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
1、審定編號:蒙審葵2006001號
品種名稱:S510
選育單位:北京德農種業(yè)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
品種來源:以13630為母本,STR253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早熟油葵雜交種。
性狀描述:
幼苗:葉心形,葉緣小鋸齒,主脈黃白色。
莖稈:莖粗2.3cm。
植株:植株整齊一致,無分枝,株高180.2cm,葉片數(shù)30片。
花盤:形狀平,花盤大小均勻,直徑19.1cm。
籽粒:錐形,黑色。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籽實粗脂肪48.78%。
田間病情指數(shù):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田間自然抗性鑒定,該雜交種沒有發(fā)生銹病,菌核病、黑斑病和褐斑病均為1級,黃萎病2級,沒有發(fā)現(xiàn)其它檢疫對象。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油葵早熟組區(qū)域試驗,4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272.5kg/畝 , 比對照G101增產46.7%,比對照赤葵雜一號增產60.4%,產量排第1位。平均生育期105天,比對照G101晚3天,比對照赤葵雜一號晚16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油葵早熟組區(qū)域試驗,4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272.2kg/畝 , 比對照G101增產52.2%,比對照赤葵雜一號增產64.4%,產量排第1位,平均生育期100天,與對照G101同期,比對照赤葵雜一號晚14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油葵早熟組生產試驗,4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249.1kg/畝 ,比對照G101增產34.4%,比對照赤葵雜一號增產46.5%,產量排第1位,平均生育期101天,比 對照G101晚1天,比對照赤葵雜一號晚13天。
栽培技術要點:
播期:一般地區(qū)在6月上旬左右即可播種。
密度:在中等土壤肥力條件下種植密度為3000株/畝左右,在高土壤肥力條件下種 植密度為3200~3600株/畝。
施肥:氮、磷、鉀配合施用,底肥施有機肥1500?2000kg/畝,二銨5?10kg/畝; 現(xiàn)蕾初期追施尿素5?10kg/畝、鉀肥3?5kg/畝。
適時收獲:當花盤背面變黃,舌狀花脫落,莖稈變褐色,葉片黃綠或黃枯下垂,及時進行收獲。
注意事項:在保證成熟的前提下盡量晚播,使向日葵花期要避開本年度高溫期;一般與禾本科農作物實行3?5年輪作效果較好。
適宜地區(qū):內蒙古≥10℃活動積溫2500℃以上的種植區(qū)種植。
2、審定編號:蒙審葵2006002號
品種名稱:SC89
選育單位:北京德農種業(yè)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
品種來源:以AC855A/25028為母本,65101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早熟食葵雜交種。
幼苗:葉綠色,主脈黃白色。?
莖稈:莖粗2.48cm。?
植株:植株生長整齊,無分枝,株高156cm,葉片數(shù)27片。?
花盤:形狀平,大小均勻,直徑19.2cm,籽粒排列緊實,結實性好,出仁率53.1%左右。?
籽粒:寬卵形,籽實長1.65cm,寬0.78cm,百粒重12.0g,黑底白邊有條紋。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籽實粗蛋白15.06%,籽仁粗蛋白27.38%。
田間病情指數(shù):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田間自然抗性鑒定,該雜交種菌核病、黃萎病、黑斑病和褐斑病均為1級,銹病2級,沒有發(fā)現(xiàn)其它檢疫對象。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中熟組B組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1增2減,平均產量152.1kg/畝, 比對照DK119增產0.86%,產量排第4位,平均生育期94天,比對照DK119早1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早熟組B組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58.7kg/畝 ,比對照DK119增產12.52%,產量排第1位,平均生育期94天,比對照DK119早1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早熟組B組生產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41.8kg/畝 ,比對照DK119增產5.82%,產量排第2位,平均生育期96天,比對照DK119晚2天。
栽培技術要點:
播期:一般地區(qū)在6月上旬左右即可播種,播種量0?5?0.6kg/畝。
施肥:氮、磷、鉀配合施用,底肥施有機肥1500?2000kg/畝,二銨5?10kg/畝; 現(xiàn)蕾初期施尿素5?10kg/畝、鉀肥3?5kg/畝。
