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327.0粒,實粒數(shù)236.8粒,結(jié)實率72.4%,千粒重22.5克。中抗稻瘟病和條紋葉枯病,中感白葉枯病,感褐稻虱。米質(zhì)中等。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控制基本苗和氮肥用量,加強對稻曲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錢塘江以南作單季稻種植。

23、新兩優(yōu)6號
作物名稱:雜交晚秈稻
審定編號:浙種引2007第001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年參加江蘇省區(qū)試,兩年平均
畝產(chǎn)533.8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2.1%;2005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04.4公斤,較對照增產(chǎn)22.9%。2005年浙江省秈型單季稻省外引種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04.5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0.2%。
特征特性:該組合系中熟偏早晚秈稻,全生育期125.0天,比對照短7.4天。株高、株型松散適中,劍葉適中,較挺篤,后期青桿黃熟,穗大粒多,著粒較密,豐產(chǎn)性較好,有二次灌漿現(xiàn)象。畝有效穗14.9萬,株高114.5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43.0粒,實粒數(shù)119.6粒,結(jié)實率83.6%,千粒重28.1克。中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
栽培技術要點:1、一般5月中旬播種,稀播,培育帶蘗壯秧,畝插1.3-1.5萬叢。2、每畝大田施氮量以10-13公斤為宜,配合施用磷鉀肥,早施分蘗肥,適當追施穗肥3、水漿管理應淺水栽秧,深水保苗,返青后淺水勤灌促分蘗,后期不可斷水過早。4、注意稻瘟病的防治。孕穗期應注意防好稻曲病。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單季稻種植。

24、Ⅱ優(yōu)023
作物名稱:單季雜交晚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9025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6-2007年杭州市單季雜交晚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29.5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7.6%。2008年杭州市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29.2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8.4%。
    特征特性:該組合屬遲熟三系雜交秈稻。植株較高,分蘗力中等,穗型較大。生育期134.7天,比對照長5.1天;平均畝有效穗16.7萬,成穗率59.1%,株高118.6厘米,穗長24.1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74.8粒,實粒數(shù)143.1粒,結(jié)實率81.9%,千粒重25.5克。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白葉枯病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杭州地區(qū)作單季稻種植。

25、豐兩優(yōu)香1號
作物名稱:單季雜交晚秈稻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7017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4-2005年參加江西省水稻區(qū)試,2004年平均畝產(chǎn)556.40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4.19%;2005年平均畝產(chǎn)492.17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63增產(chǎn)4.49%。
    特征特性:該品種株型松散,葉色濃綠,葉片挺直,長勢繁茂,整齊度差,分蘗力一般,有效穗較少,穗大粒多,結(jié)實率較高,熟期轉(zhuǎn)色較好。全生育期126.0天,比對照汕優(yōu)63早熟2.6天。株高117.8厘米,畝有效穗14.1萬,每穗總粒數(shù)180.4粒,實粒數(shù)140.8粒,結(jié)實率78.0%,千粒重27.0克。中感稻瘟病。米質(zhì)較優(yōu)。
栽培技術要點:秧齡30天,栽插規(guī)格5寸×8寸,每畝插1.5萬穴。重點防治稻瘟病等病蟲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浙江省作單季晚秈稻種植。

二、玉米
26、華珍
作物名稱:甜玉米
審定編號:浙審玉2004003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2-2003年省甜玉米區(qū)試,平均鮮穗畝產(chǎn)713.0公斤,比對照超甜3號增產(chǎn)17.3%。2003年省甜玉米生產(chǎn)試驗,平均鮮穗畝產(chǎn)814.9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27.4%。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92.3天,比對照超甜3號遲熟1天。株高228.7厘米,穗位高89.7厘米,果穗長筒型,禿尖少,穗長19.4厘米,穗粗5.2厘米,穗行數(shù)12.6行,行粒數(shù)40.2粒,鮮籽千粒重345.1克。籽粒淺黃色,排列整齊,種皮薄,食用品質(zhì)好。可溶性總糖含量(干基)40.7%。高抗大小斑病和莖腐病,高感玉米螟。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稀植,畝栽3000株左右,重施穗肥,防倒伏。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27、浙鳳甜2號
作物名稱:甜玉米
審定編號:浙審玉2004008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省甜玉米區(qū)試,平均鮮穗畝
產(chǎn)701.1公斤,比對照超甜3號增產(chǎn)9.4%,2004年省甜玉米生產(chǎn)試驗平均鮮穗畝產(chǎn)787.6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3.01%。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85.6天,比對照超甜3號短5.7天。株高189.5厘米,穗位高57.4厘米,果穗長筒型,穗長20.4厘米,穗粗5.2厘米,禿尖長2.5厘米,穗行數(shù)14.9行,行粒數(shù)37.1粒,鮮籽千粒重299.5克。籽粒黃白相間,排列整齊、緊密,種皮較薄,甜度高,可溶性總糖含量(干基)36.7%,商品性好??勾笮“卟。星o腐病,感玉米螟。 
栽培技術要點:寬行密株,畝栽密度3000~3500株,重施攻穗肥。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28、金玉甜1號
作物名稱:甜玉米
審定編號:浙審玉2007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2006年省區(qū)試平均鮮穗畝產(chǎn)809.7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5.5%。2007年省甜玉米生產(chǎn)試驗平均鮮穗畝產(chǎn)781.8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8.7 %。
特征特性:該品種生育期(出苗至采摘)88.4天,比對照超甜3號短2.4天。株高206.7厘米,穗位高71.5厘米;果穗長筒形,穗長19.4 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1.6厘米,穗行數(shù)13.5行,行粒數(shù)36.1粒,鮮千粒重327.7克,單穗鮮重246.4克。籽粒黃白相間,排列整齊。感大、小斑病,高感莖腐病,感玉米螟。商品性較好。
栽培技術要點:該組合植株較高,應適當降低種植密度,及時培土防倒伏;加強苗期管理,促早發(fā);注意防治大、小斑病。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29、浙鳳糯2號
作物名稱:糯玉米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348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春播鮮果穗平均畝產(chǎn)833.1公斤,比對照蘇
玉糯1號增產(chǎn)7.7%;夏秋播鮮果穗平均畝產(chǎn)641.4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3.1%。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89天左右,比對照蘇玉糯1號早熟3天;夏、秋播73天左右,比對照早熟4天。株高春播一般200厘米左右;夏、秋播170-180厘米,穗位高80厘米。株型半緊湊型,多穗性,雙穗率在80%左右,穗長18厘米,穗粗4.2厘米左右,穗行數(shù)12-14行,行粒數(shù)33粒左右,單穗鮮重160克左右,千粒重250克,果穗禿尖少,籽粒排列較緊密,外形較美觀,籽粒純白,商品性好。果穗蒸煮具有甜、糯、香的特點,鮮食風味佳。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合理密植,防止多穗而影響商品性和產(chǎn)量。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30、美玉8號
作物名稱:糯玉米
審定編號:浙審玉2005009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4-2005年省糯玉米區(qū)試平均鮮穗畝產(chǎn)
804.2公斤,比對照蘇玉糯1號增產(chǎn)15.0%,2005年省糯玉米生產(chǎn)試驗平均鮮穗畝產(chǎn)815.9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23.6%。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92.0天,比對照蘇玉糯1號長0.7天。株高204.8厘米,穗位高87.6厘米;果穗圓筒型,穗長20.9厘米,穗粗4.8厘米,穗行數(shù)14.3行,行粒數(shù)36.0粒,鮮籽千粒重308.6克,單穗重272.8克。籽粒白色,排列整齊,直鏈淀粉含量3.1%,皮較薄,風味佳,果穗籽粒中3/4糯質(zhì)型,1/4甜質(zhì)型。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莖腐病,高感玉米螟。
栽培技術要點:該組合植株較高,應適當控制種植密度,每畝3000~3200株為宜,注意后期控制肥水,適期收獲。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31、鄭單958
作物名稱:普通玉米
審定編號:浙審玉2012008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10年-2011年省玉米平均畝產(chǎn)450.4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6.2%。2011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70.9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4.3%。
    特征特性:該組合生育期102.5天,比對照農(nóng)大108短3.2天。株型緊湊,株高208.7厘米,穗位高78.6厘米,空稈率1.8%,倒伏率3.0%,倒折率0%。果穗筒型,籽粒黃色,半馬齒型,軸白色,穗長16.5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1.3厘米,穗行數(shù)14.8行,行粒數(shù)34.2粒,單穗重139.3克,千粒重268.3克,出籽率86.6%。感玉米螟,抗小斑病、莖腐病、高抗大斑病。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株型較緊湊,穗位低,種植密度畝栽3500-4000株,注意防治銹病。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三、大豆
32、臺灣75
作物名稱:菜用大豆
認定編號:浙品認字第271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鮮莢一般畝產(chǎn)500—650公斤。
特征特性:該品種系晚熟菜用春大豆品種。播種至采收80-90天。株高60—65厘米,株型緊湊、圓葉、屬有限生長,主莖節(jié)數(shù)15—16節(jié),頂芽分化為花序,平均分枝3—5個,白花、莢果白毛、豆粒綠色。該品種表現(xiàn)早熟大粒、寬莢、糯性、甜味、成熟一致等特點。
栽培技術要點:植株需肥量大,要施足基肥,即每畝施復合肥25—30Kg,開花結(jié)莢后,籽粒壯大時追施尿素10公斤/畝。注意病毒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33、引豆9701
作物名稱:菜用大豆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341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多年多點大區(qū)對比試驗,一般鮮莢平均畝產(chǎn)620公斤,與矮腳毛豆相仿。
特征特性:該品種系早熟菜用春大豆品種。播種至采收73天左右。株高30~35厘米,
株形較緊湊,單株有效分枝1.9個,有效莢數(shù)17.5莢,單株粒數(shù)33.2粒。鮮莢深綠色,白毛、豆莢寬1.3厘米,長4.9厘米,莢大粒大,鮮莢殼較薄,二、三粒莢多,出籽率高,百莢鮮重220-230克。豆莢蒸煮酥糯、微甜,風味好。抗病性較強,較耐低溫。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增加密度,配合施用氮磷鉀,早施苗肥,重施花莢肥。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早熟鮮食大豆栽培。

