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江蘇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
稻
1 基本條件
1.1抗病性
品種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0,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雜交秈稻品種的白葉枯病抗性最高級≤5級。粳稻品種的條紋葉枯病抗性最高級≤5級。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以下病害抗性進行鑒定。
粳稻品種:白葉枯病、紋枯病。
秈稻品種:紋枯病。
鑒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稻專業(yè)委員會根據生產發(fā)病情況作相應調整。
1.2品質
品種品質達到部頒標準3級,半糯型粳稻品種食味品嘗分不低于品嘗對照0.3分(設定食味品質品嘗對照為0.0分,品嘗對照由稻專業(yè)委員會確定)。
半糯型粳稻品種是指直鏈淀粉含量介于糯稻與黏稻之間,稻米胚乳呈云霧狀半透明,含有Wx基因位點的低直鏈淀粉含量突變基因(如暗胚乳突變基因Wx-mq、Wx-mp等)的稻品種。
1.3生育期
不超過安全生產和耕作制度允許范圍。雜交秈稻品種生育期不長于對照3.0天;常規(guī)粳稻品種生育期不長于對照1.0天、不短于對照5.0天;綠色、優(yōu)質品種生育期不長于對照2.0天。當對照更換時,生育期指標由稻專業(yè)委員會作相應調整。
1.4其它要求
品種結實率≥70%的試驗點比例≥70%。正常年份,倒伏程度≤3級且倒伏面積≤30.0%的試驗點比例≥70%(因自然災害導致嚴重倒伏的試驗點除外)。
2 分類品種條件
2.1高產穩(wěn)產品種
與對照同等級品質的品種,每年區(qū)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3.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1.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5%。比對照品質等級差的品種,每年區(qū)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5.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2.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75%。生育期比對照短3.0天及以上的品種增產幅度可降低3個百分點。
稻瘟病抗性達到中抗及以上,且高于對照1個等級的品種增產幅度可降低3個百分點,高于對照2個等級的品種增產幅度可降低6個百分點。
2.2綠色優(yōu)質品種
2.2.1抗病品種:稻瘟病抗性達到抗及以上的粳稻品種。稻瘟病、白葉枯病抗性均達到中抗及以上的秈稻品種。
粳稻品種:稻瘟病抗性達到抗,產量比抗病對照增產≥2.0%,比非抗病對照減產≤3.0%;稻瘟病抗性達到高抗,產量比抗病對照減產≤3.0%,比非抗病對照減產≤5.0%。
秈稻品種:稻瘟病、白葉枯病抗性均達到中抗,產量比中抗對照增產≥2.0%,比非抗病對照減產≤3.0%;稻瘟病、白葉枯病抗性均達到抗,產量比中抗對照減產≤3.0%,比非抗病對照減產≤5.0%;稻瘟病、白葉枯病抗性均達到高抗,產量比中抗對照減產≤5.0%,比非抗病對照減產≤8.0%。
2.2.2優(yōu)質品種:品種品質達到部頒標準2級及以上,半糯型粳稻品種食味品嘗分高于品嘗對照0.3分。
品種品質達到部頒標準2級,當年產量比同等級品質對照增產≥2.0%,比低等級品質對照減產≤3.0%;品種品質達到部頒標準1級,當年產量比同等級品質對照增產≥2.0%,比部頒標準2級品質對照減產≤3.0%,比部頒標準3級及以下品質對照減產≤5.0%。品種品質與對照同等級時,生育期比對照短3.0天的品種增產幅度可降低3個百分點。
半糯型粳稻品種食味品嘗分高于品嘗對照0.3分,當年產量比對照減產≤0.0%;品種食味品嘗分高于品嘗對照0.5分,當年產量比對照減產≤3.0%。
2.3特殊類型品種
2.3.1糯稻品種:支鏈淀粉含量≥98%的品種,產量比普通對照減產≤3.0%。
2.3.2耐鹽(堿)品種:可以在鹽(堿)濃度0.3%以上的鹽堿地生長,且畝產可達到400公斤以上的品種。
2.3.3其他特殊用途品種:由稻專業(yè)委員會討論確定相應具體指標。
小 麥
1 基本條件
1.1抗病性
淮南麥區(qū)品種赤霉病抗性達到中抗及以上,淮北麥區(qū)品種赤霉病接種鑒定嚴重度≤3.75或特殊年份自然鑒定抗性達到中感及以上,且對鑒定的病害抗性未全部達到高感。
淮南麥區(qū)品種:赤霉病、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黃花葉病毒病。
淮北麥區(qū)品種:赤霉病、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
鑒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小麥專業(yè)委員會根據生產發(fā)病情況作相應調整。
1.2抗倒伏性
正常年份,倒伏程度≤3級或倒伏面積≤40.0%的試驗點比例≥70%(因自然災害導致嚴重倒伏的試驗點除外)。
1.3生育期
不超過安全生產和耕作制度允許范圍,不長于對照3.0天。當對照更換時,生育期指標由小麥專業(yè)委員會作相應調整。
1.4抗穗發(fā)芽
淮南麥區(qū)品種抗穗發(fā)芽鑒定達到抗及以上。
1.5品質
