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審定編號:甘審麥2008001
品種名稱:甘春22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作物改良與種質(zhì)創(chuàng)新重點實驗室、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學院、甘肅富農(nóng)高科技種業(yè)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以M34IBWSN-262/M34IBWSN-252//張春11號/永良4號為親本組合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甘春8107。
特征特性:春性,幼苗直立,生育期95-123天之間。株高79-92厘米,株型緊湊,葉綠色,旗葉葉片較大,直立。穗紅色長芒,穗長方形,穗長7.5-8.1厘米,小穗數(shù)17-19個,穗粒數(shù)29.3-54粒,白粒角質(zhì)。千粒重32.5-44.6克,容重823.3克/升。蛋白質(zhì)含量14.3%,賴氨酸含量0.46%,濕面筋含量22.28%。苗期對混合菌表現(xiàn)感染,成株期對條銹菌小種水4表現(xiàn)輕度感染,對水7、水14及混合菌均表現(xiàn)免疫,對HY8及條中32號表現(xiàn)抗病,總體表現(xiàn)抗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2006年省東片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353.9公斤,較對照隴春23號增產(chǎn)4.25%;2006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59.6公斤,較對照減產(chǎn)0.01%。
栽培要點:前茬宜豆科作物或中耕作物,秋耕耙翻深度一般20-25厘米,封凍前灌足灌透冬水(80方/畝)。播深3-5厘米,墑情不好可適當深播,但不得超過6厘米,播后耕耱保墑。秋施農(nóng)家肥,播種前施足氮肥,深施磷肥;氮肥的80%作基肥,20%作追肥。中上肥力地塊施尿素15-20公斤/畝,顆粒磷肥50-80公斤,漏沙地為10-15公斤/畝,增加一次追肥。播期:土壤表層連續(xù)3-5日解凍5-10厘米即可播種。播量:大田單種一般畝播16-20公斤。
適宜范圍:適宜在甘肅中部地區(qū)水地種植。
(2) 審定編號:甘審麥2008002
品種名稱:甘春23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作物改良與種質(zhì)創(chuàng)新重點實驗室、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學院、甘肅富農(nóng)高科技種業(yè)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 以M34IBWSN-262/M34IBWSN-252//甘春20號/甘春18號為親本組合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甘春8106。
特征特性:春性,幼苗直立,生育期89-108天之間。前期發(fā)育遲緩,對水肥反應(yīng)不敏感。株高74.5-86厘米,株型緊湊。穗白色長芒,穗紡錘形,穗長8.6-9.8厘米,小穗數(shù)17-19個,穗粒數(shù)44-56粒,白粒角質(zhì)。千粒重30.7-47.6克,容重824.8克/升。蛋白質(zhì)含量19.9%,賴氨酸含量0.46%,濕面筋含量24.3%。 輕感條銹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2006年省西片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507.4公斤,較對照高原602增產(chǎn)4.16%;2007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33.9公斤,較對照增產(chǎn)3.69%。
栽培要點:大田單種一般畝播量16-20公斤,播期為土壤表層連續(xù)3-5日解凍5-10厘米即可播種。播深3-5厘米,墑情不好可適當深播,但不得超過6厘米。秋施農(nóng)家肥,播種前施足氮肥,集中深施磷肥,將氮肥的80%作基肥。在中上肥力地塊施尿素15-20公斤,顆粒磷肥50-80公斤,充分混合后用播種機或旋耕機施與10-15厘米耕層。漏沙地可將基肥尿素減為10-15公斤,增加一次追肥。
適宜范圍:適宜在河西地區(qū)推廣種植。
(3) 審定編號:甘審麥2008003
品種名稱:定西38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定西市旱作農(nóng)業(yè)科研推廣中心
品種來源:以外引材料RFMⅢ-101-A為母本,定西32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DC-2。