34、浙農(nóng)6號
作物名稱:菜用大豆
審定編號:浙審豆2009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8年省菜用大豆區(qū)試鮮莢平均畝產(chǎn)667.9公斤,比對照臺灣75增產(chǎn)12.5%。2009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693.4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1.9 %。
特征特性:播種至采收86.4天,比臺灣75短3.8天。有限結(jié)莢習性,株型收斂,株高36.5厘米,主莖節(jié)數(shù)8.5個,有效分枝3.7個。葉片卵圓形,白花,灰毛,青莢綠色、微彎鐮形。單株有效莢數(shù)20.3個,標準莢長6.2厘米,寬1.4厘米,每莢粒數(shù)2.0粒,鮮百莢重294.2克,鮮百粒重76.8克。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淀粉含量5.2%,可溶性總糖含量3.8%,口感柔糯略帶甜,品質(zhì)優(yōu)。經(jīng)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種鑒定,大豆病毒病SC3病指63.5,感SC3病毒?。籗C7病指52.5,感SC7病毒病。
栽培技術要點: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種,畝用種量約5公斤,注意病毒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春季菜用大豆種植。

35、衢鮮1號
作物名稱:菜用大豆
審定編號:浙審豆2004002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年浙江省秋季菜用大豆生產(chǎn)試驗平均
畝產(chǎn)鮮莢658.2公斤,比對照六月半增產(chǎn)27.8%。一般鮮莢畝產(chǎn)7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系菜用秋大豆品種。播種至采摘生育期80天左右,有限結(jié)莢習性,株高43.2
厘米,主莖較粗壯,主莖節(jié)間數(shù)11.8個,有效分枝1.5個,白花,灰毛,單株結(jié)莢22.2個,莢以二粒莢為主,莢寬粒大,百莢鮮重283.8克,百粒鮮重74.3克。鮮莢翠綠,商品性好,食味糯甜,略帶香味,口感好。鮮豆淀粉含量2.21%,可溶性總糖含量1.42%。
栽培技術要點:夏季種植適宜播期為6月20日至7月上旬,畝植密度1萬株左右;秋季種植適宜播期為7月10日--7月25日,畝植密度1.2萬株左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菜用秋大豆種植。

36、浙秋豆2號
作物名稱:秋大豆
審定編號:浙審豆2003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0-2001年浙江省秋大豆區(qū)試中平均畝產(chǎn)126.9公斤,比對照麗秋1號
增產(chǎn)21.0%。2002年省秋大豆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42.2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36.3%。
    特征特性:該品種全生育期95.7天。有限結(jié)莢習性,株高49.4厘米,主莖節(jié)間數(shù)13.3
個,分枝數(shù)2.7個,葉片卵圓型、偏小、葉色較淺,開紫花。單株有效莢數(shù)33.3個,莢熟色灰褐色,以二粒莢為主。籽粒橢圓形、黃皮、褐臍,百粒重27.9克。省區(qū)試品質(zhì)測定,蛋白質(zhì)、脂肪含量中等。
栽培技術要點:宜在7月15-30日播種,留苗密度1.2-1.5萬株/畝為宜,注意防止倒伏。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本省肥力中等的地塊作秋大豆種植。

四、油菜
37、浙雙72
作物名稱:油菜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220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浙江省油菜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137.3公斤,比對照九二-58系增產(chǎn)21.95%。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43.4公斤,比對照九二-58系增產(chǎn)12.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甘藍型半冬性油菜品種。熟期適中,全生育期220-224天。株高160-170厘米,有效分枝位20-30厘米,一次分枝數(shù)8-9個,單株角果數(shù)400個左右,每角粒數(shù)20-22粒,千粒重4.0克左右。品質(zhì)優(yōu),芥酸含量0.67%,硫苷含量22.73umol/g   ,含油量43.52%。耐濕性較強。
栽培技術要點:施肥量比一般油菜品種適當多些,重施基、苗肥,適施薹花肥,增施磷鉀肥,勿忘施硼肥。年前防凍,年后防漬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38、浙油18
作物名稱:油菜
審定編號:浙審油2006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經(jīng)2003-2005年兩年度省油菜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154.1公斤,比對照浙雙72增產(chǎn)5.4%。2004~2005年度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30.2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5.0%。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226.0天,比對照浙雙72早1.3天。株高168.1 厘米,有效分枝位41.4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數(shù)9.8 個,二次有效分枝數(shù)7.6個,主花序長59.3 厘米,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445.3 個,每角粒數(shù)20.8粒 ,千粒重3.9克。品質(zhì)優(yōu),芥酸含量0.11%,硫苷含量22.3微摩爾/克,含油量42.8%,油酸含量69.2%。菌核病和病毒抗性與對照相仿。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施用硼肥,加強病蟲害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39、浙油50
作物名稱:油菜
審定編號:浙審油2009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9年兩年度168.0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5.7%。2008~2009年度省油菜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78.8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9.4%。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227.4天,略早于對照,屬中熟甘藍型半冬性油菜。株高157.2 厘米,有效分枝位39.8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數(shù)10.4 個,二次有效分枝數(shù)8.5個,主花序有效長度55.7 厘米,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481.8個,每角粒數(shù)21.9粒 ,千粒重4.3克。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油料及制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品質(zhì)檢測,含油量49.0%,芥酸含量0.05%,硫甙含量26.0µmol/g。經(jīng)浙江省農(nóng)科院植微所抗性鑒定,菌核病和病毒病抗性與對照相仿。
栽培技術要點:重施基苗肥,須施硼肥,加強病蟲害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油菜產(chǎn)區(qū)種植。

40、浙大619
作物名稱:油菜
審定編號:浙審油2009002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6~2008年兩年度平均畝產(chǎn)163.3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9.9%。2008-2009年度參加省油菜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68.7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3.2%。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225.2天,與對照浙雙72相仿,屬中熟甘藍型半冬性油菜。株高182.6厘米,有效分枝位54.8厘米,一次分枝數(shù)10.2個,二次分枝數(shù)8.0個,主花序有效長60.6厘米,單株有效角果515.7個,每角實粒數(shù)23.6粒,千粒重4.05克。品質(zhì)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油料及制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含油量45.2%,芥酸含量0.1%,硫甙含量18.43µmol/g。經(jīng)浙江省農(nóng)科院植微所鑒定:菌核病株發(fā)病率17.4%,病指13.3;病毒病株發(fā)病率35.0%,病指16.2,菌核病、病毒病抗性均強于對照。
栽培技術要點:重施基苗肥,需施硼肥,做好病蟲害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油菜產(chǎn)區(qū)種植。

五、西瓜
41、早佳
作物名稱:西瓜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325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一般畝產(chǎn)可達3000公斤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雜交一代早熟西瓜,植株生長穩(wěn)健,
座果性好,開花至成熟28天左右。果實圓形,單果重5-8公斤。瓜果綠色底覆蓋有青黑色條斑,皮厚0.8-1厘米,不耐貯運。果肉粉紅色,肉質(zhì)松脆多汁,中心糖度12%,邊緣9%左右,品質(zhì)佳。耐低溫弱光照。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采用大棚等保護地設施栽培,加強肥水管理,早春播種可多茬收獲;不耐連作,應輪作或嫁接栽培;大棚畝栽約300株,小棚畝栽約500株,采用三蔓整枝,注意病蟲害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保護地早熟栽培。

42、浙蜜3號
作物名稱:西瓜
認定編號:浙品認字第217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一般畝產(chǎn)2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雜交一代新品種,生長穩(wěn)健,座果
能力強,果實高園或園形,果皮深綠色,隱顯深色條紋,一般單瓜重5-6公斤,皮厚1.2厘米,果肉紅色,肉細脆嫩,多汁,風味好,中心糖度11%左右,邊糖8%左右,梯度小,品質(zhì)優(yōu),開花至果實成熟約需35天左右,采收期較寬。,
栽培技術要點:不耐連作,應輪作或嫁接栽培;畝植600株左右,果實膨大期要加強肥水管理。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我省作露地中晚熟栽培。

43、早春紅玉
作物名稱:西瓜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340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一般畝產(chǎn)可達2500公斤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小型早熟雜交一代西瓜。植株生長穩(wěn)健,常溫下開花至成熟約25天。瓜形橢圓,單瓜重1.3-2.5公斤。瓜皮綠色間有墨綠色條紋,商品性好,瓜皮薄,果皮厚0.3厘米左右。瓤桃紅色,肉質(zhì)鮮嫩爽口,中心糖度12%左右,邊緣糖度8-9%,口感佳。較抗病。遇較長時間的低溫、多雨,開花至成熟時期延長,瓜形會偏圓偏小。
栽培技術要點:需用大棚等保護地設施栽培;不耐連作,應輪作或嫁接栽培;注意肥水管理,防裂果。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保護地栽培。

44、拿比特
作物名稱:西瓜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307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一般畝產(chǎn)可達2000公斤。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小型雜交一代西瓜。果實橢圓形,果形穩(wěn)定,單果重約2公斤。果皮薄,瓜皮為花皮。紅瓤,   肉質(zhì)脆嫩,   中心糖度12%以上,梯度小。早春栽培座果容易,連續(xù)結(jié)果性好,不抗蔓割病。
栽培技術要點:不耐連作,應輪作或嫁接栽培,需用大棚等保護地栽培;注意不宜過多施肥,特別是氮肥,畝栽500株左右,適時采收。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春季早熟和秋季小型西瓜保護地栽培。

六、小麥
45、揚麥158
作物名稱:小麥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181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在1990年-1992年兩年省小麥區(qū)試,
平均畝產(chǎn)216公斤,比對照浙麥2號平均增產(chǎn)4.3%。
特征特性:平均全生育期174.34天,與揚麥5號相仿,
屬早中熟類型。為春性紅粒小麥,株型緊湊,穗長方型,長
芒、白殼,分蘗力中等,穗大粒重,增產(chǎn)潛力大,品質(zhì)優(yōu)于
揚麥5號,赤霉病抗性為中感至中抗,強于浙麥2號。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10月底至11月初播種,畝用種量
9-10公斤;做好赤霉病和黃花葉病的綜合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在全省麥區(qū)種植。