分強筋、中強筋、中筋和弱筋四類。達不到強筋、中強筋、弱筋小麥各項指標要求的也歸類為中筋小麥。
強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4.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30.5%、吸水率≥60%、穩(wěn)定時間≥10.0分鐘、最大拉伸阻力Rm.E.U.(參考值)≥450、拉伸面積≥100cm2。
中強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3.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28.5%、吸水率≥58%、穩(wěn)定時間≥7.0分鐘、最大拉伸阻力Rm.E.U.(參考值)≥350、拉伸面積≥80cm2。
中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2.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穩(wěn)定時間≥3.0分鐘、最大拉伸阻力Rm.E.U.(參考值)≥200、拉伸面積≥50cm2。
弱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2.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穩(wěn)定時間<3.0分鐘。
2 分類品種條件
2.1高產穩(wěn)產品種
常規(guī)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1.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5%。
雜交品種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常規(guī)對照增產≥5.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75%。
2.2綠色優(yōu)質品種
2.2.1抗赤霉病品種:淮南麥區(qū)抗性達到抗、淮北麥區(qū)抗性達到中抗及以上的品種。
淮南麥區(qū)春性品種接種鑒定和自然鑒定抗性均達到抗,產量比對照減產≤5.0%。
淮北麥區(qū)半冬性品種接種鑒定和自然鑒定抗性均達到中抗及以上,產量比中感對照減產≤5.0%,比感病對照減產≤8.0%。
2.2.2抗穗發(fā)芽品種:白皮小麥抗穗發(fā)芽性檢測(小麥抗穗發(fā)芽性的檢測方法NY/T1739-2009)結果達到抗及以上的品種,產量比對照減產≤3.0%。
2.2.3多抗品種:
淮南麥區(qū)春性品種中抗紋枯病或抗白粉病或高抗黃花葉病毒病,且其他鑒定病害抗性有1個達到抗及以上的,產量比對照減產≤3.0%。
淮北麥區(qū)半冬性白皮品種中抗穗發(fā)芽或中感赤霉病,且對鑒定病害抗性有2個達到中抗及以上的,產量比對照減產≤3.0%。
2.2.4優(yōu)質品種:品質達到強筋、中強筋、弱筋小麥各項指標要求的品種。品質以單年檢測結果為準。
品質達到強筋或弱筋小麥要求,當年產量比優(yōu)質對照增產≥2.0%,比中筋對照減產≤5.0%。
品質達到中強筋小麥要求,當年產量比優(yōu)質對照增產≥2.0%,比中筋對照減產≤3.0%。
單年品質檢測指標未達到優(yōu)質品種要求,當年產量比中筋對照增產≥2.0%。
2.2.5早熟品種:生育期比對照短2.0天及以上的品種,產量比對照減產≤0.0%。
2.3 特殊類型品種
2.3.1糯小麥品種:支鏈淀粉含量≥98%的品種,產量比普通對照減產≤5.0%。
2.3.2彩色小麥品種:除白色、黃色、紅色之外的其他籽粒顏色的品種,產量比普通對照減產≤5.0%。
2.3.3其他特殊用途品種:由小麥專業(yè)委員會討論確定相應具體指標。
玉 米
1 基本條件
1.1抗病性
1.1.1籽粒用玉米品種
淮北夏播:小斑病、腐霉莖腐病田間自然發(fā)病和接種鑒定抗性均未達到高感。穗腐病田間自然發(fā)病及接種鑒定抗性未同時達到高感。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以下病害抗性進行鑒定:彎孢葉斑病、瘤黑粉病、大斑病、南方銹病、紋枯病。
淮南春播:紋枯病、腐霉莖腐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fā)病和接種鑒定抗性均未達到高感。穗腐病田間自然發(fā)病及接種鑒定抗性未同時達到高感。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以下病害抗性進行鑒定:大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
淮南夏播:小斑病、腐霉莖腐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fā)病和接種鑒定抗性均未達到高感。穗腐病田間自然發(fā)病及接種鑒定抗性未同時達到高感。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以下病害抗性進行鑒定:彎孢葉斑病、瘤黑粉病、大斑病、紋枯病。
1.1.2鮮食玉米品種
瘤黑粉病、絲黑穗病、矮花葉病、小斑病、南方銹病、紋枯病田間自然發(fā)病抗性未達到高感。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以下病害抗性進行鑒定:大斑病、小斑病、腐霉莖腐病、紋枯病、瘤黑粉病、南方銹病、絲黑穗病。
1.1.3青貯玉米品種