密度:在中等土壤肥力條件下種植密度2200株/畝左右,在高土壤肥力條件下種植 密度2500株/畝左右。
適時收獲:當花盤背面變黃,舌狀花脫落,莖稈變褐色,葉片黃綠或黃枯下垂,及時進行收獲。
注意事項:在保證成熟的前提下盡量晚播,要使向日葵花期避開本年度高溫期;一般與禾本科農作物實行3?5年輪作效果較好。
適宜地區(qū):內蒙古≥10℃活動積溫2500℃以上種植區(qū)種植。
3、審定編號:蒙審葵2006003號
品種名稱:碩葵三
選育單位:北京德農種業(yè)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
品種來源:以地方食用品種“大馬牙”為原群體(選育代號:P3群體),采用半分 法(貯備法)選育的食葵常規(guī)種。
性狀描述:
莖稈:莖粗3.5cm。
植株:株高300cm,葉片數(shù)40。
花盤:形狀平,直徑20?20.8cm,籽粒排列緊實,結實性好,出仁率53.4%。
籽粒:長形,灰白條紋。百粒重15g左右,籽實長度2.0?2.3cm,寬1.1cm。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籽實粗蛋白17.46%,籽仁粗蛋白32.69%。
田間病情指數(shù):2004年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田間自然抗性鑒定,該品種沒有發(fā)生 霜霉病、黃萎病和菌核病,褐斑病和黑斑病均為2級,沒有發(fā)現(xiàn)其它檢疫對象。
試驗情況:
2003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193.5kg/畝,比對照星火花葵增 產0.1%。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晚熟組A組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92.8kg/畝 ,比對照星火花葵增產22.26%,產量排第1位,平均生育期124天,比對照星火花葵早5天。 ?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晚熟組A組生產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71.4kg/畝 ,比對照星火花葵增產25.75%,產量排第1位,平均生育期126天,比對照星火花葵早5天。
栽培技術要點:
播期:一般地區(qū)在4月下旬即可播種。
密度:播種量1.2?1.5kg/畝,中等肥力條件下種植密度2000株/畝,高水 條件地塊可適當密植一些。
施肥:氮、磷、鉀要配合施用,施有機肥1500?2000kg/畝,二銨5?10kg/畝作底 肥,現(xiàn)蕾初期施尿素5?10kg/畝,鉀肥3?5kg/畝。
適時收獲:當花盤背面變黃,舌狀花脫落,莖稈變褐色,葉片黃綠或黃枯下垂,及時進行收獲。
適宜地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10℃活動積溫3000℃以上的種植區(qū)種植。
4、審定編號:蒙審葵2006004號
品種名稱:RH3148
育種單位:美國CHS公司(SPECIALTY COMMODITIES INC.)
引進單位:巴彥淖爾市一坪向日葵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2000年美國CHS公司以不育系A164為母本,恢復系96R8為父本雜交選育 而成。
性狀描述:
幼苗:幼莖深紫色,生長勢強,葉片呈心臟形,葉脈明顯,葉片較小。
莖稈:莖粗2.62cm。
植株:塔形,株高165?175cm,葉片數(shù)29片。
花盤:花盤平展,直徑19?23cm,舌狀花和柱頭為橘黃色,花藥褐色,單盤粒重104.8g,結 實率82.5%。?
籽粒:長錐形,粒長2.0cm,寬0.86cm,百粒重15.04g,灰黑底白邊,略帶白色條紋。
品質:2005年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籽實粗蛋白15.48%。
試驗情況:
2003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平均產量153.6kg/畝,平均生育期98天。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早熟組B組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1增2減,平均產量142.1kg/畝, 比對照DK119減產5.8%,產量排第9位,平均生育期93天,比對照DK119早2天。?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早熟組B組生產試驗,3點試驗1增2減,平均產量166.4kg/畝, 比對照DK119增產0.85%,產量排第6位,平均生育期92天,比對照DK119早3天。
栽培技術要點:
播期:正常年份,在5月20日至6月10日內播種,播深2?3cm。
密度:種植密度在2778株/畝左右,播種量0.4?0.5kg/畝。
施肥:播前施磷酸二銨25kg/畝或葵花專用肥30?40kg/畝,在現(xiàn)蕾期追尿素15? 20kg/畝。
澆水:全生育期澆水2?3次為宜,現(xiàn)蕾期結合施肥澆第一水,開花期澆第二水。
授粉:授粉對提高產量很重要,最好10畝一箱蜂,有條件的采取人工輔助授粉。
適時收獲:待花盤變成黃褐色時,籽粒變硬,舌狀花脫落時方可收獲,收獲后,盤向上,及時攤薄晾曬,嚴防霉變。
注意事項:為了提高該品種的商品性,密度不宜過大。
適宜地區(qū):內蒙古≥5℃活動積溫2500℃以上的種植區(qū)種植。
5、審定編號:蒙審葵2006005號
品種名稱:RH3146
選育單位:美國CHS公司(SPECIALTY COMMODITIES INC.)