46、揚麥12
作物名稱:小麥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1003
產(chǎn)量表現(xiàn):1997和1998年度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區(qū)試,
平均畝產(chǎn)297.4公斤,較對照揚麥158平均增產(chǎn)4.1%。
特征特性:熟期與揚麥158相當。株高92cm左右,分
蘗力強,畝有效穗30-34萬,長芒,白殼,紅粒,每穗36粒左右,千粒重40克,后期灌漿快,熟相較好??拱追鄄?,中抗赤霉病,紋枯病輕,耐寒性好于揚麥158,耐肥、抗倒性一般,耐高溫逼熟。品質(zhì)上屬優(yōu)質(zhì)中筋小麥。適宜作為蒸煮類專用小麥生產(chǎn)。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10月25日至11月15日播種,畝基本苗15萬左右。
    適宜種植區(qū)域:在我省麥區(qū)可作為揚麥158替代品種種植,梭條花葉病毒病重發(fā)田塊不宜種植。

七、棉花
47、湘雜棉8號
作物名稱:棉花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5018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0-2001年參加長江流域棉區(qū)品種區(qū)域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畝產(chǎn)分別為247.0公斤、102.5公斤和89.19公斤,分別為對照品種泗棉3號的120.0%、111.2%和115.2%。2002年生產(chǎn)試驗,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畝產(chǎn)分別為246.1公斤、101.4公斤和73.96公斤,分別為對照品種的115.1%和113.4%和119.5%。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轉(zhuǎn)基因抗蟲雜交一代春棉品種,耐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高抗紅鈴蟲.長江流域棉區(qū)作春棉種植生育期128天。植株塔形、緊湊,株高107.5厘米,莖稈粗壯,葉片較大、深綠色,單株果枝數(shù)17.2臺,單株結(jié)鈴22.0個,鈴卵圓形,單鈴重6.0克,籽指10.6克,衣分41.5%,霜前花率86.9%。耐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高抗紅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0毫米,比強度30.2 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5.1,整齊度指數(shù)86.7%,伸長率5.7%,反射率75.6%,黃度8.3,紡紗均勻性指數(shù)148。
栽培技術要點:(1)畝密度1300~1500株;(2)注意氮、磷、鉀肥結(jié)合,特別要重施鉀肥;(3)大田防積水,吐絮初期及時摘除爛鈴,棉田全生育期要瀝水。(4二、三代棉鈴蟲一般不需防治,注意棉鈴蟲大暴發(fā)四代的防治;注意盲蝽蟓、蚜蟲、紅蜘蛛、棉葉蟬和斜紋夜蛾等非鱗翅目害蟲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江蘇、安徽淮河以南以及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南部等長江流域棉區(qū)作春棉品種種植。

八、馬鈴薯
48、中薯3號
作物名稱:馬鈴薯
審定編號:國審薯2005005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在1996~1997年參加國家馬鈴薯品種早熟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1501公斤,比對照鄭薯4號增產(chǎn)39.9%。2004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796公斤,比對照東農(nóng)303增產(chǎn)27.84%。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早熟品種,出苗后生育日數(shù)67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50厘米左右,單株主莖數(shù)3個左右,莖綠色,葉綠色,茸毛少,葉緣波狀?;ㄐ蚩偣>G色,花冠白色,雄蕊橙黃色,柱頭3裂,天然結(jié)實。塊莖橢圓形,淡黃皮淡黃肉,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淺,單株結(jié)薯5.6個,商品薯率80%~90%。幼苗生長勢強,枝葉繁茂,匍匐莖短,日照長度反應不敏感,塊莖休眠期60天左右,耐貯藏。田間表現(xiàn)抗花葉病毒病,不抗晚疫病。塊莖品質(zhì):干物質(zhì)含量19.1%,粗淀粉含量12.7%,還原糖含量0.29%,粗蛋白含量2.06%,維生素C含量21.1毫克/100克鮮薯,蒸食品質(zhì)優(yōu)。
栽培技術要點:1、選擇土質(zhì)疏松、灌排方便地塊,忌連作且不能與其他茄科作物輪作。2、播前催芽,施足基肥,加強前期管理,少施追肥,及時培土中耕,促使早發(fā)棵早結(jié)薯,結(jié)薯期和薯塊膨大期及時灌溉,后期防莖葉徒長,收獲前一周停止灌水。3、二季作地區(qū)春季1月至3月中下旬播種,播前催芽,地膜覆蓋可適當提前播種;秋季8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整薯播種,播前用5ppm 赤霉素水溶液浸泡5~10分鐘后用濕潤沙土覆蓋催芽,防止爛薯,10月下旬至12月初收獲。4、畝密度4500~5000株;留種田畝密度6000~6500株。5、二季作地區(qū)留種,春季適當早收、秋季適當晚播,注意及時噴藥防蚜,并嚴格淘汰病、雜、劣株。晚疫病多發(fā)區(qū)要加強防治工作。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馬鈴薯種植地區(qū)種植。

49、東農(nóng)303
作物名稱:馬鈴薯
審定編號:浙品認字第218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單株產(chǎn)薯0.4公斤左右。春播,每畝產(chǎn)薯1800~2000公斤;秋播,畝產(chǎn)薯900~1000公斤。
特征特性:植株直立,莖稈粗壯,株高45厘米左右,開展度40厘米×50厘米,分枝中等,葉綠色,花白色。結(jié)薯集中,且部位高,易于采收。薯塊外觀好,卵圓形,表皮光滑,淡黃色,芽眼淺,肉黃色。薯塊大而整齊,長6~8厘米,橫徑5~6厘米,單株結(jié)薯6~7個,單株產(chǎn)薯0.4公斤左右。早熟,播種至初收85~90天,地膜覆蓋栽培,4月中旬即可采收。秋播,11月可采收。高抗花葉病毒病,輕感卷葉病毒病和青枯病。耐濕性較強,除旱地外,也適宜水田種植。品質(zhì)優(yōu),食味佳。
栽培技術要點:1、種薯處理。播前將種薯薄攤于溫暖見光處或陽光下曝曬數(shù)日,使幼芽和薯皮綠化,再切塊播種,可提早3~5天出苗,并有利壯苗。2、密度每畝4000~4500株,地膜覆蓋栽培密度可增至6000株。播前起85~90厘米寬的高畦,畦上雙行栽,株距25~30厘米。結(jié)薯部位高,出苗至封壟前結(jié)合鋤草培土2~3次,防止薯塊裸露。3、重施基肥,結(jié)合施用焦泥灰、草木灰更有利多結(jié)薯、結(jié)大薯。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于江、浙一帶種植。

二、2012年浙江省農(nóng)作物推薦品種介紹
1、中早41
作物名稱:常規(guī)早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12002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9-2010年浙江省早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462.8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7.0%。2011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70.8公斤,比對照嘉育293增產(chǎn)6.9%。
特征特性:中早41屬中遲熟早秈稻,莖稈粗壯,抗倒性好,分蘗力較弱。全生育期114.3天,比對照長2.1天。平均畝有效穗18.0萬,成穗率70.5%,株高95.1厘米,穗長20.0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53.2粒,實粒數(shù)122.0粒,結(jié)實率79.7%,千粒重24.1克。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
栽培技術要點:適時早播,適當密植。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全省作早稻種植。

2、溫718
作物名稱:常規(guī)早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12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9-2010年浙江省早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449.3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3.9%。2011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52.1公斤,比對照嘉育293增產(chǎn)2.6%。
特征特性:溫718屬中遲熟早秈稻,莖稈堅韌,抗倒性較強,分蘗力強。全生育期115.0天,比對照長2.8天。平均畝有效穗21.5萬,成穗率74.3%,株高88.8厘米,穗長20.3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27.8粒,實粒數(shù)102.5粒,結(jié)實率80.2%,千粒重24.1克。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后期貪青。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全省作早稻種植。

3、浙優(yōu)18
作物名稱:單季秈粳雜交稻
引種編號:浙審玉2009005
產(chǎn)量表現(xiàn):浙優(yōu)18經(jīng)2010-011年省單季秈粳雜交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662.1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7.8%。2011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672.4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5.3%。
特征特性:該組合屬秈粳交偏粳型三系雜交稻,生育期較長,莖稈粗壯,抗倒性好;分蘗力中等偏弱,穗大粒多。兩年區(qū)試平均全生育期153.6天,比對照長1.0天。平均株高122.0厘米,畝有效穗13.0萬,成穗率64.0%,穗長20.5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306.1粒,實粒數(shù)233.0粒,結(jié)實率76.3%,千粒重23.2克。中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作單季稻種植。

4、內(nèi)5優(yōu)8015
作物名稱:雜交晚秈稻
審定編號:國審稻2010020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年-2008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90.8千克,比對照Ⅱ優(yōu)838增產(chǎn)3.3%,增產(chǎn)點比率69.0%。2009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91.4千克,比對照Ⅱ優(yōu)838增產(chǎn)8.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對照Ⅱ優(yōu)838短1.6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熟期轉(zhuǎn)色好,稃尖無色無芒,有二次灌漿現(xiàn)象,每畝有效穗數(shù)16.1萬穗,株高122.2厘米,穗長26.8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57.0粒,結(jié)實率80.8%,千粒重32.0克。高感稻瘟病、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米質(zhì)優(yōu)。
栽培技術要點:1.大田每畝用種量0.75千克,稀播勻播。2.秧齡掌握在30天內(nèi),適時移栽,每畝插足l.3萬穴以上,每畝基本苗達到6~7萬苗。3.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施總肥量的70%促分蘗,移栽后15天內(nèi)施完其余的30%;后期濕潤灌溉,防止斷水過早。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qū)(武陵山區(qū)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區(qū)的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fā)區(qū)作一季中稻種植。
5、甬優(yōu)15
作物名稱:單季秈粳雜交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12017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8-2009年省單季雜交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97.1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8.6%。2011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634.5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9.2%。
特征特性:該組合屬秈粳交偏秈型三系雜交稻,莖稈堅韌,抗倒性較好;穗大粒多,青稈黃熟。全生育期138.7天,比對照長3.1天;平均株高127.9厘米,畝有效穗11.9萬,成穗率60.8%,穗長24.8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235.1粒,實粒數(shù)184.4粒,結(jié)實率78.5%,千粒重28.9克。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褐稻虱。米質(zhì)較優(yōu)。
栽培技術要點:單季5月下旬至6月初播種,畝播種量6.5公斤/畝以內(nèi),單季栽培移栽密度8×8寸,雙本插。建設比其它品種遲播5~7天,以避開飛虱危害,防治條紋葉枯病和矮縮病。后期忌斷水過早,90%以上谷粒黃熟后收割,切忌割青。注意稻曲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作單季稻種植。

