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顧一航 看著自家地里的一片“枯枝敗葉”,種了40多年地的蔡中蘭無奈道:“農(nóng)民靠天吃飯,但這天怕是靠不住了。”
21日,記者來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云龍村委會。初春時節(jié),這個“靠天吃飯”的村莊卻在連年干旱的“摧殘”下呈現(xiàn)出一片蕭瑟敗落的景象,全村12000畝土地的小春作物顆粒無收。
云龍村坐落在川滇交界山區(qū)的一條山脊上,村民蔡中蘭告訴記者:“這里已經(jīng)120多天沒下過一滴雨了。”
記者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枯黃野草,連耐旱的松樹都因為缺水而開始枯萎。對農(nóng)民來說,這樣的干旱是最沉重的打擊。因為不下雨,莊稼地里數(shù)十厘米的土層全部干透,連片的農(nóng)田再也種不出任何作物。
今年60歲的蔡中蘭做了大半輩子農(nóng)民。近年來,連續(xù)干旱卻讓她不得不改變種地方式。“原本這里一年可以種兩季作物,小春一季種小麥、水稻,大春一季種烤煙、玉米。從2009年干旱以來,每年只能等雨季來臨以后種一季大春作物了。”
即便如此,靠天吃飯的農(nóng)民也都抱著一線希望。蔡中蘭說,去年10月玉米收完后,眼看著下了一場雨,便連忙種了兩畝豌豆,指望也許來年雨水會充足些。“可是從此一滴雨沒下,這些豌豆全干死在地里。”
記者遇到蔡中蘭時,她正和老伴一起趕著牛車到地里,將枯死的豌豆枝拾回家碾碎做家畜飼料。“都知道旱,但這些地舍不得荒著啊。”蔡中蘭彎腰拾起一摞干透了的豌豆枝,拿一枝在手里,輕輕一揉就成了碎末兒:“看,一點水分都沒了”。
天不下雨,“缺水”就成了云龍人的心頭痛。記者來到云龍村旁的一個水庫看到,原本保障農(nóng)業(yè)灌溉用水的小二型水庫已然干涸見底。站在曾經(jīng)的水庫中央,腳下土地已全部龜裂。而村里的40多口水井,只有4口還能出水,但也基本見底。
“水貴如油。”蔡中蘭說,如今家里的生活用水都只能靠家庭水窖的雨季存水,“只能保住喝的水,不舍得澆地啊。”
在夕陽映照下,云龍村山坡上一片金燦燦。有風(fēng)吹過時,干透的紅土地便揚起一陣陣沙塵。佇立在村口的一棵百年老榕樹,今年初春并沒有像往年一樣發(fā)出綠芽。
“要想法救救這棵樹啊。”
“怎么救,沒有水……”