引進單位:巴彥淖爾一坪向日葵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2002年由美國CHS公司以不育系A164為母本,恢復系96R6為父本雜交選 育而成的向日葵三系雜交種。
性狀描述:
幼苗:幼莖呈紫色,幼苗生長勢強。
莖稈:莖粗2.6?3.1cm。
植株:群體整齊,株高175cm左右,葉片肥大,呈心臟形,葉脈明顯,葉片數(shù)29片。
花盤:平而微凸,直徑18?23cm,舌狀花和柱頭為橘黃色,花藥為褐色,結實率81.4%,籽 粒排列緊密、整齊。?
籽粒:圓錐形,粒長2.1cm,寬0.86cm,單盤粒重122.4g,百粒重15.2g,黑底白邊,略帶條 紋,皮色光亮。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籽實粗蛋白16.27%。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早熟組B組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2增1減,平均產量167.5kg/畝, 比對照DK119增產11.1%,產量排第4位,平均生育期100天,比對照DK119晚5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早熟組B組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2增1減,平均產量153.84kg/畝 ,比對照DK119增產9.11%,產量排第2位,平均生育期94天,比對照DK119早1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早熟組B組生產試驗,3點試驗2增1減,平均產量141kg/畝,比 對照DK119增產5.22%,產量排第3位,平均生育期96天,與對照DK119同期。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選擇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基礎的土地種植,并提前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建議播種時加拌適量殺蟲藥)。
播期:正常年份,播種于5月20日至6月10日,播深2?3cm。
播量:播種量0.4?0.5kg/畝。
密度:種植密度為2778株/畝左右。
施肥:播前施磷酸二銨25kg/畝或葵花專用肥30?40kg/畝,在葵花現(xiàn)蕾期追尿素15 ?20kg/畝。
澆水:全生育期澆2?3水為宜,現(xiàn)蕾期結合施肥澆第一水,開花期澆第二水。
授粉:授粉對產量提高很重要,最好10畝一箱蜂,有條件的采取人工輔助授粉。
收獲:待花盤變成黃褐色時,籽粒變硬,舌狀花脫落時方可收獲,收獲后,盤向上,及時攤薄晾曬,嚴防霉變。
適宜地區(qū):內蒙古≥5℃活動積溫2500℃以上的種植區(qū)種植。
6、審定編號:蒙審葵2006006號
品種名稱:TK901
選育單位: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以胞質雄性不育系1066A為母本,胞質雄性不育恢復系1070R為父本雜交 育成的雜交種。
性狀描述:
幼苗:幼莖略紫,葉脈均為綠色。
莖稈:粗壯,抗倒伏,耐高密。
植株:株高176cm左右,葉柄短壯,葉片呈長心臟形,葉緣中度,葉片數(shù)平均30片,無分枝。
花盤:開花期平展,盤徑21cm左右,花盤黃色,舌狀花鮮黃色,花藥褐色,籽粒輻射狀,排 列緊密。?
籽粒:長卵形,黑灰白條紋。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籽實粗蛋白17.69%。
田間病情指數(shù):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鑒定,霜霉病、黃萎病、黑斑病和褐斑病發(fā)病率均為1級,未發(fā)現(xiàn)任何檢疫性病害。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區(qū)域試驗,5點試驗4增1平,平均產量181.76kg/畝,比對照DK 119增產11.36%,平均生育期102.6天,比對照DK119晚4.5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區(qū)域試驗,5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219.51kg/畝,比對照 DK119增產27.46%,產量排第1位,平均生育期98.2天,比對照DK119晚1.9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生產試驗,5點試驗4增1平,平均產量197.52kg/畝,比對照DK 119增產32.10%,平均生育期101.7天,比對照DK119晚5.7天。
栽培技術要點:
播期:5月上旬至6月中旬均可播種,最適宜播種期為5月下旬。
密度:嗑食用種植密度為2300?2500株/畝;剝仁用種植密度為3500?3800株/畝。
施肥:種肥施磷酸二銨10kg/畝,現(xiàn)蕾前追施氮肥10kg/畝(按硝銨計氮量),N:P: K施用比例為2:1:1。
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當4片真葉時及時定苗;一般每8畝地放養(yǎng)1箱蜜蜂,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以上。
適時收獲:在植株上部4?5片葉及花盤背面變黃,籽實含水率15%以下時即可收獲。
適宜地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5℃活動積溫2500°C以上種植區(qū)種植。
7、審定編號:蒙審葵2006007號
品種名稱:SH909(秦豐S5)
選育單位:美國斯蓓蒂公司(SPECIALTY COMMODITIES INC.)