6、甬優(yōu)17
作物名稱:單季秈粳雜交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12018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9-2010年省單季秈粳雜交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625.0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31.0%。2011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646.0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22.6%。
特征特性:該組合屬秈粳交三系雜交稻,莖稈堅韌,抗倒性強;生育期適中,后期轉(zhuǎn)色好,穗大粒多。全生育期150.3天,比對照長3.7天。平均株高128.8厘米,畝有效穗11.9萬,成穗率67.3%,穗長25.9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303.1粒,實粒數(shù)246.3粒,結(jié)實率81.6%,千粒重24.1克??沟疚敛?,中感白葉枯病,感褐稻虱。米質(zhì)較優(yōu)。
栽培技術要點:單季5月下旬至6月初播種,畝播種量6.5公斤/畝以內(nèi);秧齡20-22天。單季栽培移栽密度8×8寸,雙本插。孕穗至抽穗揚花期薄水養(yǎng)胎授粉,灌漿成熟期干濕交替,要求10天兩頭灌淺水,至收割前一周斷水,忌斷水過早。要加強秧田期和大田前期的飛虱防治和后期的稻曲病防治。90%以上谷粒黃熟后收割,切忌割青。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作單季稻種植。

7、黃華占
作物名稱:常規(guī)晚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10014
產(chǎn)量表現(xiàn):黃華占經(jīng)2007年-2008年省單季雜交晚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31.6公斤,比對照減產(chǎn)2.6%。2009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35.3公斤,與對照平產(chǎn)。
特征特性:黃華占屬秈型常規(guī)稻,株型集散適中,熟期較早,莖稈較堅韌,抗倒性較強,分蘗力較強,穗型中等,結(jié)實率較高,后期轉(zhuǎn)色好。該品種劍葉窄而挺,微卷,劍葉角度小,谷粒較長,谷殼黃亮,稃尖無色,千粒重較低。兩年平均全生育期127.4天,比對照短6.8天;平均株高102.0厘米,穗長23.0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56.1粒,實粒數(shù)139.8粒,結(jié)實率89.6%,千粒重23.2克。米質(zhì)優(yōu)。中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稻瘟病、白葉枯病和褐稻虱等病蟲害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稻瘟病輕發(fā)地區(qū)作單季秈稻種植。

8、嘉優(yōu)5號
作物名稱:單季雜交晚粳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10017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8-2009年省單季雜交粳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56.3公斤,比對照秀水09增產(chǎn)17.8%。2009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68.8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5.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粳型三系雜交晚粳稻,全生育期146.3天,比對照長0.6天。該組合株高適中,株型較緊湊,莖稈堅韌,抗倒性較強;感光,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后期轉(zhuǎn)色較好,豐產(chǎn)性好。米質(zhì)中等。平均畝有效穗13.3萬,成穗率73.2%,穗長19.8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73.7粒,實粒數(shù)156.2粒,結(jié)實率90.0%,千粒重28.6克。中抗稻瘟病, 感白葉枯病,感褐稻虱,中感條紋葉枯病。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密植,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我省粳稻區(qū)作單季稻種植。

9、錢優(yōu)2號
作物名稱:連作雜交晚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10009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8-2009年省連作雜交晚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21.6公斤,比對照汕優(yōu)10號增產(chǎn)7.9%。2009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98.6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6.3%。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稻,全生育期122.9天,比對照長0.9天。該組合莖稈較粗,抗倒性較好,生育期適中,分蘗力中等,穗型較大,豐產(chǎn)性好。米質(zhì)較優(yōu)。平均畝有效穗16.3萬,成穗率70.9%,穗長23.4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87.4粒,實粒數(shù)136.1粒,結(jié)實率72.7%,千粒重25.2克.。中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我省秈稻區(qū)作連作稻種植。
10、Y兩優(yōu)689
作物名稱:常規(guī)晚秈稻
審定編號:浙審稻2011015
產(chǎn)量表現(xiàn):Y兩優(yōu)689經(jīng)2008年-2009年省單季雜交晚秈稻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82.4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6.7%。2010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601.1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4.1%。
特征特性:該組合生長整齊,株高、株型適中,劍葉較挺、略內(nèi)卷,葉色淺綠,莖稈較粗壯;分蘗力較強,穗型較大,著粒中等;谷殼黃亮,谷粒長粒形,穎尖無色,偶有短芒。兩年平均全生育期134.7天,比對照短0.5天;株高122.9厘米,穗長25.9厘米,每穗總粒數(shù)161.7粒,實粒數(shù)141.2粒,結(jié)實率87.4%,千粒重27.0克。米質(zhì)指標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zhì)部頒4等。中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作單季稻種植。

11、浙甜6號
作物名稱:甜玉米
審定編號:浙審玉2005003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2003年省甜玉米區(qū)試平均鮮穗畝產(chǎn)709.7公斤,比對照超甜3號增產(chǎn)16.8%,2003年省甜玉米生產(chǎn)試驗平均鮮穗畝產(chǎn)761.9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9.2%。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87.6天,比對照超甜3號短3.7天。株高212.3厘米,穗位高68.5厘米,果穗圓筒型,穗長19.1厘米,禿尖長2厘米,穗粗5.4厘米,穗行數(shù)14.1行,行粒數(shù)39.3粒,鮮籽千粒重349.3克。籽粒黃白相間,甜脆,皮較薄,可溶性總糖含量9.5%,風味好。中抗小斑病、抗大斑病。
栽培技術要點:發(fā)芽勢較弱,要求育苗移栽。每畝密度以3300~3500株為宜,并適當增加施肥量和穗肥用量。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12、科甜1號
作物名稱:甜玉米
審定編號:浙審玉2008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2006年省區(qū)試鮮穗平均畝產(chǎn)870.1公斤,比對照超甜3號增產(chǎn)12.6%。2007年省生產(chǎn)試驗鮮穗平均畝產(chǎn)804.7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1.9%。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90.6天,比對照短0.5天。株高219.0厘米,穗位高84.6厘米,穗長20.1厘米,穗粗4.9厘米,果穗筒形,籽粒黃白相間,排列整齊。禿尖長1.5厘米,穗行數(shù)14.2行,行粒數(shù)38.1粒,鮮籽千粒重287.9克,單穗鮮重285.0克。鮮穗外觀品質(zhì)較好,籽粒黃白相間,品質(zhì)較優(yōu),可溶性總糖含量8.48%。感小斑病,中抗大斑病,中抗莖腐病,感玉米螟。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穗位較高,中上部葉片較寬,中后期注意培土防倒。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13、蘇玉糯202
作物名稱:糯玉米
審定編號:浙審玉2009006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 2008年平均鮮穗畝產(chǎn)882.1公斤,比對照蘇玉糯2號增產(chǎn)15.1%。2009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鮮穗畝產(chǎn)1018.7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23.3%。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83.3天,比對照蘇玉糯2號長2.8天。該品種株高225.8厘米,穗位高97.0厘米,雙穗率12.0%,倒伏率8.4%,倒折率1.2%。果穗長錐型,穗長19.5厘米,穗粗5.0厘米,禿尖長1.5厘米,穗行數(shù)13.1行,行粒數(shù)37.2粒,籽粒白色,排列整齊,鮮千粒重316.8克,單穗鮮重238.2克。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稻米及制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直鏈淀粉含量2.5%,感官品質(zhì)、蒸煮品質(zhì)綜合評分83.7分,比對照蘇玉糯2號高1.0分,蒸煮品質(zhì)、柔嫩性好。經(jīng)東陽玉米研究所抗病蟲性接種鑒定,抗莖腐病,中抗大、小斑病,感玉米螟。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植株較高、穗位高,應適當控制種植密度,蹲苗控高,注意防倒。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14、美玉加甜糯7號
作物名稱:糯玉米
引種編號:浙種引2008第008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8年浙江省糯玉米品種引種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鮮穗797.3公斤,比對照蘇玉糯2號增產(chǎn)6.4%。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85.5天,比對照蘇玉糯2號長4.8天。株高203.0厘米,穗位高102.0厘米,雙穗率32.9%,空稈率1.3%,倒伏率0%,倒折率0.7%,穗長20.2厘米,穗粗4.4厘米,禿尖長1.0厘米,穗行數(shù)16.0行,行粒數(shù)37.3粒,鮮籽千粒重243.3克,出籽率67.2%,單穗鮮重211.7克,凈穗重75.5%。果穗穗形長錐形,籽粒色白,排列整齊,商品性較好;甜糯籽粒分離比例為1:3,口感佳,直鏈淀粉含量2.4%。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抗莖腐病,高感玉米螟。
栽培技術要點:注意重視基肥促早發(fā),適當控制種植密度。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15、金糯628
作物名稱:糯玉米
引種編號:浙審玉200900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8年省區(qū)試平均鮮穗畝產(chǎn)910.5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8.4%。2009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鮮穗畝產(chǎn)1037.6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25.6%。
特征特性:該品種生育期(出苗至采收)80.0天,比對照蘇玉糯2號略早。該品種株高217.7厘米,穗位高83.9厘米,雙穗率7.8%,倒伏率為1.7%,無倒折。果穗筒型,穗長18.0厘米,穗粗5.1厘米,禿尖長0.7厘米,穗行數(shù)16.0行,行粒數(shù)32.7粒,鮮千粒重307.6克,單穗重245.7克。籽粒白色,排列整齊,糯甜籽粒比例3:1??诟信粗袔穑ぽ^薄??剐“卟?、中抗大斑病、莖腐病,感玉米螟。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密植,早施苗肥促早發(fā)。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16、浙鮮豆5號
作物名稱:菜用大豆
審定編號:浙審豆2008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2006年省菜用大豆區(qū)試鮮莢平均畝產(chǎn)624.3公斤,比對照臺灣75增產(chǎn)14.6%。2006年省生產(chǎn)試驗鮮莢平均畝產(chǎn)523.0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2.0%。
特征特性:播種至采收85.0天,比臺灣75短1.9天。有限結(jié)莢習性,株高35.8厘米,株型收斂,主莖節(jié)數(shù)8.8個,有效分枝2.7個。葉片卵圓形,白花,灰毛,青莢淡綠色、直葫蘆形。單株有效莢數(shù)26.3個,標準莢長4.9厘米,寬1.3厘米,每莢粒數(shù)1.9粒,百莢鮮重239.8克,百粒鮮重63.1克??诟絮r脆,淀粉含量3.56%,可溶性總糖含量3.06%。抗SC3病毒病,感SC7病毒病。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較耐肥抗倒,在栽培上可適當增施肥料,根據(jù)地力適當調(diào)節(jié)種植密度,視鼓粒飽滿程度和莢色適時采收。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春季菜用大豆種植。