淮北夏播:小斑病、莖腐病、彎孢葉斑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fā)病和接種鑒定抗性均未達到高感。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以下病害抗性進行鑒定:瘤黑粉病。
淮南春播: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田間自然發(fā)病和接種鑒定抗性均未達到高感。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以下病害抗性進行鑒定:灰斑病、南方銹病。
淮南夏播: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fā)病和接種鑒定抗性均未達到高感。
鑒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玉米專業(yè)委員會根據生產發(fā)病情況作相應調整。
1.2生育期
淮北夏播品種生育期不長于對照2.0天,或收獲時水分不高于對照。青貯玉米品種當對照為普通玉米時,對照黑層出現時,品種的乳線位置應≥1/2;或對照為青貯玉米時,品種生育期不長于對照2.0天。當對照進行更換時,生育期指標由玉米專業(yè)委員會作相應調整。
1.3抗倒伏性
鮮食玉米品種: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5.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5.0%的試驗點比例≥80%。
籽粒用糯玉米(干籽粒)、高油、高賴氨酸(優(yōu)質蛋白玉米,QPM)品種: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試驗點比例≥80%。
籽粒用普通玉米品種: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試驗點比例≥80%。
青貯玉米品種: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試驗點比例≥80%;或每年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不高于對照。
1.4品質
籽粒用玉米品種籽粒容重≥71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質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2 分類品種條件
2.1高產穩(wěn)產品種
兩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1.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0%。
2.2綠色優(yōu)質品種
2.2.1抗病品種:大斑病、小斑病、腐霉莖腐病、紋枯病抗性均達到中抗及以上,且南方銹病抗性不低于感病級別的品種。
兩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比抗病對照增產≥1.0%,且每年減產≤1.0%,生產試驗產量比抗病對照增產≥0.0%?;騼赡陞^(qū)域試驗平均產量比非抗病對照減產≤3.0%,且每年減產≤5.0%,生產試驗產量比非抗病對照減產≤3.0%。
2.2.2適宜機械化收獲籽粒品種: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8%,達標的試驗點比例≥5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5.0%,達標的試驗點比例≥70%,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增產≥3.0%,或比普通對照減產≤3.0%。
2.3特殊類型品種
2.3.1糯玉米(干籽粒)、高油、高賴氨酸(優(yōu)質蛋白玉米,QPM)品種:糯玉米(干籽粒)品種粗淀粉含量(干基)≥69.0%,支鏈淀粉(干基)比率≥97.0%;高油玉米品種粗脂肪(干基)含量≥7.5%;高賴氨酸玉米品種賴氨酸(干基)含量≥0.4%。
每年區(qū)域試驗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增產≥3.0%,生產試驗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增產≥1.0%?;蛎磕陞^(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普通對照減產≤3.0%。
2.3.2青貯玉米(不包括糧飼兼用)品種: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滌纖維含量≤45%,酸性洗滌纖維含量≤23%,淀粉含量≥25%,收獲期全株保持綠色的葉片比例≥75%的品種。
兩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生物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生物產量比對照增產≥1.0%。
2.3.3鮮食玉米品種:外觀品質及蒸煮品質評分高于85分且第一年不低于83分的品種。甜玉米品種干樣品水溶性總糖含量≥12%。糯玉米品種支鏈淀粉(干基)比率≥97%,品質評分每高1分,支鏈淀粉(干基)比率可降低1個百分點,但不得低于95%。甜糯玉米品種支鏈淀粉(干基)比率≥90%。