特征特性:春性,幼苗直立,葉色淺綠,莖干較粗、有蠟質(zhì),韌性強,彈性好,抗倒伏,穗下節(jié)較長,一般35-40厘米,葉片有茸毛。株型緊湊,成穗數(shù)19.5萬/畝,穗層整齊,口松易落粒,穗紡綞型,無芒,護穎白色。籽粒橢圓形,腹溝較淺,中粒,紅粒角質(zhì)。生育期103.7天,株高90厘米。穗長7.5厘米,結(jié)實小穗數(shù)16個,穗粒數(shù)36.2粒,千粒重38.8克。耐瘠薄,抗旱,后期抗青干性強,灌漿快,落黃好。蛋白質(zhì)含量14.3%,濕面筋含量29.7%。沉降值20.3mL,形成時間2.0mim ,穩(wěn)定時間1.4mim。苗期對條繡混合菌表現(xiàn)感染,成株期對水4、水7免疫,對HY8、水14、條中32號表現(xiàn)中抗。
產(chǎn)量表現(xiàn):1999-2002年參加甘肅省旱地春小麥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159.9 公斤,較對照定西35號增產(chǎn)14.1%。2002-2006年多點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237.1公斤,較當?shù)刂髟云贩N增產(chǎn)16.5%。
栽培要點:適時早播,合理密植:播期3月20-25日為該品種的適宜播期,每畝播種量在干旱半干旱地畝播種以25萬粒為宜, 畝保苗14?22萬左右,在二陰旱地畝播30萬粒,畝保苗28?35萬左右。田間管理:播前藥劑拌種防黑穗病,播后遇雨及時耙耱破板結(jié)保全苗,分蘗前鋤草松土增地溫,抽穗后加強田間管理和防治蚜蟲和白粉病。
適宜范圍:適宜在我省定西、會寧、榆中、永靖、蘭州干旱半干旱區(qū)種植。
(4)審定編號:甘審麥2008004
品種名稱:定西39號
選育單位:甘肅省定西市旱作農(nóng)業(yè)科研推廣中心、甘肅省農(nóng)科院生物技術(shù)所
品種來源:以外引材料南27/臨3的F1為母本,自育 “815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9256-10。
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110天。幼苗匍匐,葉色深綠、葉片細長呈狹長形、有茸毛;株高平均87.2厘米;株型緊湊,群體結(jié)構(gòu)好,分蘗能力強,穗層整齊,口緊不落粒;穗紡綞型,長芒,護穎白色,無茸毛,穗粒數(shù)一般在9.8?42.8粒;籽粒橢圓形,腹溝較淺,千粒重34.9?53克,白粒角質(zhì),容重691?820克/升。田間輕度萎蔫恢復(fù)快,后期抗青干性強,灌漿快,落黃好。蛋白質(zhì)含量16.98%,濕面筋含量35.6%。沉降值25.2ml,形成時間2.7 mim,穩(wěn)定時間1.4mim。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國家區(qū)試指定單位抗性測定:對條銹病免疫,中感黃矮病,高感白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6-2007年參加西北春麥旱地組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155.9公斤,較對照定西35號增產(chǎn)2.83%。2007年多點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75.7公斤,較統(tǒng)一對照定西35號增產(chǎn)12.6%。
栽培要點:適時早播,合理密植:播期3月20-25日為該品種的適宜播期,每畝播種量在干旱半干旱地畝播種以26萬粒為宜, 畝保苗14?23萬左右。田間管理:播前藥劑拌種防黑穗病,播后遇雨及時耙耱破板結(jié)保全苗,分蘗前鋤草松土增地溫,抽穗后加強田間管理,注意防治蚜蟲和白粉病。
適宜范圍:適宜在甘肅中部干旱半干旱區(qū)的定西、會寧、榆中、永靖、蘭州等生態(tài)類似地區(qū)種植
(5)審定編號:甘審麥2008005
品種名稱:甘育1號
選育單位:甘肅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武威市農(nóng)作物良種繁育場
品種來源:以寧夏引進的504為母本,意大利品種LAMPO為父本雜交,經(jīng)系統(tǒng)選育而成,原代號96-587-3。
特征特性:春性小麥,幼苗直立,生育期90~119天,中熟。穗長方形,白殼,長芒。葉片半上舉,葉綠色,株型緊湊。株高平均78.17厘米;穗長10.77厘米;有效小穗數(shù)16.29個;穗粒數(shù)50.97粒;穗粒重2.61克;千粒重41.88克。籽粒白色,橢圓形,粉質(zhì)。容重788克/升,粗蛋白含量9.52%,濕面筋含量17.5%,沉降值14.5ml,粉質(zhì)儀分析吸水率53.1%,形成時間1.0mim,穩(wěn)定時間0.9mim,弱化度188F.U,評價值26,拉伸儀分析最大抗延阻力122E.U,延伸性13.2cm,拉伸面積22.4cm2,蛋糕試驗總評分84分。抗葉枯病和根病??沟剐?、落黃性好。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4~2005年省西片水地春小麥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26.59公斤,較對照增產(chǎn)5.90%。2007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55.4公斤,較對照減產(chǎn)4.59%。