17、衢鮮2號
作物名稱:菜用大豆
審定編號:浙審豆2007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4-20005年衢州市夏季菜用大豆區(qū)試鮮莢平均畝產(chǎn)856.1公斤,比對照六月半增產(chǎn)9.6%。2006年衢州市夏季菜用大豆生產(chǎn)試驗,鮮莢平均畝產(chǎn)866.1公斤,比對照六月半增產(chǎn) 16.7 %。
特征特性:播種至采鮮莢81.7天,比對照六月半短2.0天;有限結(jié)莢習性,株高56.7厘米,主莖較粗壯,主莖節(jié)數(shù)14.4個,葉片卵圓形,白花,灰毛,結(jié)莢性好,單株有效莢數(shù)33.7個,單莢粒數(shù)2.2粒,3粒莢比例較高,莢寬粒大,百莢鮮重291.9克,百粒鮮重69.0克。鮮莢商品性好,食味糯甜,略帶香味,口感好。種皮黃色,臍淡褐色,干籽百粒重36克。干籽含油量18.91%,蛋白質(zhì)含量42.04%(換算系數(shù)5.71%);鮮豆淀粉含量2.95 %,可溶性糖含量1.97%。
栽培技術要點:作夏大豆種植,適宜播種期在6月20日至7月上旬;作秋大豆種植,適宜播種期在7月中旬至7月底。夏播每畝密度0.8~1萬株,秋播每畝密度1.2萬株左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衢州作菜用秋大豆種植。

18、浙農(nóng)8號
審定編號:浙審豆2009002
作物名稱:菜用大豆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7年省菜用大豆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699.0公斤,比對照臺灣75增產(chǎn)12.1%,達顯著水平;2008年省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70.2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6.4%,未達顯著水平;兩年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637.4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9.7%。2009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704.4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3.7 %。
特征特性:該品種生育期(出苗至采鮮莢)85.0天,比臺灣75短5.2天。有限結(jié)莢習性,株型收斂,株高27.2厘米,主莖節(jié)數(shù)7.7個,有效分枝3.8個。葉片卵圓形,大小中等,白花,灰毛,青莢綠色、微彎鐮形。單株有效莢數(shù)22.0個,標準莢長5.2厘米,寬1.3厘米,平均每莢粒數(shù)2.1粒,鮮百莢重254.2克,鮮百粒重70.3克。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淀粉含量4.2%,可溶性總糖含量2.3%,口感較糯,品質(zhì)較優(yōu)。經(jīng)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種鑒定,大豆病毒病SC3病指5.0,抗SC3病毒病;SC7病指27.0,中抗SC7病毒病。
栽培技術要點: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種,畝用種量約6公斤,苗期應早管促早發(fā)。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春季菜用大豆種植。

19、中雙11號
作物名稱:油菜
審定編號:國審油2008030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6~2008年兩年度長江下游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167.2公斤,比對照秦優(yōu)7號減產(chǎn)0.98%。2007~2008年度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59.6公斤,比對照秦優(yōu)7號減產(chǎn)3.5%。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平均233.5天,與對照秦優(yōu)7號熟期相當。株高153.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平均8.0個??沽亚v性較好,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357.60個,每角粒數(shù)20.20粒,千粒重4.66g。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油料及制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測試,平均芥酸含量0.0%,餅粕硫甙含量18.84μmol/g,含油量49.04%。區(qū)試田間調(diào)查,平均菌核病發(fā)病率12.88%、病指為6.96,病毒病發(fā)病率9.19%、病指為4.99。抗病鑒定結(jié)果為低抗菌核病??沟剐暂^強。
栽培技術要點:重施基苗肥,需施硼肥,做好病蟲害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油菜產(chǎn)區(qū)種植。

20、京欣一號
作物名稱:露地西瓜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320號
產(chǎn)量表現(xiàn):一般畝產(chǎn)可達3500公斤。
特征特性:京欣一號為,早熟雜交一代西瓜。經(jīng)多年試驗、試種,表現(xiàn)植株長勢強健,抗病性較好,易座果。果高圓形,綠花皮,單果重平均5-6公斤。瓤大紅色,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邊緣8.5%。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適用于溫室、大中小棚、露地地膜覆蓋栽培等多種栽培形式;施肥以底肥為主,每畝有機肥3000公斤左右,在栽培過程中實施追施氮磷鉀等肥料;每畝700~800株;株行距0.6×1.5米;采用三蔓整枝,每棵秧選坐一個果,留瓜節(jié)位在12~15節(jié),以側(cè)蔓第2個雌花坐果為主,當果實達到鴨蛋大時,及時灌膨果水肥,以后保持地面濕潤,采收前5~7天,停止?jié)菜苑懒压稀?br />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全省作露地、保護地早熟及延后栽培。

21、浙蜜5號
作物名稱:西瓜
審定編號:浙品審字第315號(2001年)
產(chǎn)量表現(xiàn):一般畝產(chǎn)可達3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西瓜品種。經(jīng)多年試驗、試種,表現(xiàn)植株長勢穩(wěn)健,較抗病。座果性好,開花至成熟32天左右,果實高圓形,光滑圓整,單瓜重5-6公斤。皮厚約1厘米,較耐貯運。皮色深綠,覆墨綠色隱條紋。果肉紅色,中心糖度12%,邊緣9%左右,品質(zhì)佳。
栽培技術要點:有一株結(jié)多果的特點,需肥量大,遇低溫時低節(jié)位座果有皮厚和空心現(xiàn)象。肥水不足時,果形偏小。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露地中晚熟栽培,也可作小拱棚早熟避雨栽培。

22、揚麥18
作物名稱:小麥
審定編號:浙審麥2011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經(jīng)2008-2010年度浙江省小麥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357.0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6.8%。2010-2011年度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36.7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chǎn)0.2%。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小麥,株型較緊湊,莖稈堅韌,抗倒性較強。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籽粒飽滿。長方形穗,白殼,長芒,紅粒,半硬質(zhì)。全生育期185.3天,比對照長2.7天;株高82.1厘米,畝有效穗25.9萬,成穗率43.8%,穗長8.5厘米,每穗粒數(shù)36.4粒,千粒重40.9克。中感赤霉病。
    栽培技術要點:適期早播,促進分蘗成穗,注意防治赤
霉病。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種植。

23、揚麥19
作物名稱:小麥
審定編號:浙審麥2011002
產(chǎn)量表現(xiàn):經(jīng)2008-2010年度浙江省小麥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352.1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5.4%。2010-2011年度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52.5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chǎn)4.9%。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小麥,株型較緊湊,植株較矮,莖稈堅韌,抗倒性強。分蘗力較強,籽粒飽滿。紡錘形穗,白殼,長芒,紅粒,半硬質(zhì)。全生育期183.1天,比對照長0.5天;株高76.8厘米,畝有效穗28.1萬,成穗率46.0%,穗長8.3厘米,每穗粒數(shù)34.4粒,千粒重41.3克。中感赤霉病。
    栽培技術要點:適期早播,注意防治赤霉病。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種植。

24、浙啤33
作物名稱: 大麥
認定編號:浙認麥2008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4~2006年度浙江省大麥品種比較試驗,平均畝產(chǎn)分別為303.7公斤和379.5公斤,比對照花30分別增產(chǎn)2.6%和1.9%;兩年度平均畝產(chǎn)341.6公斤,比對照花30增產(chǎn)2.3%;2006~2007年度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48.4公斤,比對照花30增產(chǎn)5.2%。
特征特性:二棱春性皮大麥,葉色濃綠,旗葉寬,苗期生長旺,耐濕性強,莖稈粗壯,抗倒性好,株型緊湊,易脫粒。根據(jù)2005~2006年度省大麥品種比較試驗結(jié)果,全生育期174.5天,株高76.6厘米,比對照花30矮6.5厘米,畝有效穗36.0萬,每穗實粒數(shù)26.7粒,千粒重42.2克。兩年抗病性鑒定結(jié)果,中感赤霉病和黃花葉病。品質(zhì)經(jīng)測定,細粉麥芽浸出率81.27%,糖化力217.80WK,蛋白質(zhì)含量9.83%。
栽培技術要點:一般在11月上中旬播種,保證基本苗20萬左右,施足基肥,重施麥槍肥,促進分蘗成穗,并適施穗肥促平衡。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25、浙大8號
作物名稱:大麥
審定編號:浙(非)審麥2009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7-2008年度大麥品比試驗,平均畝產(chǎn)342.7公斤,比對照花30增產(chǎn)6.0%。2008~2009年度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63.9公斤,比對照花30減產(chǎn)2.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二棱半冬性偏春性皮大麥,全生育期171.5天,比對照短1.5天。該品種株型較緊湊,莖稈粗壯,分蘗力中等偏弱。耐濕性、豐產(chǎn)性較好。籽粒飽滿呈橢圓形,千粒重高。平均平均株高90.5厘米,比對照高3.6厘米,畝有效穗35.3萬,比對照少1.3萬,每穗實粒數(shù)24.7粒,比對照少1.5粒,千粒重47.0克,比對照高5.2克。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增加用種量,早施苗肥,提高成穗率。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我省種植。