品種品質評分為85分,當年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增產≥2.0%,品質評分每高1分,增產幅度可降低2個百分點。
大 豆
1 基本條件
1.1抗病性
大豆花葉病毒病弱致病優(yōu)勢株系(SC3)抗性達到中感及以上,強致病優(yōu)勢株系(SC7)抗性達到感及以上。春大豆、鮮食大豆品種炭疽病抗性達到感及以上。
鑒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大豆專業(yè)委員會根據生產發(fā)病情況作相應調整。
1.2生育期
不超過安全生產和耕作制度允許范圍?;幢毕拇蠖蛊贩N生育期不長于對照7.0天,其他類型品種生育期不長于對照10.0天。當對照更換時,生育期指標由大豆專業(yè)委員會作相應調整。
1.3抗倒伏性
正常年份,倒伏程度≤4級且倒伏率≤50%的試驗點比例≥70%(因自然災害導致嚴重倒伏的試驗點除外)。
1.4品質
粒用大豆粗脂肪和粗蛋白質含量之和≥59.0%。
2 分類品種條件
2.1高產穩(wěn)產品種
常規(guī)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1.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0%。
雜交品種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常規(guī)對照增產≥8.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5%。
普通品種比優(yōu)質對照增產幅度提高2個百分點。
生育期比對照長5.0天以上的品種,超過5.0天后每長1.0天增產幅度提高1個百分點。
生育期比對照短3.0天及以上的淮南夏大豆品種增產幅度可降低2個百分點。
2.2綠色優(yōu)質品種
2.2.1抗病品種:大豆花葉病毒病弱致病優(yōu)勢株系(SC3)和強致病優(yōu)勢株系(SC7)抗性均達到高抗或炭疽病抗性達到抗及以上的品種,產量比對照減產≤0.0%。
2.2.2高油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粗脂肪平均含量≥21.5%且每年≥21.0%的品種,產量比高油對照增產≥2.0%,比普通對照減產≤0.0%。
2.2.3高蛋白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粗蛋白質平均含量≥45.0%且每年≥44.0%的品種,產量比高蛋白對照增產≥2.0%,比普通對照減產≤0.0%。
2.3特殊類型品種
2.3.1鮮食大豆品種:采收鮮莢食用,二粒標準莢莢長≥5.0厘米,莢寬≥1.30厘米(春播≥1.20厘米),每500克標準莢個數≤180個(春播≤200個),標準莢率≥65%(參考),品質評分80分以上的品種,每年區(qū)域試驗鮮莢產量比對照增產≥2.0%,生產試驗鮮莢產量比對照增產≥0.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55%。
生育期比對照短3.0天及以上的品種,鮮食春大豆產量比對照減產≤3.0%,鮮食夏大豆產量比對照減產≤0.0%。
生育期比對照長5.0天以上的品種,超過5.0天后每長1.0天增產幅度提高1個百分點。
2.3.2彩色籽粒品種:籽粒種皮或仁顏色非黃色的品種,產量比普通對照減產≤3.0%。
2.3.3籽粒大小特異品種:籽粒特大或特小,百粒重≥35克或≤15克的品種,產量比普通對照增產≥2.0%,增產試驗點比例≥55%。
棉 花
1基本條件
1.1抗病性
枯萎病病指≤20.0,黃萎病病指≤35.0。
1.2早熟性
霜前花率≥85.0%,特殊年份與對照相當。
1.3抗蟲性
轉基因抗蟲棉品種,抗蟲株率≥90.0%,抗蟲性達到抗及以上。
1.4品質
根據GB/T 20392-2006《HVI棉纖維物理性能試驗方法》和ASTM D5866-12《HVI棉纖維棉結測試標準方法》檢測的纖維品質上半部平均長度、斷裂比強度、馬克隆值、整齊度指數和纖維細度五項指標的綜合表現,將棉花品種分為Ⅰ型品種、Ⅱ型品種、Ⅲ型品種三種主要類型。
Ⅰ型品種
兩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結果,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1毫米、斷裂比強度≥32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3.7~4.2、整齊度指數≥83%;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長度≥30毫米、斷裂比強度≥31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3.5~4.6的品種。
Ⅱ型品種
兩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結果,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毫米,斷裂比強度≥30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3.5~5.0、整齊度指數≥83%;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長度≥28毫米,斷裂比強度≥29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3.5~5.1。
Ⅲ型品種