栽培要點:合理施肥:由于該品種植株相對較矮,豐產(chǎn)性好,種植時宜施足基肥,要重視磷鉀追肥,以增強籽粒灌漿速度。畝播量一般22.5~25.0公斤,基本苗35萬~45萬株/畝,成穗數(shù)40萬~50萬穗/畝。適時收獲:蠟熟后及時收獲,以防止穗發(fā)芽。
適宜范圍:適宜在我省張掖的甘州、民樂、山丹和武威的民勤、永昌、涼州等地區(qū)種植,特別適合在河西海拔較高的沿山冷涼灌區(qū)種植。
(6)審定編號:甘審麥2008006
品種名稱:天選43號
選育單位:天水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8845-1-1-1-1作母本,貴農(nóng)22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天9362-10。
特征特性:弱冬性,幼苗半直立,葉片較寬,葉耳紫色,葉色深綠,深披蠟質(zhì),半披垂。穗棍棒形,白殼,無芒,株高90-95厘米。莖桿較粗,彈性好,抗倒伏能力較強。穗頭大,小穗排列緊密,穗長7.6厘米,結(jié)實小穗16個,穗粒數(shù)36粒左右,籽粒較大,淺紅色,玻璃質(zhì),千粒重48克左右,容重790-800克/升。對條、葉銹免疫,白粉病輕。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3-2005年參加天水川區(qū)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491.7?,比對照蘭天6號增產(chǎn)31.5%。
栽培要點:一般畝施過磷酸鈣40-50?,尿素15公斤,在拔節(jié)期結(jié)合春灌追施尿素10-15公斤。渭河川道高水肥地適當控制降低密度,畝播量控制在12-15公斤,畝保苗20-25萬。返青拔節(jié)期要控制肥水,注意蹲苗鍛煉,以防群體過大引起倒伏。
適宜范圍:適宜于天水市渭河河谷川道區(qū)及塬臺機灌地,以及隴南地區(qū)的西和、禮縣等西漢水上游海拔1400米以下比較低暖的川臺地種植。
(7)審定編號:甘審麥2008007
品種名稱:中天1號
選育單位:中國農(nóng)科院作物所、天水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國農(nóng)科院作物所張學勇博士等將小麥品種Fuhuko與十倍體長穗偃麥草(R431)雜交,后用北京837和晉2148連續(xù)回交后自交選育而成,其組合為“晉2148///Fuhuko/R431//北京837/2”,原代號中天A3-5。
特征特性:冬性小麥,生育期269天。幼苗生長匍匐,葉片披垂,葉綠色。株高平均106厘米,穗長8.0厘米,穗紡錘型,白色,頂芒,穎方肩。粒紅色、卵圓型,粉質(zhì),籽粒飽滿。每穗結(jié)實小穗14.12,穗粒數(shù)32.87粒,千粒重39.46克,容重764克/升。粗蛋白含量13.54%,濕面筋含量24.8%,沉降值9.2ml,形成時間1.4min,穩(wěn)定時間1.0min,拉伸面積16cm2,延伸性106mm,最大抗延阻力124E.U。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型緊湊,生長整齊,落黃好??购⒖购?,對條銹病免疫,抗白粉病,田間表現(xiàn)抗蚜蟲及黃矮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5-2006年度甘肅省隴南片區(qū)試畝產(chǎn)355.6公斤, 2006-2007年度甘肅省隴南片區(qū)試畝產(chǎn)304.1公斤,兩年平均較對照品種增產(chǎn)5.95%。
栽培要點: 施肥:山旱地種植,畝施有機肥500公斤,純氮9公斤,P2O5 11.5公斤(按P2O5折算為25公斤磷酸二銨),K 2O 7.5公斤,硫酸鋅1公斤,5月下旬葉面噴肥兩次,每次噴磷酸二氫鉀100?150克。播期:最佳播期為9月28日至10月5日。播量:普通麥田露地9月25日播種,基本苗22萬;播期推遲要適當增加播種量。
適宜范圍:適宜于我省天水市渭河流域海拔1500-2000米的干旱及半干旱山區(qū)、二陰山區(qū)種植。
(8)審定編號:甘審麥2008008
品種名稱:中梁27號
選育單位:天水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亞遠源八倍體中間材料中四、90293、中梁12、、保加利亞10、咸農(nóng)4號等5個親本材料復(fù)合雜交選育而成,其組合為90293×[(中梁12×中4)×(保加利亞10×咸農(nóng)4號)],原代號969-3-2-9-3。