26、浙鳳棉1號
作物名稱:棉花
審定編號:浙審棉2007002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4-2005年省棉花品種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113.2公斤,比對照湘雜棉2號增產(chǎn)17.5%。2006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皮棉132.5公斤,比對照湘雜棉2號增產(chǎn)20.0%。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中熟類型雜交棉一代種,平均出苗~吐絮121天,與對照湘雜棉2號相仿。該組合植株塔型,葉片較小,葉色較深。結(jié)鈴性強,豐產(chǎn)性好。株高114厘米,單株有效鈴25.4個,單鈴重5.4克,衣分43.2%,籽指9.4克,霜前花率92.2%。感枯萎病。
栽培技術要點:選擇枯萎病輕發(fā)田塊種植;注意對棉鈴蟲和紅鈴蟲的監(jiān)測防治。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我省棉區(qū)枯萎病輕發(fā)區(qū)種植。

27、湘雜棉11號
作物名稱:棉花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6016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4~2005年參加長江流域棉區(qū)品種區(qū)域試驗,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30.1公斤、93.5公斤和83.7公斤,分別比對照湘雜棉2號增產(chǎn)8.1%、6.2%和7.5%。2005年生產(chǎn)試驗,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chǎn)分別為216.9公斤、91.0公斤和85.9公斤,分別比對照湘雜棉2號增產(chǎn)7.5%、8.8%和10.6%。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轉(zhuǎn)基因抗蟲雜交春棉品種,長江流域棉區(qū)春播生育期126天。植株塔形,株高113.1厘米,莖稈粗壯、茸毛較多,葉片中等大小、深綠色,果枝始節(jié)位6.6節(jié),單株結(jié)鈴23.8個,鈴卵圓形,單鈴重6.2克,衣分40.7%,子指11.3克,霜前花率89.3%。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紅鈴蟲,中抗棉鈴蟲
栽培技術要點:1.4月上中旬播種,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2.每畝種植密度,平湖區(qū)中等肥力地1500株,丘崗地、沙地1600~1800株。3.及時移栽促早發(fā),一般5月20日前移栽完畢,移栽時要求棉苗真葉三四片、紅莖不過半。4.足施底肥,增施鉀肥,重施花鈴肥,后期適時噴施葉面肥。5.根據(jù)棉花長勢長相合理化控,掌握前輕、中適、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則。6.棉鈴蟲重發(fā)生年份注意防治四、五代棉鈴蟲,重點防治蚜蟲、紅蜘蛛、盲蝽蟓和斜紋夜蛾等非鱗翅目害蟲。
適宜種植范圍:適宜在江蘇、安徽淮河以南以及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南部長江流域棉區(qū)春播種植,應嚴格按照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范圍推廣。

28、哈翠
作物名稱:甜瓜
認定編號:申請中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8年開始在我省嘉善、桐鄉(xiāng)、平湖等地進行生產(chǎn)示范試驗,結(jié)果表明春季栽培至少可采收2茬瓜以上,單果重1.5-3.0公斤,平均畝產(chǎn)達到3500公斤左右,高的可達4000公斤以上。
特征特性:植株長勢強,葉面光合作用面積大,蔓粗壯,雌花形成良好,正常春季大棚栽培果實開花到成熟45天左右,夏秋高溫期果實開花至成熟35天左右。果實整齊度好,果面光滑,座果節(jié)位一般選在10-15節(jié)位最佳,果實橢圓形,果形指數(shù)1.5,果皮綠色轉(zhuǎn)黃,成熟果呈金黃色附黃綠色條斑。果肉白色,中心糖度16%、邊緣糖度13%,肉質(zhì)松脆、品質(zhì)佳、口感好。平均單瓜重2.2公斤,果肉厚3.0厘米。田間表現(xiàn)中抗枯萎病和炭疽病。該品種適宜作大棚甜瓜早熟栽培,也適于秋季大棚栽培。但該品種不特別耐寒,栽培時應避免過早播種,以免定植后遇長期陰雨天氣而發(fā)生死苗現(xiàn)象。
栽培技術要點:適時播種,春季播種宜在1月上旬-2月底,秋季播種在7月15日-25日,最遲不宜超過8月5日。多施有機肥,適時追施磷鉀肥;采用爬地栽培2蔓整枝,其定植密度每畝800-1000株,在每條側(cè)蔓的第10至15片葉的節(jié)位處留下1到2個孫蔓,待孫蔓上雌花開放時及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授粉的雌花要做好標記,以方便以后采收。注意病害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全省保護地種植。

29、浙甬2號
作物名稱:甜瓜
認定編號:浙認瓜2008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8年多點品比試驗,‘浙甬2號’平均畝產(chǎn)1901.5公斤,比對照‘阿魯斯達令’增產(chǎn)4.3%;大田栽培一般畝產(chǎn)18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勢中等,株型緊湊;葉心狀五角形,葉片長和寬分別為30~35厘米和2,1~25厘米,節(jié)間長6~7厘米,分枝能力強,側(cè)枝第一葉節(jié)即發(fā)生雌花(兩性花),適宜座果節(jié)位為主蔓第11~15葉節(jié)的側(cè)枝。果實近圓球形,果實縱橫徑分別為13~15厘米和13厘米左右,平均單果重1.1~1.4公斤;果皮底色青綠色,網(wǎng)紋中密、中等粗細、分布均勻;軟肉型,果肉淺黃綠色,厚約3厘米;實測果實中心糖度17.5%,比對照高2個百分點。中熟,果實發(fā)育期45~50天。田間表現(xiàn)抗白粉病。
栽培技術要點:大棚深溝高畦栽培,畦和溝寬分別為1米、畦高25厘米以上;春季畝栽1600株左右,秋季畝栽1600~1800株;多施有機肥,適時追施磷鉀肥;宜用滴灌適時灌水;注意防治蔓枯病。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春秋季大棚種植。

30、夏日香
作物名稱:甜瓜
審定編號:浙(非)審瓜2009002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至2008年多點品比試驗,‘夏日香’平均畝產(chǎn)1952.6千克,比對照‘翠蜜’減產(chǎn)2.5%。
特征特性:早中熟,果實發(fā)育期43天左右,較對照‘翠蜜’早2~3天。植株生長勢中等,植株緊湊,側(cè)蔓結(jié)瓜。果實近圓球形,果形指數(shù)1.01左右,果皮底色灰綠色,果面覆有細密網(wǎng)紋,平均單果重約1.2公斤;果肉綠白色,肉厚3.5厘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折光糖度計)15%左右,口感脆?;ㄆ诩?,易坐果。耐熱性較強,田間表現(xiàn)對蔓枯病有較強的耐性。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密植,單蔓整枝,畝栽1600~1800株;開花前1周預防霜霉病。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浙江省大棚種植。

31、慈蠶1號(原名:慈溪大粒1號、白花大粒20-1)
作物名稱:蠶豆
認定編號:浙認豆2007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經(jīng)多年多點品比試驗,鮮莢平均畝產(chǎn)953.7公斤,比對照‘白花大粒’增產(chǎn)17.8%。一般大田鮮莢畝產(chǎn)9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植株長勢旺,株高約90厘米,葉片厚,單株有效分枝8~10個;花瓣白色,花托粉紅色,單株有效莢數(shù)15~20個,單莢重35.7克,2~3粒莢約占90%,莢長13厘米左右;鮮豆粒淡綠色,長約3.0厘米,寬2.2~2.5厘米,厚1.3厘米左右,百粒重450克左右;種皮淡褐色,種臍黑色,種子百粒重190~220克。全生育期約230天,播種至鮮莢采收200天左右。鮮豆食用品質(zhì)佳,商品性好,適合鮮食和速凍加工。
栽培技術要點:浙北至浙南適播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單粒點播,畝用種量約4~6公斤,種植密度2000~2500株/畝;酌施氮肥,增施磷鉀肥。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32、浙豌1號
作物名稱: 豌豆
認定編號:浙認蔬2006005
產(chǎn)量表現(xiàn):經(jīng)多年多點品比試驗,鮮莢平均畝產(chǎn)1027公斤,比對照‘中豌6號’增產(chǎn)54%。一般大田畝產(chǎn)約1000公斤。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長勢較強,株高約110厘米,主側(cè)蔓均可結(jié)莢,每株3~5蔓,單株結(jié)莢20~25莢。播種至鮮莢采收135~140天,比對照‘中豌6號’遲10天左右。莖葉淺綠色,托葉大,白花。嫩莢綠色,平均莢長9.3厘米,莢寬2.1厘米,單莢重約10克,每莢含籽粒7~8粒,豆莢與豆粒大小均勻,百粒鮮重66克。嫩豆粒味甜、色翠綠;中等成熟時質(zhì)糯。品質(zhì)佳,耐貯運,適宜鮮食和速凍。
栽培技術要點:本省一般在11月上中旬播種。穴播,行距 3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定苗2~3株,畝用種量約2公斤。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種植。

33、千麗2號
作物名稱:辣椒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09005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9年‘千麗2號’大棚春季栽培前期畝產(chǎn)量1019.2公斤,比對照‘弄口早椒’增產(chǎn)16.6%;總畝產(chǎn)量3405.9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5.8%。
特征特性:長勢較強,株高73厘米,開展度70厘米,第一花序著生于9節(jié),結(jié)果性強,果實采收期長;果實羊角形、較直、尾鈍尖,表皮光滑、有光澤,商品嫩果皮色青綠,老熟果深紅色、果長16厘米,橫徑2.0厘米,果肉厚0.2厘米,單果重約18克;青熟果辣味輕;經(jīng)接種和田間鑒定抗疫病和病毒病。從定植到嫩果采收春栽約45天,秋栽約33天。
栽培技術要點:杭州地區(qū)春季栽培在10月上中旬播種,畝栽2200株左右;秋延后栽培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播種,畝栽2000株左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浙江省保護地栽培。