兩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結果,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7毫米,斷裂比強度≥28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3.5~5.5、整齊度指數≥83%;較低年份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7毫米,斷裂比強度≥27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3.5~5.6的品種。
2 分類品種條件
2.1高產穩(wěn)產品種
2.1.1Ⅱ型常規(guī)棉/雜交棉品種
對照為Ⅱ型同常規(guī)棉或雜交棉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皮棉產量比對照增產≥0.0%;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比對照增產≥0.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增產≥0.0%的試驗點比例≥50%。
對照為Ⅲ型同常規(guī)棉或雜交棉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減產≤2.0%,且每年皮棉產量比對照減產≤5.0%;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比對照減產≤5.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減產≤5.0%的試驗點比例≥50%。
常規(guī)棉作對照的雜交棉品種,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比照第一、二款,比對照增產幅度相應增加3個百分點。
2.1.2 Ⅲ型常規(guī)棉/雜交棉品種
對照為Ⅱ型同常規(guī)棉或雜交棉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8.0%,且每年皮棉產量比對照增產≥5.0%;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比對照增產≥5.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增產≥5.0%的試驗點比例≥50%。
對照為Ⅲ型同常規(guī)棉或雜交棉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皮棉產量比對照增產≥0.0%;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比對照增產≥0.0%。每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增產≥0.0%的試驗點比例≥50%。
常規(guī)棉作對照的雜交棉品種,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比照第一、二款,比對照增產幅度相應增加3個百分點。
2.2綠色優(yōu)質品種
2.2.1抗病品種:枯萎病病指≤10.0、黃萎病病指≤20.0,且纖維品質達到Ⅲ型及以上的品種。
枯萎病病指≤10.0、黃萎病病指≤20.0的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同品質常規(guī)棉或雜交棉對照減產≤3.0%;枯萎病病指≤5.0、黃萎病病指≤20.0或枯萎病病指≤10.0、黃萎病病指≤10.0的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同品質常規(guī)棉或雜交棉對照減產≤5.0%;枯萎病病指≤5.0、黃萎病病指≤10.0的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同品質常規(guī)棉或雜交棉對照減產≤8.0%??剐云渌闆r由棉花專業(yè)委員會討論確定相應具體指標。
2.2.2優(yōu)質品種:纖維品質屬于Ⅰ型品種。
Ⅰ型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Ⅱ型同類型對照減產≤10.0%。
2.2.3適合機械采收品種:株型比較緊湊,抗倒伏,第一果枝節(jié)位高度20厘米以上,株高85厘米左右;經脫葉成熟后,霜前花率90%以上;含絮力適度,吐絮比較集中,對脫葉劑敏感,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斷裂比強度達到Ⅱ型及以上。
適合機械采收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Ⅱ型常規(guī)棉或雜交棉普通對照減產≤10.0%。
2.3特殊類型品種
2.3.1彩色棉(除白色):纖維長度、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纖維細度、馬克隆值等品質指標基本符合Ⅲ型品種要求。
彩色棉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同品質同常規(guī)棉或雜交棉白棉對照減產≤20.0%。
2.3.2短季棉:生育期<110.0天,品質不低于Ⅱ型品種要求。
短季棉品種兩年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Ⅱ型同常規(guī)棉或雜交棉普通對照減產≤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