引種單位:內蒙古烏拉特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2002年美國斯蓓蒂公司以不育系A04599為母本,恢復系B039為父本雜交 選育的三系雜交種。
性狀描述:
幼苗:幼莖及主葉脈均為綠色。
莖稈:莖粗2.3cm。
植株:株高142.3cm左右,葉柄中短,葉尖呈銳角,葉片呈長心臟形,葉緣中度,葉片數(shù)25片。
花盤:開花期較平,直徑19.2cm左右,花盤黃色,舌狀花鮮黃色,籽粒輻射狀,排列緊密, 落粒難。
籽粒:長1.57cm,寬0.75cm,中寬椎形,黑底白邊稍有條紋,百粒重10.6g,籽仁率50.5%。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籽實粗蛋白14.35%。
田間病情指數(shù):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鑒定,褐斑病發(fā)病率1級,未發(fā)現(xiàn)菌核病、 銹病、黑斑病、黃萎病、霜霉病。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早熟組B組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2增1減,平均產量174.0kg/畝, 比對照DK119增產15.4%,產量排第2位,平均生育期103天,比對照DK119晚8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中熟組B組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63.7kg/畝 ,比對照H658增產27.35%,平均生育期96天,比對照H658早3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食葵早熟組B組生產試驗,3點試驗2增1減,平均產量147.3kg/畝, 比對照DK119增產9.93%,平均生育期96天,與對照DK119同期。
栽培技術要點:
播期:5月25日左右即可播種。
密度:種植密度為2500株/畝左右。
施肥:種肥施磷酸二銨10kg/畝,“三元”復合肥15kg/畝,現(xiàn)蕾期前追尿素20kg/ 畝或碳銨50kg/畝。
田間管理:當4片真葉時及時定苗;一般每8畝地放養(yǎng)1箱蜜蜂,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以上。
適時收獲:植株上部4?5片葉及花盤背面變黃,籽粒硬時既可收獲。
注意事項:
該品種對除草劑異常敏感,即將出土時也不可聞到除草劑氣味,尤其小麥套田內,否則易造成生長后期分枝現(xiàn)象發(fā)生。
開花期間:對水肥較敏感,定苗時,注意防止地下害蟲。
適宜地區(qū):內蒙古≥5℃活動積溫2000°C的種植區(qū)種植。
大豆
1、審定編號:蒙審豆2006001號
品種名稱:蒙豆19號(呼交251)
選育單位:呼倫貝爾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蒙豆9號為母本,蒙豆7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幼苗:出苗感光后下胚軸花青苷紫色。
葉片:圓形,葉柄與莖桿莢角較小,落葉性好。
植株:株高為70cm左右,分枝1?2個,灰色茸毛,亞有限結莢習性。
莢:彎鐮型,莢熟色為褐色,抗炸莢。
花:花紫色。
籽粒:圓形,種皮黃色,子葉黃色,臍無色,百粒重26g左右。
品質:2005年經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哈爾濱)測定,粗蛋白37.92%,粗脂肪22.39%。
病蟲害發(fā)生情況:田間表現(xiàn)為,耐病毒病,輕感霜霉病,輕感灰斑病。
試驗情況:
2003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區(qū)域試驗,1點試驗1增產,產量135.27kg/畝,比對照內豆4號 增產0.65%。?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區(qū)域試驗,4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02.49kg/畝,比對照 內豆4號增產8.4%,產量排第2位,平均生育期96天,比對照內豆4號晚1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生產試驗,3點試驗2增1減,平均產量143.4kg/畝,比對照內 豆4號增產5.2%,平均生育期97,比對照內豆4號早4天。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施肥:選擇土層深厚,前茬為玉米、小麥茬地塊,施有機肥1000kg/畝、磷酸 二銨10kg/畝。
播種:5月上旬?6月上旬播種為宜。播種量為5.3kg/畝,種植密度1.67?2萬株/畝。
田間管理:生育前、中期適當控制水份,以免生長過高,生育后期保證水份供應,及時鏟趟,適時灌溉。
適宜地區(qū):呼倫貝爾市、興安盟≥10℃活動積溫1800℃?2000℃的種植區(qū)種植。
2、審定編號:蒙審豆2006002號
品種名稱:蒙豆20號(呼交355,呼交99-355)
選育單位:呼倫貝爾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北豐九號為母本,嫩良4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幼苗:出苗感光后下胚軸花青苷為紫色。
葉片:長葉形,葉柄與莖桿莢角較小,落葉性好。