特征特性:冬性小麥,幼苗生長匍匐;葉片披垂,葉綠色;穗長7.5厘米,穗紡錘型,白色,頂芒。粒紅色、卵圓型,硬質(zhì);株高平均105厘米,千粒重44.56克;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型緊湊,生長整齊,落黃好。粗蛋白含量13.90%(干基),容重775克/升,濕面筋31.1%,干面筋10.4%,沉降值28.6ml。抗寒抗旱,苗期對條銹病菌混合菌表現(xiàn)免役,成株期對條銹均主要流行小種條中32號、條中29號及水14均表現(xiàn)免役,對混合菌表現(xiàn)中抗-中感,對水4表現(xiàn)感病,白粉病中抗。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5?2006兩年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383.75公斤,較對照咸農(nóng)四號平均增產(chǎn)21.75% 。
栽培要點:山旱地種植,畝施有機肥500公斤,純氮9公斤,P2O5 11.5公斤,K2O7.5公斤,硫酸鋅1公斤,5月下旬葉面噴肥兩次。播期:最佳播期為9月28日至10月5日。播量:普通麥田露地9月25日播種,基本苗22萬。
適宜范圍:適宜于天水市渭河流域海拔1500-2000米的干旱及半干旱山區(qū)、二陰山區(qū)示范種植,亦適宜于生態(tài)條件類似的周邊部分地區(qū)種植。
(9)審定編號:甘審麥2008009
品種名稱:隴鑒301
選育單位:甘肅省農(nóng)科院旱地農(nóng)業(yè)研究所
品種來源:以DW803為母本、799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代號89212-3-1-1。
特征特性:冬性小麥,幼苗生長習性匍匐,生育期275天。株高103厘米,穗長8.47厘米,長芒,白殼,穗紡錘形,穗粒數(shù)27.2粒,粒紅色,籽粒橢圓形,硬質(zhì),千粒重34.8克,容重804.76克/升。畝成穗數(shù)26.25萬個,有效分蘗率32.91%,多年越冬率平均97.3%。抗寒、抗旱、抗干熱風、耐穗發(fā)芽。對條銹菌生理小種條中29號表現(xiàn)免疫,對條中31號、水4、水7表現(xiàn)免疫到中抗水平,對條中32號、混合菌表現(xiàn)中抗水平。粗蛋白含量14.12%,濕面筋含量30.6%,沉降值27.8ml,面條試驗色澤評分8.0,總評分81.0。莖稈粗壯,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2-2004年省隴東區(qū)試平均畝產(chǎn)300.12公斤,比對照西峰20增產(chǎn)5.22%。2004-2005年(干旱年份)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219.82公斤,較對照西峰20號增產(chǎn)7.4%。
栽培要點:一般9月中下旬播種,播量以畝保苗25萬左右為宜,畝播量控制在12.5公斤左右。生育期防治病蟲害,應(yīng)及時噴藥防治白粉病的發(fā)生,成熟期及時收獲。
適宜范圍:適宜在我省隴東的環(huán)縣、西峰區(qū)、正寧縣、鎮(zhèn)原縣、寧縣、靈臺縣、崆峒區(qū)等山塬地,以及中部較晚熟的通渭、漳縣等同類地區(qū)種植。
(10)審定編號:甘審麥2008010
品種名稱:隴育1號
選育單位:隴東學院農(nóng)林科技學院
品種來源:以慶農(nóng)4號作母本,90106(16)作父本,通過有性雜交,用系譜法選育而成,原代號9456-6-4-2。
特征特性:強冬性小麥,生育期280天左右。幼苗半匍匐,苗勢健壯,葉色深綠,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畝成穗數(shù)35.9萬,有效分蘗率43.6%,株型緊湊,株高80厘米左右。長芒、白殼、穗紡錘形,穗層整齊,穗長8厘米,穗粒數(shù)32.4個,白粒、角質(zhì),千粒重39.6克,容重815.7克/升??购?、抗寒性強,中抗條銹,抗倒伏,熟相較好。籽粒含粗蛋白質(zhì)14.35%,濕面筋32.6%,沉降值23.8ml,吸水率60.9%,穩(wěn)定時間1.5mim。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2004兩年甘肅省隴東片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288.76公斤,較對照西峰20號增產(chǎn)8.86%。2005年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236.4公斤,比對照西峰20號增產(chǎn)15.14%。
栽培要點:以9月上、中旬播種為宜,畝播量11?12公斤,畝成穗35萬左右。施足底肥,氮磷肥配合施用。返青后畝追施尿素7.5公斤。
適宜范圍:適宜隴東旱塬地及其同類地區(qū)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