34、慈椒1號
作物名稱:甜椒
認定編號:浙認蔬2008022
產(chǎn)量表現(xiàn):經(jīng)2000~2002年多點比較試驗,‘慈椒1號’平均畝產(chǎn)4666.9公斤,較對照‘加配5號’平均增產(chǎn)16.8%;大田生產(chǎn)示范平均畝產(chǎn)4588公斤。
特征特性:株形緊湊,生長勢較強,株高55厘米左右,最大葉葉面長和寬分別為11.2厘米和6厘米左右,葉柄長3厘米左右。分叉節(jié)位12葉左右,花單生,白色。果蒂凹陷,果實燈籠形,有3~4個凸起;果實縱橫徑分別為10厘米和8厘米左右,果肉厚約4毫米,平均單果重約100克左右;商品果綠色帶黃,老熟果紅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5%左右;結(jié)果性較好,平均單株結(jié)果數(shù)在15個左右。一般定植到開始采收65天,開花至采收19天,果實采收期103天;商品性較好。田間表現(xiàn)較抗疫病、病毒病。
栽培技術要點:大棚早熟栽培宜10月下旬播種,適當密植,每畝定植2500~2800株;結(jié)果盛期及時追肥;適時采收。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寧波、紹興、舟山地區(qū)種植。
35、雙耐
作物名稱:大白菜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09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8年多點品比試驗,‘雙耐’平均畝產(chǎn)1886公斤,比對照‘早熟5號’增產(chǎn)18%。
特征特性:株型緊湊;葉長和寬分別為27厘米和17厘米左右,葉色淺綠,葉面光滑、無毛;葉片厚、口感糯、品質(zhì)優(yōu)良;抗性接種鑒定抗病毒病和軟腐病、高抗霜霉病和黑斑??;較耐抽薹;生長勢旺,生長速度快。一般播種后30天可陸續(xù)采收,高溫季節(jié)播種后25~30天采收。
栽培技術要點:高溫季節(jié)栽培,株行距13厘米左右,25~30天及時收獲。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浙江省作苗用型大白菜栽培。

36、白雪春2號
作物名稱:蘿卜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09003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8年杭州、嘉興、麗水、蕭山品種試種比較試驗,‘白雪春2號’平均畝產(chǎn)5251.8公斤,比對照‘白玉春’增產(chǎn)6.9 %。
特征特性:株高約51.5厘米,開展度約72.7×71.0厘米,生長勢強,葉簇平展,葉片深裂,最大葉長42.2厘米,寬14.3厘米,裂片數(shù)10對左右,葉片綠色,葉脈淺綠色。肉質(zhì)根長筒形,皮肉均白色,長約25~32厘米,徑粗約7.5~8.2厘米,單根重1.0~1.3公斤左右。生長期60天左右,肉質(zhì)根不易分叉,須根少,根形漂亮,商品性好。耐抽苔,杭州地區(qū)3月播種一般不產(chǎn)生先期抽苔,抗性接種鑒定抗病毒病和霜霉病。
栽培技術要點:浙江省一般可在3月上中旬播種,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最為適宜。一般行距40~50厘米,株距23~25厘米。做好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及時追肥和防治病蟲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早春保護地、春季露地及秋季栽培。

37、紫妃1號
作物名稱:茄子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09006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8年多點比較試驗中,‘紫妃1號’茄子的前期畝產(chǎn)量1172.3~1494.5 公斤,平均畝產(chǎn)1314.9公斤,比對照‘杭茄1號’茄子增產(chǎn)21.6%;總產(chǎn)量3378.4~4024.2公斤/畝,平均3660.4公斤/畝,比對照增產(chǎn)14.9%。
特征特性:生長勢強,株型直立緊湊,平均株高87.2厘米,開展度76.9厘米,最大葉18厘米×9厘米,始花節(jié)位在第7~8節(jié),結(jié)果集中,果長34.1厘米、果徑2.4厘米,果形長直,果皮紫紅色,色澤光亮,商品率高。果肉致密潔白,單果重約68.2克。中早熟,耐熱,抗性接種鑒定中抗黃萎病。
栽培技術要點:畝栽1800株/畝為宜。其他按常規(guī)管理。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栽培。

38、綠雄90(原名:TSX-8720)
作物名稱:青花菜
認定編號:浙認蔬2007003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200,3年在臨海、蕭山和慈溪等地多年多點品種試驗結(jié)果,平均畝產(chǎn)1596公斤,一般畝產(chǎn)量1200~2000公斤。
特征特性:屬中晚熟雜交一代種。定植至采收90~110天。生長勢強,植株較直立,株高65~70厘米,植株開展度40~45厘米,總?cè)~數(shù)21~22片。商品性好,作保鮮出口花球采收,花球橫徑11~14厘米,莖直徑5~8厘米,單球重400~450克;作內(nèi)銷采收,單球重750~1250克。球形圓整緊實,蕾粒中細、均勻,色綠。耐寒、耐陰雨性較強,低溫條件下花蕾不易變紫,蠟粉較濃。抗霜霉病。適宜保鮮出口和速凍加工兼用。
栽培技術要點:我省秋季栽培,一般8月中旬至9月上旬播種。定植時注意去掉生長弱小苗,種植密度2500株/畝左右。對缺硼較敏感,缺硼田塊需增施硼肥。注意黑腐病等病蟲害綜合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秋冬季栽培。

39、浙017
作物名稱:花椰菜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11003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9~2010年多點品比試驗,‘浙017’平均畝產(chǎn)量2623公斤,與對照‘慶農(nóng)65天’相當。
特征特性:屬松散型品種,株型緊湊,產(chǎn)量潛力大;花球松散、花梗淡綠。中早熟,定植至采收65天左右。葉片長橢圓形,葉緣波狀,植株部分葉片具葉翼,葉色深綠,蠟粉厚,最大葉長和寬分別為56厘米和25厘米左右。株型緊湊,植株較直立,株高和開展度分別為50厘米和70厘米左右?;ㄇ虮馄綀A形、乳白,花梗淡綠,花球直徑23厘米左右,單球重約1.2公斤,適合鮮食和脫水加工。品質(zhì)較好。
栽培技術要點:浙北地區(qū)7月上中旬播種,浙南地區(qū)7月中下旬播種。適當密植,畝栽2200株左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浙江省秋季種植。

40、浙粉702
作物名稱:番茄
認定編號:浙(非)審蔬2011006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9~2010年在浙江省海寧、嘉善、麗水等地多點品種比較試驗,‘浙粉702’早期產(chǎn)量和總產(chǎn)量分別達到1949.8公斤/畝和4925.1公斤/畝,分別比‘浙粉202’增產(chǎn)4.3 %和6.0 %。
特征特性:早熟,無限生長類型,長勢較強,葉色濃綠,葉片肥厚;第一花序節(jié)位6~7葉,花序間隔3葉,連續(xù)坐果能力強;果實高圓形,幼果淡綠色、無青肩,果面光滑,無棱溝;果洼小,果臍平,花痕?。怀墒旃奂t色,色澤鮮亮,著色一致;平均單果重250克左右(每穗留3~4果);果皮、果肉厚,畸形果少,果實硬度好、耐貯運,商品性好,品質(zhì)佳,宜生食。經(jīng)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微所鑒定高抗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抗番茄葉霉病。
栽培技術要點:栽培密度2300株/畝左右,單稈整枝,每花序留3~4果。注意溫度管理,加強中后期肥水管理。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浙江省喜食粉果地區(qū)種植。

41、航雜3號
作物名稱:番茄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09008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9年多點品種比較試驗,‘航雜3號’春季前期產(chǎn)量1394.9公斤/畝,比對照品種‘阿乃茲’增4.3%,總產(chǎn)量5398.9公斤/畝,較對照增10.6%。
特征特性:無限生長類型,植株開展度中等,葉色淺綠。第1花序發(fā)生于第7~8葉位,花序間隔3葉;單株結(jié)果數(shù)24個左右;果實光滑圓整,無綠果肩,2~3心室,果臍小,大小一致;成熟果大紅,色澤鮮亮,著色一致;果形指數(shù)0.91,單果重136克,大小均勻;果實硬度1.13公斤/平方厘米,耐貯運性好;品質(zhì)佳;經(jīng)浙江大學和浙江省農(nóng)科院鑒定,抗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V)和根結(jié)線蟲。
栽培技術要點:單桿整枝,栽培密度2200株/畝左右,每花序留3~5果。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浙江省栽培。

42、浙翠3號
作物名稱:豇豆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09001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2007年多點品種比較試驗, 2006年平均畝產(chǎn)量1792.5公斤,較對照“之豇282”增產(chǎn)18.4%;2007年平均畝產(chǎn)量1764.4公斤,較對照“之豇282”增產(chǎn)15.3%。二年平均畝產(chǎn)1778.5公斤,較對照增產(chǎn)16.8%。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生長勢較強,分枝中等;第一花序節(jié)位第5~6節(jié),花紫紅色,三出復葉,小葉長12.1厘米、葉寬8.8厘米;每花序結(jié)莢2~4條,平均每株結(jié)莢18~20條,平均莢長65厘米,莢寬0.9厘米,平均單莢重29.8克,條莢粗細勻稱,肉厚,肉質(zhì)致密;莢色油綠,商品性好;種皮朱紅色,長圓形,百粒重15克。中熟偏晚,全生育期119天,嫩莢采收期35天左右。田間表現(xiàn)煤霉病、銹病、白粉病發(fā)病較輕。
栽培技術要點:宜露地栽培,適當稀植,畝栽約3000穴。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露地栽培。

43、浙蕓3號
作物類別:菜豆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10006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8~2009年經(jīng)杭州、遂昌、磐安多點品種比較試驗,‘浙蕓3號’平均畝產(chǎn)量分別為1544公斤和1632公斤,分別比對照‘紅花白莢’平均增產(chǎn)6.6%和5.8%,兩年平均1588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6.2%。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生長勢較強,平均單株分枝數(shù)1.9個左右;三出復葉長和寬分別為11厘米和13厘米左右;花紫紅色,主蔓第6節(jié)左右著生第一花序;每花序結(jié)莢2~4莢,單株結(jié)莢35莢左右;豆莢較直,商品嫩莢淺綠色,莢長、寬、厚分別為18厘米、1.1厘米和0.8厘米左右,平均單莢重約11克。耐熱性較強。種子褐色,平均單莢種子數(shù)約9粒,種子千粒重260克左右。
栽培技術要點:平原地區(qū)春、秋季分別在2~3月和8月播種;高山栽培4月下旬~7月初播種。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全省種植。