植株:株高75cm左右,分枝1?2個,灰色茸毛,亞有限結莢習性。
莢:彎鐮型,莢熟色為褐色,3?4粒莢多,抗炸莢。
花:花紫色。
籽粒:圓形,種皮黃色,子葉黃色,臍無色,百粒重22g左右。
品質:2005年經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哈爾濱)測定,粗蛋白41.69%,粗脂肪19.66%。
綜合抗性:田間表現(xiàn)為,耐病毒病,輕感霜霉病。
試驗情況:
2003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2增1減,平均產量110.47kg/畝,比對照內 豆4號增產5.62%,生育期106天。?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區(qū)域試驗,4點試驗3增1減,平均產量105.7kg/畝,比對照內 豆4號增產13.1%,平均生育期104天,比對照內豆4號晚9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生產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48.3kg/畝,比對照 內豆4號增產11.4%,平均生育期107天,比對照內豆4號晚6天。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施肥:選擇土層深厚,前茬為玉米、小麥茬地塊,施有機肥1000kg/畝、磷酸二銨10 kg/畝。
播種:5月上旬?中旬播種為宜,播種量為4.67?5kg/畝,種植密度1.67?2萬株/畝。
田間管理:生育前、中期適當控制水份,以免生長過高,生育后期保證水份供應,及時鏟趟,適時灌溉。
注意事項:
適宜地區(qū):呼倫貝爾市、興安盟≥10℃活動積溫2000℃?2100℃的種植區(qū)種植。
3、審定編號:蒙審豆2006003號
品種名稱:蒙豆21號(呼交329)
選育單位:呼倫貝爾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綏農10號為母本,蒙豆9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幼苗:出苗感光后下胚軸為綠色。
葉片:長葉形,葉柄與莖桿莢角較小,落葉性好。
植株:株高91.8cm左右,分枝1?2個,灰色茸毛,亞有限結莢習性。
莢:彎鐮型,莢熟色為褐色,3?4粒莢多,抗炸莢。
花:花白色。
籽粒:圓形,種皮黃色,子葉黃色,臍無色,百粒重16g左右。
品質:2005年經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哈爾濱)進行測定,粗蛋白37.9 2%,粗脂肪22.38%。
綜合抗性:田間表現(xiàn)為,耐病毒病,感霜霉病,輕感灰斑病。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區(qū)域試驗,4點試驗3增1平,平均產量134.8kg/畝,比對照北 豐9號增產11.2%,平均生育期114天,比對照北豐9號晚2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區(qū)域試驗,4點試驗3增1平,平均產量162.0kg/畝,比對照北 豐9號增產5.6%,平均生育期110天,比對照北豐9號早1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生產試驗,3點試驗2增1減,平均產量109.2kg/畝,比對照北 豐9號增產6.6%,平均生育期112天,與對照北豐9號同期。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施肥:選擇土層深厚,前茬為玉米、小麥茬地塊,施有機肥1000kg/畝、磷酸 二銨10kg/畝。
播種:5月5日左右播種為宜。播種量為4kg/畝,種植密度1.67~2萬株/畝。
田間管理:生育前、中期適當控制水份,以免生長過高,生育后期保證水份供應,及時鏟趟,適時灌溉。
適宜地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10℃活動積溫在2100℃?2200℃的種植區(qū)種植。
4、審定編號:蒙審豆2006004號
品種名稱:豐豆2號(大田豐源2號、豐源001?3)
選育單位:哈爾濱市大田豐源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內蒙古興安盟農研所
品種來源:以安7163為母本,東農47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幼苗:下胚軸花青苷顏色缺乏。
葉片:卵圓形、葉濃綠色,葉片大、成熟時葉片變黃、落葉性好。
植株:正常莖、分枝1?3個,株高80?90cm,無限生長類型,直立生長習性,茸毛灰色,茸 毛較稀疏。
莢:彎鐮形,無限結莢習性,成熟時莢黃色,3粒莢多,抗炸莢。
花:花白色,開花早,花較大,花期較長。
籽粒:圓形,種皮黃色,有光澤,種臍褐色,百粒重20g左右。
生育期:113天。
品質:2005年經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哈爾濱)測定,粗蛋白36.14%,粗脂肪22.86%。
