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南繁讓我的夢想落地生根
11月8日,胡春華先后來到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海南試驗站、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實地考察國家南繁基地建設進展,深入了解科研育種發(fā)展和推廣情況。
胡春華指出,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我國寶貴的農業(yè)科研平臺,要切實保障南繁科研用地,加快科研配套服務區(qū)建設,著力打造科研育種創(chuàng)新平臺,提高種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
在南繁,有無數科研人員在這里默默耕耘,培育良種,將希望的種子播向大地,為我國的種業(yè)創(chuàng)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袁隆平
江西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fā)展雜交水稻的開創(chuàng)者,被世人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我搞了一輩子雜交水稻育種,在南繁基地也度過了49個年頭。從“野敗”發(fā)現(xiàn),到提出雜交水稻三系法、兩系法,再到超級稻的成功育成……水稻雜交優(yōu)勢理論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和充實,每一階段都繞不開南繁這片火熱的土地。
應農業(yè)部之邀,在超級稻實現(xiàn)第四期畝產1000公斤目標,并向第五期畝產1067 公斤目標攻關之際,我以一名育種家的身份,將我對南繁那些五味雜陳的感情和我在育種之路上的經歷做個梳理與回顧。
水稻育種方向的確立
1963年7月,我在湖南省安江農業(yè)學校的早稻品種試驗田里發(fā)現(xiàn)了一株穗大粒多的水稻,它在這片普通水稻田中“鶴立雞群”。我將其所有谷粒留做試驗的種子,并于第二年播種,結果卻讓人很失望,這批禾苗高矮不一,抽穗早遲不一。根據孟德爾遺傳學理論,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應該不會分離,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xiàn)分離現(xiàn)象。這讓我陷入了疑惑:難道這是一株天然雜交稻?
事實證明,正是當時的猶豫和質疑,為今后的發(fā)現(xiàn)奠定了基礎。我們據此斷定水稻也存在雜交優(yōu)勢,并提出“三系法”雜交水稻育種思路,當時育種的主攻方向也就此確立。這還得感謝稻田里那株與眾不同的水稻!
1990年袁隆平院士與助手在南繁基地進行試驗
海南三亞發(fā)現(xiàn)“野敗”
為了加速“三系法”育種進程,1968年,我和李必湖、尹華奇兩位助手一起來到海南島南端的三亞進行水稻不育系的培育,我們將試驗田選在三亞的南紅農場。
1970年10月,我們在南紅農場找到了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為雜交稻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希望。
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獲得成功
1971年春天,我們在南紅農場進行第二次試驗,培育出生產上需要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3年,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xié)作組終于從東南亞一些品種中找到了具有較強恢復力和較強優(yōu)勢的恢復系。至此,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取得圓滿成功。
第二年便攻克了雜交水稻的優(yōu)勢關,雜交稻種子試驗田最高畝產超過了800公斤,大面積畝產一般都在500公斤以上,高的達到600公斤,與當地雙季早稻和中稻的當家品種相比,能增產20%—30%。
1990年袁隆平院士與助手在南繁基地進行試驗
千軍萬馬下海南
為加速推廣雜交水稻在生產上的應用,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全國27個?。ㄗ灾螀^(qū)、直轄市)均參與到雜交水稻的南繁工作中,每年南下到海南的有18000多人,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多時能達6萬畝。
至此,雜交水稻以世界良種推廣史上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態(tài)勢在中華大地上迅速推廣開來。
不得不說,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以及后來的成功推廣,完全得益于在海南島上發(fā)現(xiàn)“野敗”這一關鍵材料,而海南島的氣候條件,又加速了育種的進程和種子擴繁的速度。
海南這塊美麗而神奇的熱土,用自己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為雜交水稻的成功育成立下赫赫戰(zhàn)功,祖國之南的海南島因南繁科技人員留下的足跡與汗水而更加富有魅力。
2013年4月9日,農業(yè)部部長韓長賦與袁隆平院士在海南三亞共同宣布啟動第四期超級稻攻關項目
以忘懷的南繁情
1968年,我和我的科研團隊第一次踏上海南島,至今已經有49個年頭了。
南繁初期,我們從安江到海南,要到桂林改乘火車到湛江,再從湛江到廉江,再換乘渡船到??冢缓笤俎D客車到三亞,單程一趟就要一個禮拜時間。路上,凌晨買票是常有的事,票緊張的時候,我們得連續(xù)站上好幾天,腿都站腫脹了,好幾天緩不過勁來。
當年,育種基地住宿和生活條件都是極為簡陋的,一張木床、一頂破蚊帳、兩把椅子、一張瘸腿的桌子就是我們全部的家當。我們白天在田里搞試驗、觀測,晚上整理記錄數據和材料,期間還要自己做飯。
三亞經常下雨,做飯的柴火曬不干,不容易點燃,煙大嗆得兩眼流淚,飯菜半生不熟也是常事。那時候,沒有多少生活費,沒錢買肉吃,就從老家?guī)c臘肉,每周吃一點,10斤臘肉三個人能夠吃上兩個月。
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下,我們堅持下來了,先后在這里育成了數十個優(yōu)質的雜交水稻品種,其中有10多個品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
南繁這些年,我們像候鳥一樣,每年冬天帶著種子從湖南轉移到溫暖的海南,來年的4月份,帶著新繁育的種子和試驗示范的成果回歸,年復一年,幾乎沒有間斷過。我們一年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南繁基地,這里已經成了我們第二個家。2001年,我有幸被三亞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袁隆平院士在海南三亞基地工作之余的娛樂活動
南繁基地是目前我國最重要的育種基地,放眼全國,這里的自然條件獨一無二,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南繁在我國農業(yè)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幾乎所有的好品種都源于這里。作為我國農業(yè)科研的寶地,我們要全面提升南繁的管理水平,保護好這片農業(yè)科研的天堂。
從2009年開始,我就建議國家支持南繁育種基地發(fā)展,守住50萬畝適宜南繁育種的基地,將南繁基地建設列入國家重點項目,把水利設施建設、土壤改良和社會治安等問題解決好。
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國家發(fā)布了《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guī)劃(2015—2025年)》。南繁基地條件一天天改善,各南繁科研育種單位和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借著這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繼續(xù)艱苦奮斗,多出好成果。
祝愿我國南繁基地發(fā)展越來越好,也衷心希望南繁這塊福地誕生出更多優(yōu)秀的科研成果。
來源丨《中國南繁60年》
編輯丨農財君
聯(lián)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yè)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