44、浙蒲6號
作物名稱:瓠瓜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09009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8年春季設施栽培多點品種比較試驗,‘浙蒲6號’春季前期(前1/3采收期)畝產(chǎn)量平均1206公斤,比對照品種‘浙蒲2號’平均增加7.8%;畝總產(chǎn)量平均達4369公斤,比對照平均增產(chǎn)11.7%。經(jīng)嘉善、嵊州等生產(chǎn)性示范,‘浙蒲6號’畝產(chǎn)2500~4000公斤,比對照‘浙蒲2號’增加7%以上。
特征特性:早熟,長勢中等,葉形較小,側(cè)蔓結(jié)瓜,側(cè)蔓第1節(jié)即可發(fā)生雌花,雌花開花至商品成熟約8~12天;座果性好,平均單株結(jié)瓜6~7條;果實長棒形,上下粗細均勻,臍部鈍圓,商品瓜平均長度約36厘米,橫徑約5厘米,果皮青綠色,單果重約0.4公斤;肉質(zhì)致密,質(zhì)嫩味微甜,種子腔小,品質(zhì)好,商品瓜率88%。耐低溫弱光性和耐鹽性強于浙蒲2號;春栽植株后期衰敗時期稍晚于浙蒲2號。經(jīng)接種鑒定,抗枯萎病,中抗病毒病和白粉病。
栽培技術要點:施足基肥,及時采收,每株同時留果2~3個為宜。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蚜蟲。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作設施早熟栽培。

45、圓葫1號
作物名稱:西葫蘆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10009
產(chǎn)量表現(xiàn):經(jīng)多年多點比較試驗,平均畝產(chǎn)量3852公斤,比對照‘早青一代’增45.7%,前期產(chǎn)量2363公斤,比對照增27.6%。生產(chǎn)試驗畝產(chǎn)量3601公斤,比對照增62.0%;前期產(chǎn)量1904公斤,比對照增22.2%。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短蔓型,株型較直立,無分枝,長勢較強。莖蔓深綠色,葉掌狀,葉裂中等,綠色,葉面無白斑,葉面長28.4厘米、寬32.1厘米,葉柄長48.5厘米、直徑1.7厘米。第一雌花著生于7~9節(jié),能單性結(jié)實,連續(xù)結(jié)瓜性好,單株可同時坐瓜2~5個。定植后36天左右可采收嫩瓜。果實近圓球形,果型指數(shù)0.8,果柄長4.4厘米,嫩果果皮底色翠綠有光澤,覆乳白小碎斑。一般花后7~12天可采收嫩瓜,單瓜重350~450克、橫徑10.0~10.5厘米、縱徑8.0~8.5厘米。嫩果適采期較長,果肉淡黃色,肉質(zhì)細膩,口感好,商品性佳。田間表現(xiàn)抗病性較強。
栽培技術要點:冬春季設施栽培一般于12月中下旬~1月上中旬播種,采用保溫育苗。秧齡35~45天,于1月下旬~2月下旬定植。秋延后設施栽培一般9月中下旬播種,定植密度1500株/畝左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我省春季早熟和秋延后設施種植。

46、華栗
作物名稱:筍瓜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09002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年~2006年2年多點次試驗,商品老熟瓜平均畝產(chǎn)1570.9千克,比對照品種‘甘栗’增產(chǎn)12.3%。
特征特性:中遲熟,生長勢中等偏旺,分枝性中等。第一雌花節(jié)位8~10節(jié),雌花分化較多,可連續(xù)發(fā)生雌花,易坐果。坐果后45天左右采收,商品老熟瓜扁圓形,表面略具凹凸,底色深綠,覆淺綠色斑、紋,瓜橫徑15~18厘米,縱徑8.5~10厘米,果肉厚2.5~3.1厘米,單瓜重1500克左右,果肉橙黃色,經(jīng)后熟肉質(zhì)粉甜,口感好,鮮瓜淀粉含量13.9%。田間白粉病發(fā)病較輕。
栽培技術要點:適當早栽,畝留瓜1000個左右;露地栽培宜在梅雨來臨前采收;注意疫病防治。
適宜種植區(qū)域:可作加工專用品種在浙江省種植。

47、浙秀1號
作物名稱:黃瓜
認定編號:浙認蔬2008028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2007年多點品比試驗,‘浙秀1號’春季前期平均畝產(chǎn)量1145.8公斤,比對照‘戴多星’增產(chǎn)6.8%;平均畝總產(chǎn)量6270.8公斤,比對照‘戴多星’增產(chǎn)1.4%。一般畝產(chǎn)量5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早熟;生長勢較強,葉片較小,葉柄長14.5厘米左右,平均節(jié)間長7.6厘米左右;第一雌花著生于主蔓第2節(jié)左右,其后每節(jié)均有雌花,為全雌性品種,主蔓結(jié)瓜為主,一般單株結(jié)瓜28個左右;瓜條圓筒形,瓜長13~16厘米,橫徑2.5厘米左右,深綠色,無刺,種子腔小,肉厚,肉質(zhì)脆嫩、清香、微甜,單瓜重70克左右??拱追鄄『退共 ?br /> 栽培技術要點:多施基肥、及時追肥;畝種植2500~2800株;及時吊蔓、整枝,適時采收。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冬春及夏秋設施栽培。

48、浙綠1號
審定編號:浙(非)審蔬2010010
作物名稱:苦瓜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8年多點品種比較試驗,‘浙綠1號’平均畝產(chǎn)量2808.6公斤,比對照‘碧玉’增產(chǎn)10.0%;2009年平均畝產(chǎn)量2732.2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3.5%。兩年平均畝產(chǎn)量2770.4公斤,比對照增產(chǎn)11.8%。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生長勢和分枝力較強,蔓長4米左右,節(jié)間長11厘米左右,葉掌狀、深裂,葉緣鋸齒狀,葉面長和寬分別為20.3厘米和22.6厘米左右。主側(cè)蔓均能結(jié)瓜,主蔓第一雌花節(jié)位9~12節(jié)。商品瓜長圓錐形,綠色,果面條狀瘤與圓粒狀瘤相間,瓜長25~30厘米、直徑6~6.5厘米,肉厚1.2厘米左右,苦味輕,單瓜重480克左右。中熟,田間抗性鑒定結(jié)果抗白粉病和霜霉病。
栽培技術要點:畝種植300~400株;及時吊蔓、整枝,適時采收。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合浙江省種植。

49、農(nóng)秀1號
作物名稱:秀珍菇
審定編號:浙認菌2008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2007年多點品比試驗,‘農(nóng)秀1號’平均產(chǎn)量341.8克/袋,生物轉(zhuǎn)化率為67.5%,比對照‘Pg-twsh-98-5’增產(chǎn)24.2%,達顯著水平。
特征特性:該品種菌絲色白濃密,生長速度0.6厘米/天。子實體單生或叢生,單菇重約5.6克;商品菇菇蓋灰白色至灰色,表面光滑,呈扇形,采后不易破裂,厚度中等,菇蓋中部厚約0.5厘米;商品菇菇柄白色,中等偏長,為3~6厘米,直徑0.7~1厘米,多數(shù)側(cè)生、上粗下細,基部少絨毛;菌褶密集白色延生,狹窄,不等長,髓部近纏繞型。從接種到頭潮菇采收一般需50~60天。生產(chǎn)上表現(xiàn)吐黃水少,較抗黃枯病。
栽培技術要點:栽培袋制作時間,自然氣候條件下以8~9月為宜,反季節(jié)栽培以1~4月為宜;菌絲長滿袋后,宜在20℃~28℃條件下后熟培養(yǎng)10天左右。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全省栽培。

50、興科11號
作物名稱:杏鮑菇
審定編號:浙(非)審菌2009002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8年多點品比試驗,‘興科11號’首潮菇平均產(chǎn)量251.4克/袋、生物轉(zhuǎn)化率為57.1%,比對照增產(chǎn)11.2%。
特征特性:該品種菌絲色白濃密,生長適宜溫度26±2℃,生長速度約0.5厘米/天。適宜出菇溫度13~16℃,子實體單生或叢生,單菇重102~127克;菇蓋側(cè)生,淺灰褐色,表面較光滑,呈近圓形,采后不易破裂,厚度中等;菇柄白色無毛、中實、球瓶狀,上部略細,中部較粗,長為9~14厘米,直徑3~6厘米;菌褶向下延生,密集、乳白色,邊緣及兩側(cè)平滑,孢子印白色。據(jù)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檢測,粗蛋白2.01%,氨基酸總量為1.597%,均高于對照;粗纖維含量1.39%,略低于對照。從接種到頭潮菇采收一般需55~65天。
栽培技術要點:工廠化設施條件下可周年生產(chǎn),自然栽培一般8~9月制袋接種。菇蕾密度偏密時,需要疏蕾。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工廠化設施條件下周年生產(chǎn)。

51、雪秀1號
作物名稱:金針菇
審定編號:浙(非)審菌200900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7~2008年多點品比試驗,首潮菇瓶栽和袋栽的平均產(chǎn)量分別為261克/瓶、358.25克/袋,生物轉(zhuǎn)化率分別為87%、89.6%,分別比對照品種增產(chǎn)13.5%、13.4%。
特征特性:該品種菌絲色白濃密,生長最適溫度21~22℃,速度約0.65厘米/天。出菇整齊,最適溫度8~9℃。子實體純白叢生,菇形密集,緊湊。菇蓋近圓形,直徑0.4~1.2 厘米;菇柄光滑,基部少絨毛,直挺壯實,長13~15厘米,粗0.2~0.5厘米??诟兴嗄?,略帶甘甜,耐儲存,貨架期長。據(jù)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檢測,粗蛋白、氨基酸總量、粗纖維含量分別為2.375 %、 1.93 %和1.19%,均優(yōu)于對照。生產(chǎn)表現(xiàn)較抗斑點病。栽培周期56~65天,比對照短約2天。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生育后期應注意適當提高二氧化碳濃度,及時采收以提高商品性。
適宜種植區(qū)域:適宜在我省冷房栽培。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quán)隱私 | 使用協(xié)議 | 聯(lián)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wǎng)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