綜合抗性:經吉林省農科院大豆研究中心接種鑒定,抗大豆孢囊線蟲4號小種。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2增1減,平均產量193.1kg/畝,比對照綏 農14號增產23.7%,平均生育期113天,比對照綏農14號晚3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76.2kg/畝,比對照 綏農14號增產12.8%,平均生育期109天,比對照綏農14號早1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生產試驗,2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71.5kg/畝,比對照 綏農14號增產12.0%,平均生育期109天,比對照綏農14號早1天。
栽培技術要點:
施肥:環(huán)保型大豆重迎茬專用肥15kg/畝,初花期追施尿素5kg/畝。
播種:5月初播種,播種量為4.5kg/畝,種植密度1.6萬株/畝左右。
注意事項:遇旱及時灌水,及時防治病蟲害。
適宜地區(qū):興安盟≥10℃活動積溫2400℃的種植區(qū)種植。
5、審定編號:蒙審豆2006005號
品種名稱:大農1號(大豐98-8)
選育單位:大興安嶺農場局科研所
品種來源:“北豐15號”的大田生產群體中發(fā)現(xiàn)早熟單株,編號為“大豐98?8”。
性狀描述:
幼苗:出苗感光后下胚軸為綠色。
葉片:披針形,葉柄與莖稈夾角中等,落葉性好。
植株:株高75cm左右,主莖結莢,分枝1?2個,茸毛灰色,無限結莢習性。
莢:彎鐮型,莢熟色為褐色,3?4粒莢多,較抗炸莢。
花:花白色。
籽粒:圓形,種皮黃色,子葉黃色,臍無色,百粒重20g左右,有光澤商品性好。
品質:2005年經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哈爾濱)進行測定,粗蛋白37.6 4%,粗脂肪21.69%。
綜合抗性:田間未發(fā)現(xiàn)大豆花葉病毒病、霜霉病。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2點報廢1點增產,產量165.4kg/畝,比對 照內豆4號增產50.6%,比對照黑河17號增產9.6%。?
2003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19.2kg/畝,比對照 內豆4號增產16.58%。?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生產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12.07kg/畝,比對照 內豆4號增產20.7%,平均生育期108天,比對照內豆4號晚12天。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施肥:選擇土層深厚,施磷酸二銨9kg/畝,尿素1.67?2.33kg/畝。
播種:5月10日?20日播種為宜,播種量為6.67kg/畝,種植密度2.33萬株/畝左右。
適宜地區(qū):呼倫貝爾市≥10℃活動積溫2000℃?2100℃的種植區(qū)種植。
6、審定編號:蒙審豆2006006號
品種名稱:蒙豆24號
選育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品種來源:1998年,內蒙古自治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和烏拉特前旗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在“94? 96”種子生產田中選擇出9株變異株,經過兩年種植、觀察和比較,選擇出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1 個株系,編號為MTJ9911?2。
性狀描述:
幼苗:出苗感光后下胚軸為紫色。
葉片:橢圓形,葉柄與莖桿莢角較小,落葉性好。
植株:株高為80cm左右,分枝2?4個,茸毛灰色,無限結莢習性。
莢:彎鐮型,莢熟色為褐色,3?4粒莢多,較抗炸莢。
花:花紫色。
籽粒:種皮黃色,子葉黃色,臍淺黑色,百粒重16g。
品質:2002年經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北京)測定,粗蛋白38.58%,粗脂肪22.68%。
病蟲害發(fā)生情況:田間未發(fā)現(xiàn)大豆花葉病、灰斑病、霜霉病。
試驗情況:
200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中熟組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61.1kg/畝, 比對照開育10號增產17.5%,平均生育期130天,比對照開育10號晚4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中熟組區(qū)域試驗,3點試驗全部增產,平均產量166.8kg/畝, 比對照開育10號增產25.7%,平均生育期124天,比對照開育10號晚8天。?
2005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豆中熟組生產試驗,3點試驗2增1減,平均產量134.8kg/畝,比 對照開育10號增產19.0%,平均生育期123天,比對照開育10號晚7天。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施肥:選擇土層深厚,前茬為玉米、小麥茬地塊,施有機肥1000kg/畝,施磷 酸二銨10kg/畝。
播種:5月5日左右播種為宜,播種量為4kg/畝,種植密度1.67?2萬株/畝。
注意事項:生育前、中期適當控制水份,以免生長過高,生育后期保證水份供應,及時鏟趟,適時灌溉。
適宜地區(qū):通遼市、赤峰市≥10℃活動積溫2800℃以上的種植區(qū)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