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作為電視劇《功勛》的開篇,《能文能武李延年》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共和國政工干部在抗美援朝戰(zhàn)上的壯懷激烈;那么作為壓軸單元,《袁隆平的夢》則表現(xiàn)了一位造福全世界的農(nóng)學家對于給予自己人生啟蒙的母親的淺吟低唱。
《袁隆平的夢》開播劇照
“有人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給我種下的。”很難想象,這樣一部表現(xiàn)共和國功勛人物的宏大劇集,采用了一種個人化的視角來進行破題。
《袁隆平的夢》通過90歲高齡的袁隆平在母親墓前的深情緬懷,勾連起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攻克雜交水稻世界難題的經(jīng)歷。袁隆平自然是戲劇的核心,但通過他與母親關(guān)系的呈現(xiàn),我們看到那個“每天向前走去的孩子”,如何將他的所見,化成了生命的一部分,直到終老。
《袁隆平的夢》黃志忠 飾 袁隆平
幼啟蒙與“天雨粟”
與其他幾位攻克尖端技術(shù)的功勛人物不同,作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決的是老百姓的吃飯問題,與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通過媒體的多年宣傳,他早就是一位極具國民度的名人。
早在2009年,瀟湘電影制片廠就拍過傳記電影《袁隆平》。如今再次用文藝作品表現(xiàn)這樣一位共和國功勛,首先需要做的是“陌生化”。《袁隆平的夢》找到的突破口是母親對袁隆平的人生啟蒙,整部劇集像是他寫給母親的一封家書。
盡管母親在劇中出現(xiàn)不多,但她卻是《袁隆平的夢》的“戲眼”。不斷閃回的母親形象,不僅勾勒出袁隆平幼年時期躲避戰(zhàn)亂的流亡經(jīng)歷,也表現(xiàn)出母親啟蒙對于袁隆平成長的重要意義。兒時經(jīng)歷與袁隆平眼前的事業(yè),就像一張對折的紙張,互為映照。
《袁隆平的夢》黃志忠 飾 袁隆平
除了表現(xiàn)袁隆平科學家的一面,《袁隆平的夢》還側(cè)面表現(xiàn)了他知識分子的一面。比如,他英文很好,讀莎士比亞、雨果、拜倫的詩,能拉小提琴,還能自制電臺來接收最新的科研信息。
袁隆平從事的是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公眾對其的第一印象是袁老那張質(zhì)樸、略顯滄桑的臉龐,誰曾知道在這樣的的面孔之下深藏著一番浪漫與深情。而這份“人生的余裕”,也多源于母親而是啟蒙。用劇中的臺詞講,“母親不僅僅是在教英文,還是在傳播一種獨特的遺傳育種學。”
《袁隆平的夢》黃志忠 飾 袁隆平
劇中對于母親的啟蒙擇取,更多服務于袁隆平日后的人生選擇,也是為了更加深入地去刻畫人物。比如,母親曾經(jīng)帶著他一起拜神農(nóng),給他講神農(nóng)氏的故事,而袁隆平日后所從事的雜交水稻事業(yè),正是在千萬株秧苗中大海撈針,可不正是一位“當代神農(nóng)”?
母親還給他講述過“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她這樣解讀——“實踐字紙藏經(jīng)同,棄時需當付火中,字字句句有來歷,變變幻幻永無窮。”而當多年以后袁隆平在水田里插秧時,他又真切感受到了何謂“天雨粟”。
《袁隆平的夢》劇照
這估計是《袁隆平的夢》中最具詩意的一個畫面:清澈的水田映照著藍天白云,而金黃的稻穗正從“天上”撒下人間——天上下稻谷了。這是袁隆平在田間插秧時的一個想象與推理,“農(nóng)人叫秧苗是天苗,不僅僅是因為它神圣,還因為低頭插秧的時候,秧苗就是插在天上,天苗成熟了,就是‘天雨粟’。”
盡管這是一部農(nóng)村場景居多的劇集,《袁隆平的夢》在視覺呈現(xiàn)上卻十分靈動,類似詩意的畫面還很多,就連臺詞也充滿不少詩一樣的語言。劇中袁隆平最后對于母親的告白,可不就是一首深情動人的詩歌嗎?
《袁隆平的夢》劇照
“沒有您的深刻啟蒙,我怎么能夠去打開內(nèi)心最深沉的熱情,用穿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田野中那些泥土孕育的傳奇?我怎么能夠在成千上萬的失敗中堅信,必有一粒種子可以使萬千民眾告別饑餓?沒有您每天讓我向前走去,我怎么能夠數(shù)十年不停歇,穿越千山萬水追尋太陽?”
“摟底漿”與見眾生
“有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并且以或贊嘆、或憐憫、或熱愛、或恐懼的情感感受到了什么,他就會成為什么。他的所見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許在很多年里,甚至延續(xù)終生。”
惠特曼這首《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 Every Day)是解讀《袁隆平的夢》的秘鑰。詩意不僅賦予這個單元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還暗藏了它的內(nèi)容與主題。
《袁隆平的夢》劇照
什么是“袁隆平的夢”?大家都知道——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但袁隆平一開始的科研方向并不是雜交水稻,而是“紅薯王”。這部6集的短劇,花了2集篇幅來講述袁隆平科研重心的轉(zhuǎn)移。
劇中有個關(guān)鍵詞——“摟底漿”,這是一句方言,意思應該是要抓主要矛盾,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要攻克核心問題。這既是恩師對他的諄諄教誨,也是因饑餓得了浮腫病的山間老農(nóng)對他的殷切期望。
兒時顛沛流離對于民間疾苦的感知,以及艱難歲月中他對于饑餓的真切感受與所見所聞,讓袁隆平放棄紅薯搞水稻研究,他希望解決主糧問題,“摟底漿”。袁隆平的一生,就像惠特曼詩歌里那個“每天向前走去的小孩”,他的所見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延續(xù)終生。
《袁隆平的夢》劇照
《袁隆平的夢》雖然不是傳記片,但卻具有優(yōu)秀傳記片的基因。它截取了袁老早年投入雜交水稻研究的一段人生歲月,但它把主人公的人生選擇、人格構(gòu)成與童年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為觀眾講清楚了主人公偉大事業(yè)的前史。更為難得的是,《袁隆平的夢》雖然以袁隆平為核心,卻也在側(cè)面展現(xiàn)了一批農(nóng)業(yè)科研人員的群像。
不管是北京農(nóng)學院門口偶遇的“民科癡人”李大手,還是幫助袁隆平最終發(fā)現(xiàn)“野敗”秧苗的兩位助手,以及在南海南繁基地因毒蛇而犧牲的譚胖公……他們都只爭朝夕,甘于吃苦,不懼失敗,勇于創(chuàng)新,讓生命在追趕太陽中延伸。五谷深處,閃耀著他們的生命之光。
《袁隆平的夢》任重 飾 譚胖公
人生有三境: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而這正是《袁隆平的夢》在戲劇上給人的層次感。
從本質(zhì)上講,人是所有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对∑降膲簟氛潜憩F(xiàn)了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它更多時候在表現(xiàn)“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最終構(gòu)成了袁隆平”,而非讓觀眾的大部分時間掉入枯燥與拗口的科研術(shù)語中——雖然這也是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看完了《袁隆平的夢》,我們可能無法理解雜交水稻的奧秘,但關(guān)于袁隆平何以成為袁隆平,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作為《功勛》的收官單元,《袁隆平的夢》舉重若輕,不負眾望。
作者: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